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马克思与启蒙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史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从马克思理论与启蒙理论本身的碰撞出发,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启蒙的批判和超越集中在三个方面:启蒙的"普遍性"困境主要表现为如何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寻找到了一条把人从抽象的普遍性和同一的特殊性中解放出来的现实道路;启蒙的"主体性"困境主要表现为作为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和作为客体的货币、资本成为主体,马克思通过对于货币获得实体性的存在并成为主体的揭示和对于资本主体性取代人的主体地位的批判,试图在斩断资本之链的意义上使得人重新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个人;启蒙的"理性论"困境主要表现为理性自由的丧失和理性同一性与资本逻辑的同构,马克思试图通过对作为理性表征形式的哲学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达到对于启蒙理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传统形而上学以"存在"为至思取向,以主观和客观为本位来建构人与世界的关系。随着主体哲学和价值哲学的兴起,颠覆了传统哲学采用主客观本位对世界的提问方式,而是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不断突破传统本位的属地,在绝对与相对的新关系中建立属于自己的新领域,表明主体在各种不同的关系系统中进行合作,以及在矛盾相互交合中不断寻找新的结构,由此探询现代哲学的价值转向。主、客体化的结果是建构一个文化的世界,在客体化中寻找主体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原初本位的实在;绝对与相对更注重主体的态度和关系视角的研究,能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按照德国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黑格尔早就意识到主体哲学的困境,并试图在反思哲学的框架中克服主体哲学的困难;而马克思在早期则延续了黑格尔的思路,用"劳动"来取代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并借此来克服主体哲学的困难。但事实上,马克思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超越了早期的思路。在这里,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具有精神能力或者改造自然能力的人,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被塑造出来的人。然而,哈贝马斯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出发,认为马克思仍然停留在黑格尔哲学的框架中,没有能够克服主体哲学的困境。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国三十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从马克思早期思想出发研究主客体关系,看不到马克思克服主体哲学的新思路,甚至退回到主体哲学的框架之中。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成熟时期马克思克服主体哲学困境的新思路,把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参与者视角与观察者视角结合起来,从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周易历史哲学之“圣人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伟鹏  张耀天 《理论界》2010,(8):102-106
中国哲学发展早期就摆脱了"神正论"的束缚,在周易历史哲学的视域内,人与历史的关系是互动的,历史之动绝非历史之外的人的推动,而是历史中的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周易历史哲学高扬"人"的主体地位,同时强化了崇圣传统,认为圣人在历史发展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是有限性的经验主体,又有对存在的超越追求。审美超越是存在意义的实现方式,是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中国传统美学是"内在超越"的生命哲学,它以诗性精神彰显哲学智慧,最能体现审美超越的特征。其超越性具有三重构成:自明性、主体间性及自由性。揭示其意义,将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诠释提供新的方式,并为人类精神的困境提供哲学上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古小明 《江淮论坛》2004,20(4):65-68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一般理论和学说,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一般理论形态的把握。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的为人的哲学,它以实践为基本范畴,对人的各种生存状态、活动方式和历史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揭示了人的存在与人的意识、人的活动与人的异化,人的自觉与人的解放等之间的现实关系,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高扬了人的主体性。随着人的问题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所处地位问题应得到切实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斯宾诺莎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学界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自由伦理学、自由神学三个维度对其自由哲学展开了多重考察。然而,斯宾诺莎的自由哲学在这三个层次上都表现出了一种严重的分裂和不连贯性,无论是政治哲学的、伦理学的还是神学的考察都陷入了"神秘主义"与"激进主义"的二难困境。"摇摆"(vacillate)于这种二难困境中似乎是斯宾诺莎情感学说的一个吊诡,但仍然可以从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强烈"二元论"倾向中得到解释。自由哲学的分裂在根本上是一个本体论问题,斯宾诺莎的最终解答是为"理性人的联合体"提供一种超越于分散大众(masses)的本体论地位。"理性人"概念反思的是中世纪拥有灵魂独立性的个体,是对早期现代主体性的一种描述和预示,合理看待这一概念的哲学史意义可以给我们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晓平 《北方论丛》2005,(3):125-128
