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鸿章的近代化思想评析姚传德随着我国的战略重心转移到现代化方面,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从原来的“卖国贼”、“刽子手”等,变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0。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中国至今未能实现民办工业化、民主政治化—一这一近代化目标,导致对李鸿章思想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中国现代历史时期三大文化派别对中国现代化的探讨集中于现代化的文化取向,解答了文化范式的现代转型问题①,那么,这一历史时期关于“现代化”问题和工业化道路的讨论,则把对中国现代化的探讨从文化取向拓展到经济取向,从而促进了现代化观念的确立和工业化道路的认定。一、“现代化”的讨论:促进了现代化观念的确立在中国,“现代化”一词是在二十年代出现的。柳克述所著《新土耳其)一书就把“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其指义亦较显明。胡适在为1929年(中国基督教年鉴)(英文版)所写(文化的冲突)一文中提出“接受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早期工业化经历了艰难与辛酸的起步、探索与发展过程:从晚清时期工业化的起步,到民国时期的局部工业化。回眸中国早期工业化启动与发展的百年历程,希望其能对我国探索新型工业化建设道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陈红娟  姚新宇 《社会科学》2024,(4):77-86+108
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概念从西方语境到中国语境,经历不同时期不同主体的形塑与赋义,在跨文化话语旅行中不断生产新的语义。概念的出场、演变与形塑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变革,现代化概念在中国的变迁亦见证着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见证着中国突破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事实发生而凝练提升的具有标识性意义的核心话语。围绕“以中国为立场”“以中国为方法”“以中国为道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话语表达的外化,将现代化的书写由被动转为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早期工业化经历了艰难与辛酸的起步、探索与发展过程:从晚清时期工业化的起步,到民国时期的局部工业化。回眸中国早期工业化启动与发展的百年历程,希望其能对我国探索新型工业化建设道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英国是世界上率先实现近代化的国家,过去人们在探讨近代英国成功的原因时,往往强调工业近代化的作用,而对农业近代化在整个社会近代化中的地位则估计不足。历史经验表明,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顺利实现农业近代化,对整个社会近代化的实现至关重要。这在美国尤为突出,以至于有些西方学者认为,英国在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过程中,“决定性的角色是在农村演完的”;正是由于农业革命,“使英国成为经历工业化的第一个国家”[1]。因此,对英国农业近代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对理解工…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此次惨败 ,使传统士大夫为之一震 ,他们中一些头脑清醒者开始思索当下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及寻觅中国在这一新格局中的准确位置。“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就是对新时局分析的结论 ,它成了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基点 ,其历史意义自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社会公德与国民公德心缺乏问题之提出,与中国被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国门,被迫开放,迈向工业化、近代化同时开始。换言之,自中国社会开始迈向现代化之日起,现代工业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要求即被同时提出。作为工业文明的伦理道德观,社会公德应该而且必然是中国社会近代化历史过程中道德目标选择的基础,也必然成为先驱者们力图实现社会改造的热点之一。公德水准标明了社会工业化、近代化的水平,它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程度的表征。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中西某些传统道德价值做一简略分析,从中透析出人们社会公德之观念选择、行为选择的深层文化原因,为社会公德之高扬与公德的普遍养成清开路障,披沙捡金。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近代历史时期是中国现代化的酝酿和尝试阶段,那么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现代历史时期则是中国现代化的正式启动阶段。现代化的跨世纪主题和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在这一历史时期获得了辉煌的展现和胜利地推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引导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功。这种历史性成功的主要标志,就是从社会变革的角度开辟了通过革命化手段走向现代化的独特道路,从理论思维的角度对现代化理论新形态进行了积极性探索和建设性构想,分别从现代化前提和现代化本身两个方…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党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转向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即从“建立新中国”转向了“建设新中国”;“愚公移山”寓言寓意也从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转向了挖掉“经济贫穷和文化落后这两座大山”。从技术革命视角,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中国”话语,大致经历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工业化新中国和实现“两个”“三个”或“四个”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新中国两个阶段;工业化新中国、现代化新中国的建设目标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均致力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社会革命视角,革命时期党的目标是建立三民主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建设时期党的构想是以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作为过渡,进而发展到社会主义新中国,将来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构想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和苏联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标识了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中国”话语,通过对“旧中国”贫穷落后与“新中国”日新月异的比较,呈现出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阐明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中国的近代化——从思想文化方面所作的历史省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与中国的近代化———从思想文化方面所作的历史省察陈寒鸣从思想文化史层面审察,中国的近代化启动于晚明清初,迨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前后达到高峰,其后便发展成为现代化运动①。而民主则无疑是这近400年中国思想文化近(现)代化进程中的主旋律。本文对之...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一词在理论研究中有多种表述:①现代化指在近现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②现代化就是工业化。③现代化是从科学技术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急剧变化过程的统称。④现代化是人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未来学界集中力量宣传介绍西方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奈斯比特的“信息社会”等等。这种宣传介绍对中国未来学的形成发展是功不可灭的。不过,未来学是本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是西方工业化已经高度发达、其弊病也相对明显的时代的产物。而中国工业化不仅起步较晚,而且至今步履艰难。一百多年的历史说明,中国要想富裕繁荣,唯一的出路在于实现工业化。因此,简单否定中国的工业化是不妥当的。本文力图从未来学的角度来论证中国工业化的必要性及其在世界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在唯物主义历史观视域中,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变革,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从实质上讲,农业现代化过程就是农业不断工业化,最终成为工业的一个生产部门的一个过程。因此,农业不断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就是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腾飞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第一个社 会主义的现代化纲领,而且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仅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切入点,而且 通过“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体系和全面现代化的基础,使中国赶上了世界第三次现代化浪潮的步伐。令人 遗憾的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毛泽东把现代化简单等同于工业化或者把现代化局限在四个方面,并在实践中 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更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他把阶级斗争当作现代化的动力,并在现代化过程 中急于求成,最终使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走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王立胜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的150多年,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大转变时期,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无疑也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的关键时刻,从现代化的角度来考察近现代中国历史进程、就成为研...  相似文献   

