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双重改革的进程中,上海部分国企干部转制成为社区干部——“社嫂”,并用其社区化的身份实践使“社区”替代“单位”成为连接国家与个人的新型组织通道。本文从社区的双重属性与个体实践的联结性视角出发,探讨这批国企转制干部的社区化身份建构及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社区的双重属性对“社嫂”在不同时期的身份转换具有差异化的形塑作用:政治性形塑了他们对国家身份的想象与认同延续;社会性赋予了“社嫂”新的身份意涵,重构了包括“社嫂”在内的社会大众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社嫂”群体积极的社区实践也促进了其身份功能的发挥以及社区双重属性的弥合。同时,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也可从国企转制干部的社区化身份实践过程中得以一窥。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社区建设。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社区团体的发展。共青团如何顺应这一趋势,使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深入社区,由此拓宽共青团工作的领域,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无疑是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一、共青团工作社区化的产生与发展共青团工作的社区化是伴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我国目前的社区指城市街道。从80年代中期起,作为“社区”一词的前身,“街区”已经在一些街道工作中开始出现。共青团工作的社区…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全面的社区化发展,虚拟网络社区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将会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而另一种为大众所熟知的娱乐方式——网络游戏,其社区化进程也越发明显。本文在阐述虚拟社区概念和内涵基础上,简要分析了虚拟社区对网络游戏的积极影响,以阐述虚拟社区之于网络游戏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如意 《城市观察》2014,(2):106-115
在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探索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对于流动人口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要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日常服务和管理范围,做到与本社区居民同对待、同服务、同管理。近年来,晋江市在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进一步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构建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保障体系,就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诸城市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开创性地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社区化改革进程,从组织层面上取消了行政村,代之以5~6个临近的行政村组成一个农村社区,并在社区层面强化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基本公共服务配置等若干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出现了社区化改造受到历史和制度因素制约、社区化建设高度依赖财力支撑、社区化改造制约了包括人口等发展资源向城镇地区流动,以及导致亦农亦城现象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9年,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在区委书记张迎春、区长凌勤杰等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直接主持下,率先在全市、全省开展了“社会管理社区化、社区管理社会化”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当今一些相关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常常有意无意地将“社区化”与“机构化”对立起来,甚至还出现了将“社区化”与“去专业化”等同起来的说法。在这些说法中,其实已经隐含着价值判断:“社区化”或“去专业化”是“好的”,而“机构化”或“专业化”是“不好的”。但是,在坊间,人们的看法似乎并不买上述“研究成果”的账。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目前国内开展的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的讨论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对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的发展过程缺乏周密的分析;2.对人口控制与人口素质“逆淘汰”间的关系做了错误的评价;3.对人口素质“逆淘汰”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研究缺乏辨证观点。基于上述原因,作者认为对人口素质“逆淘汰”很难有特定对策。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玄武区按照“城区老龄工作社区化、社区老龄工作社会化”的工作思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谋划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全区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了玄武特色的“8+1+X”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其中“8”为: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方式实体化、公共服务项目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义工服务星级化、购买服务规范化、评估管理标准化、供求关系信息化;“1”为:老人的幸福指数;“X”为:社区实体为老人提供的各类服务。  相似文献   

10.
日前,“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第四次研讨会”以“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为主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会议所讨论的社区服务的理论问题涉及诸多方面,在认识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分歧点,讨论主要集中在八个问题上.一、社区服务目标社区服务是社区发展的构成部分,研究社区服务目标要从研究“社区发展”着手.“社区发展”就是以人的需求和发展为中心,保持人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这也是联合国社区发展纲领性文献《通过社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学生事务专业化下的学生发展目标,本文提出将学生事务社区化趋势和学生社区的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推行高校学生事务的社区自治模式,并对这种实践模式的产生背景、组织构建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本文结合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发展态势,对这种实践模式的发展前景做了进一步展望,希望能对推动高校学生事务的专业化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体制民间参与及社区化,固然是必然发展之倾向,但政府仍然必须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方能有效维护福利服务对象的基本权益,但社会福利体制民营化及社区化后,政府公权力介入实质运作必须以法律作为基础,基于此种需求,“内政部”社会司以老人扶、疗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边缘地区涌现出不少“村改居”社区.“村改居”社区并不像成熟的城市社区,在城镇化过程中,“村改居”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其户籍身份的转变并不代表他们是真正的“城市人”,这种身份与实质生活内容的不一致给居民带来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因而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最近翻看了《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关于“村改居”社区服务与社会治理的一组文章,引起了我对社工介入“村改居”社区服务的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问题日益复杂,传统社会管理服务与社会需求、公众期望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之后,原有的单位管理服务网络在弱化,而新的社区管理服务网络还不够完善,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得不到在“单位人”时期的贴身照顾,原有的社会管理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现实要求,开展社会管理服务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社会组织中最小的细胞。在小家庭与大社会之间,社区成为了桥梁和纽带。广州市正在全面铺开的社区建设工作,正在这“小家”与“大家”之间,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磨合作用——亲情的危机、成长的烦恼、个人的困苦被消解在了社区,和谐、幸福、进取的氛围成为了社会的主旋律。在“幸福广东发现之旅”的行程中,记者就走进了这样一个幸福社区——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  相似文献   

16.
社区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为社会所重视。面对社区发展,共青团如何参与到社区管理、社区保障、社区文化等工作中,为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为青少年的成才成长服务,这是新形势对城市共青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实现这一要求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以单位为主体的单一性组织模式向以社区为主体的区域性组织模式转变,第二步,实行社区化的工作方式。一、以社区为主体的区域性团组织模式我们设想,共青团的基层组织机构,是以街道团工委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协作性、区域性组织。其组织架构表现为二级:第一级,街道团工…  相似文献   

17.
沈于兰 《职业》2014,(35):68-68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作为提高社区成员整体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的主要方式,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背景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简单的论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策略,希望对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柯玉成  王磊 《职业》2003,(4):39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劳动就业局在发展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中,注重抓好“四个结合”,努力做到“三个到位”,社区就业服务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吸纳了一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社区就业。 “四个结合”:一是协调发展与整体联动相结合。劳动就业局与有关部门合作,共同加强对下岗职工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指导服务。通过努力,初步形成了多部门联手协作,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  相似文献   

19.
朱光喜 《城市》2012,(5):52-57
一、问题与分析框架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自治中存在居民自治和业主自治两种不同的自治机制.然而,这两种自治机制的效果却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差异.一方面,传统的居民自治正不断出现“内卷化”现象,即不仅没有真正实现居民自治,反而出现了居民委员会的结构科层化、功能行政化和成员职业化现象,而这种“内卷化”使政府推动的社区自治越来越呈现出“形式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近年来刚刚出现的业主自治却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不少社区中出现居民委员会选举冷清而业主委员会选举火暴的场面,甚至有居民发出社区有业主委员会即可的评论和呼声.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国城市的“单位体制”开始松动,“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渐露倪端,人口流动愈加频繁,广大居民的生活需求不断上升,民主意识和参与愿望越来越强。所有这一切,一方面冲破了传统社区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樊篱,另一方面又呼唤着建立与社会变革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结构尤其是城市微型社区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