人类对主体的关注,体现了对自身命运的关切.后现代主义针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弊端,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颠覆了现代主体性,消解了主体,提出"主体死亡"的口号.对现代主体的相关因素,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后现代主义者在颠覆和解构主体后,却不能回避主体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人的主体性重建的倾向.合理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类克服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哲学以"爱智"为取向,是一段不断反思超越的旅程,然而哲学的发展却不自觉地走向了与本身背道而驰的道路.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转向,已经使"概念哲学"开始走向终结,同时也在孕育着它的新生.在哲学的坐标定位日益模糊难辨的今天,面对现实的生活世界,哲学的日益职业化以及功利化倾向已经让哲学难以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哲学需要回归它的本质,重新审视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主体自觉;哲学的全部基础根植于人的生活世界;哲学的本质属性在于反思、批判与超越,让哲学在永恒的思想追求中获得全新的精神命脉.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5):237-24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文化交往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样态,迅速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日益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流交往形式。基于网络的交往丰富多样,同时也产生诸多问题和风险,主要表现为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普遍异化、现代与传统的全方位冲突、全球文化交往的多方面摩擦。网络自身局限、网络主体行为失范、网络监管"把关人"困境是信息时代文化交往困境产生的根源。信息时代文化交往的和谐拓展,应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网络文化观,激发网络主体的正能量,建立现代网络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中主体性问题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问题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历史演变过程。近代哲学明确确立了主体性的概念 ,首先提出了主体性问题 ,但把主体性限定在认识论的范围之内 ,把主体性等同于自我意识 ,陷入了唯我论的困境 ;胡塞尔构成了主体性问题演变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一方面从认识论上论证先验自我的构造功能 ,另一方面又提出先验的主体间性 ,试图摆脱唯我论困境 ;当代哲学超越了认识论的视域 ,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 ,从本体论和语言学哲学的角度重建主体间性 ,走出了意识哲学方法论的唯我论  相似文献   

12.
阎建锋 《理论界》2014,(8):94-98
后现代哲学思想根植于后现代社会,通过分析后现代哲学思想,可以看到后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彻底商品化的社会;是一个从对统一和同一性追求转到对多样性和差异性追求的社会;是一个从重视精神目标转到重视过程的社会;是一个从重视理性和理论转到重视经验和形象的社会;是一个从重视真实空间转到重视模拟空间的社会;是一个性从隐走向显,并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覃素安 《阴山学刊》2009,22(4):27-30,34
《琵琶记》是一部具有浓郁男权意味的经典剧作。男权意识体现在女性形象牛小姐、赵五娘和男性形象蔡伯喈身上,它们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追求;二是男性人生价值的定位。剧作如此刻意重提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的男权意识是为了维护和提升元代渐已失落的男性权威和儒理地位。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表达方式,对于哲学的创新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尼采对诗化哲学道路的探索,影响了20世纪现代、后现代哲学发展的整体过程,从而引发西方哲学在表达方式上的更新。若将这种表达方式引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创新思维的养成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主体性思想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人类从注目于外界事物到关注自身,不断提高对自身主体性认识的过程的历史。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人的主体性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超越了传统哲学对主体性的理解。他通过对传统主体性的危机和困境进行分析和批判,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科学本质,也使得主体性的内涵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6.
康德开创了主体论思维和研究方式,建构了西方近代第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转折意义的实践哲学。康德实践哲学以自由为核心,将主体性问题研究由认识论提升到主体论的高度,使之由纯粹的认识问题升华为道德实践问题,展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广阔领域和深刻内涵。康德实践哲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它的局限则暗示人们,建构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运用实践论思维方式,是建立合理形态的实践哲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吕宏波 《北方论丛》2006,(5):119-122
在回应后现代理论视角下对于知识分子职守和使命的消解论述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的知识分子始终受到话语机制的困扰,因此知识分子已经从“立法者”转变为“阐释者”,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分子的职守。但事实上,从启蒙与知识分子的现代产生看,消解权威和守护理想是知识分子永恒不变的职守。这是后现代条件下无法消解的理念,知识分子的话语批判理论不过为知识分子消解自身的权威提供视角而已。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人的现代化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我们应该优先发展人的现代化.相对于社会现代化而言,人的现代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前发展,这在后发型现代化国家是可能的.所以,我们研究人的现代化的超前性,就是要研究如何在后发型现代化的中国,充分发挥人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先导作用,进而加速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论历史学转向在科学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库恩、拉卡托斯等人发动的科学哲学的历史学转向,克服了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批判理性主义的语言学转向的形式理性和单纯规范研究的局限性,赋予科学主体在科学的形成、变化与发展过程中以主体意义,使科学的合理性问题与科学史以及整个历史的丰富性和具体性相联系,并使这一问题域内的研究成为科学哲学的根本性主题。  相似文献   

20.
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历史在西方不过30余年的时间,在中国不过10余年的时间。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伦理学从悄无声息到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表明中国在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经济谋“利”、伦理求“义”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和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这一切推动着中国经济伦理的兴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