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曾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 ,近些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在许多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 ,但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尚有争议存在 ,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继《甲午战争史》、《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晚清海军兴衰史》等专著之后 ,戚其章先生近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转换研究视角 ,另辟蹊径 ,从国际法角度切入 ,将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置于法理天平上予以全新的衡量和再审视 ,力求还历史本初之原貌 ,不…  相似文献   

2.
一八九四年至一八九五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于朝鲜,结束在中国,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然而,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七卷却肆意颠倒。说什么甲午战争“基本上是在朝鲜的土地上进行的”,对我国人民以及陆海军爱国官兵在朝鲜、中国土地上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则只字不提。苏联历史学者齐赫文斯基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也闭口不谈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对此,必须给以批驳,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英、美等国对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持“中立”态度,实即对日本废除中国在朝宗主权的支持,背后则是必欲破除中朝宗藩关系的心态,各国的底线亦仅止于此。在战前争取欧美支持及国际舆论的外交活动中,中国的宗主权话语体系完败于日本的国际法话语体系。以朝鲜独立和改革为幌子,日本瓦解了英、俄均曾有意进行的调停活动。美国则采取作壁上观的心态,乐见日本扫除中朝间的宗藩关系。日本的利益许诺和外交欺骗背后是以近代国际法为理念支撑的外交体系。甲午的战败,虽然标志着清政府调适中朝宗藩关系的失败,但对宗藩关系本身的评价不应以此次战争的结果为唯一前提。  相似文献   

4.
一《论持久战》是一部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正确解决战争问题的著作。它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著作,同时又是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这部著作中所阐发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闪耀着认识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光辉。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依仗其优势兵力,于一九三七年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中提出的战略上"先胜"、战局上"速胜"、战术上"易胜"的军事情报思想,对近代日本军事情报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在甲午战争中,不管是战前还是战后,日本都正确认识到了情报工作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因此开展了大量细致的情报工作,全面搜集清政府政治、军事、地形等方面的情报,这是日本赢得甲午战争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孙子情报思想对甲午战争中日本情报工作进行分析,能够剖析出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并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情报思想。  相似文献   

6.
《战争和战略问题》是毛泽东同志1939年11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结论的一部分。在这一著作中,毛泽东同志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哲学观点,从中国政治斗争的历史方面深刻阐述了战争和战略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首要地位,说明了我们的军事工作的发展和战略方针的具体变化的道路,同时批判了犯右倾投降主义的同志怀疑和否定党在战争和战略上的方针的种种错误思想。它不仅是一部有很高价值的军事著作,而且是一部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7.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支持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八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各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中国实力。甲午…  相似文献   

8.
1945年年 8月日本投降后 ,日本众议院于同年 12月通过《关于战争责任的决议》 ,确认日本“违反国际法规 ,犯下了残虐行为的刑事犯罪”。但战后 5 5年来日本右翼一再挑起教科书事件、刘连仁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事件、满州建国碑事件等翻案事件 ,特别是 80年代初日本政府制定“政治总决算路线”后 ,出现了日本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的右翼势力相勾结 ,更加猖狂地组织团体 ,发表谈话 ,集会游行 ,出版书刊 ,拍摄影视 ,公开掩饰战争罪行 ,美化侵略历史 ,歪曲战争性质 ,不断挑起事端 ,极大地伤害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感情 ,给日本人民、中国人民和世界…  相似文献   

9.
《孙子》一书产生在中国“春秋”和“战国”时期,由于中原周边民族的民族自觉而引起的建立强大的领土国家的强烈欲望的动荡年代,该书是专为战争的当事人,尤其是为政者及将军撰写的。它从指导整个战争的战略思想到指导具体战役的战术原则及其间的共同性,分十三个方面论述了战争的各种规律,是中国古代各种兵书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部著作。与西洋一般重客观的兵书不同,《孙子》是以统率者的责任为中心的兵书学,其思想核心是立足于“物心如一观”的实践的“一体观”,这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  相似文献   

10.
晚清国际法输入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法主要是指国家之间的行为规范 ,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起源于欧洲 ,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 ,在国家交往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为各国所公认、用于处理主权国家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自鸦片战争起 ,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 ,晚清帝国逐渐卷入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由此而有国际法的输入。关于中国与国际法的最早接触 ,一种说法是 ,早在明末清初 ,来华耶稣会士已经将国际法介绍到中国 ,1 648年左右 ,马丁·马提尼神甫 (即卫匡国 )曾将国际法先驱者之一、西班牙人苏阿瑞兹 (Suarez)的拉丁文著作《法律与作…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7.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19.
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的独立思想发端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个文本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围绕这部手稿展开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是,一般的研究通常只关注政治经济学转向的逻辑,而没有抓住马克思批判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之所以关注黑格尔的法哲学,除了受《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实践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也与人的解放问题相关。后者构成马克思和黑格尔共同的关切。基于整体的思路,黑格尔将伦理国家作为解决市民社会问题的方案;马克思却通过内在的批判发现黑格尔的论证无法完成市民社会向国家的过渡。因此,马克思不再将政治国家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并在方法论上放弃了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方法,逐渐开辟出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