17.
俞祖华  王疆辉 《东岳论丛》2024,(1):12-25+191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分别从中国现代化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视角提出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均生成于改革开放初期。两大话语有“分”,有着相对独立的酝酿、生成、建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在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后大致呈现为出场——退场——重启的脉络,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已到了40余年后的中共二十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语词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报章后,很快即被写入十三大报告,并一路攀升为高频使用的热门词。又有“合”,体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与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党”表述上的“四个耦合”。有必要在整合以往现代化话语(“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民族复兴话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基础上,建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发展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历史观意义上的发展,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运动的过程;二是指发展理论或现代化理论意义上的发展,特指“后发展”,亦即非西方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运动过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如何实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性的社会变革,由传统社会步入现代社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启动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举世…  相似文献   

19.
<正> 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历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我国第一次大型的“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87年5月1日至6日在武汉举行。参加会议的学者共有80多人,其中日本、美国、香港学者10多人。大家就下列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一、中国近代化的内因和外因大家一致认为,近代化这一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化,主要是指工业化和民主化,此外还包括交通运输、商业金融、思想文化以及农业等方面的近代化。中国近代化具  相似文献   

20.
胡良桂 《船山学刊》2003,(4):174-177,186
一、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内涵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概念相关,但二者的社科属性却有别。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指对传统社会的根本变革,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以及相应的文化变革。“现代化”一词在英文中是一个动态的名词:modemization,意谓tomakemodem,即“成为现代的”之意。在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化”这个术语才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流行。早在五四时期,中国报刊经常使用和谈论的“西化”、“欧化”,实际上指的就是现代化。中外学界对于“现代化”虽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但根据我国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