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通过分析自然语言的内在本质属性,即语言的模糊性,认为公文的特点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决定了公文中必须使用模糊词语。公文虽然对语言的明晰性、准确性等方面有较高要求,但并不排斥模糊语言。相反,公文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词语,模糊词语在公文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词义不确定的模糊词语,本文重点论述了模糊词语在公文写作中的运用情况及其作用。模糊词语种类繁多,表现力强,运用在公文中能提高公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增强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委婉含蓄。  相似文献   

3.
了解公文语言在词语运用方面的特点,是正确划分语体、正确运用公文语言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研究,指出公文语言在词语的运用上,沿用了传统公文词语,借用了其他语体词语,吸收运用了新产生的词语,化用鲜活的熟语,形成了鲜明的语体特点。  相似文献   

4.
公文中模糊语言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明模糊语言是公文语言运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文章讨论了模糊语言的概念及其运用 ;公文模糊语言举要 ;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主要作用以及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国家行政公文有情感因素是不容置疑的。公文的情感因素存在于公文内容中,这是由公文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它存在于公文常用词语、句子中,以及公文的印制格式、文种等物资协体中传达情感信息。写作公文时注入情感因素是文秘人员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6.
试论公文模糊语言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文写作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独特的原因,在特定的公文语境中,模糊语言的使用能使公文表述具有和谐美、简练美、严谨美、智慧美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如何正确认识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使用规律,从而使作品获得明确的理解与审美效果,是提高公文写作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而模糊词语是模糊语义的最明显的表现载体,本文从语义角度探究模糊词语(vague terms)。限于篇幅,只探讨了模糊词语的两大类型:一是边界模糊的词语(word with vague boundary),二是模糊限制语(hedge),旨在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模糊语言奠定一定的基础,从而提高我们正确使用模糊语言的能力,最终增强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英汉广告语体中模糊词语遣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告语体中模糊词语应用十分普遍。模糊词语应用于广告可以为商家带来独特的宣传效果,同时为广告艺术增加更深的韵味。通过英汉广告语体中模糊词语遣用比较,可以发现,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下模糊词语的应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不同文化语境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文章体裁对语言形式有不同的要求。新闻的六要素,引用的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细节都要准确,新闻语言准确与否对新闻作品的好坏、优劣有重要影响。公文语言的准确是指用恰当的词语传达实际情况,材料运用要翔实,词语语气要有分寸感。文学语言的准确性与新闻、公文的要求不同,更讲究神似。文学语言要表现人物个性特征,要运用一些表现力丰富的词语,要有“言外之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具体事例,可以发现古代公文写作在文本上用词力求准确,反对过分修辞和用典;在写作过程上强调严格保密;在写作主体上强调结合实际,立论高远,这些与现代公文写作相同。但是也有一些原则是我们现代公文写作所不具备的,如写作过程应又快又好,写作主体应有所不为,执道而行。  相似文献   

12.
宋朝公文在形成、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书形态,以及这些文书的签署情况,构成了考察各官司日常政务处理及权力运作实态的切入点。本文探讨了宋朝公文制度中"检"与"书检"的含义和作用。"检"是公文产生过程中的一种文书形态,具有相关公文"存本"的功能,使得各项政务的处理有据可查,确保文书流转的严密性。与"检"的使用相关,"书检"这一政务处理的方式,在中央及地方各级公文制度中都有所体现。"书检"一方面表明相关负责官员的职权范围,保证了官司事务处理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维护官员的"身份秩序",是宋代公文制度中对官员等级秩序的一种巧妙安排。  相似文献   

13.
古代公文政治功能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文是一种很古老的文体,起源于人类社会活动。公文是国家权力的触须,只要它能到达的地方便是国家权力可控制的地方。皇帝通过公文控制政府,政府通过公文控制国家。公文有着强烈的政治特性。公文反映的是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能够在国家的日常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公文必然受一定的政治观点的指导,为一定的政治制度服务,从而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1〕  相似文献   

14.
广告英语中词汇歧义的语用价值及其翻译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汇层面上的歧义是广告英语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从同音异义词、一词多义词(同形异义词)、词类转化和英、芙英语用法不同引起的歧艾等方面对词汇层面上歧义构成以及其语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在考虑词汇歧义的多重含义及广告英语翻译的目的基础上,从契舍译法、拆译法、套译法、变通译法和补偿译法等方面对广告英语词汇歧义的翻译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应命性是公文写作最主要的特征 ,本文以写作的受控程度作为切入点 ,具体分析公文写作内容表现的基本方式 ,从而在认识与实践这两方面来阐述公文写作受控与表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明代公文的风格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嬗变 ,即多样期 (洪武至永乐 )、分化期 (洪熙至天顺 )、集中期 (成化至嘉靖 )和异化期 (隆庆至崇祯 )。公文的制义化、缺乏巧妙的进言策略以及屡禁不止的繁冗现象等 ,则代表了明代公文区别于其他时期公文的主要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曹操在公文写作上一改两汉靡丽、骈文化的公文文风。内容上不拘传统,叙事简洁严明,语言典雅简炼,篇幅短小精焊,体现了公文与散文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成了公文与文学散文正式分野的重要标志,这在公文写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值得当代公文写作借鉴。  相似文献   

18.
论先秦令书     
先秦令书是先秦统治阶层发号施令时使用的一种公文书。有的先秦令书是由统治者直接下发的,而有的则是统治者以天、帝的名义发布,但无论何种形式下发的令书,如有违犯受到的惩罚都是相同的。殷商甲骨卜辞所载的令书为目前所见到的我国最早的令书实物。"令"与"命"是先秦令书的代字,不过令字的使用早于命字,而且,令字起初在殷商时只用于命令之意,至西周时才开始利用令书进行赏赐和册封。秦统一后改命为制、令为诏,先秦令书才完成其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崔致远是唐代最为杰出的新罗文人 ,留唐 16年中 ,他先后擢进士、寓洛阳、任县尉、入幕府 ,为中韩文化交流作出了极积的贡献。本文拟以中韩文献为依据 ,对崔致远的占籍与家世略作考索  相似文献   

20.
以文书御天下是传统中国政治运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文书的变化经常与政治的变化相适应。堂帖是适应中晚唐政治变化而出现的宰相独立处理政务的文书类型,历经五代、两宋,堂帖也经历了向中书札子、省札的演变。这种演变凸显了君相权力之争以及君主权力对日常行政事务的日益渗透;但经由对这些文书实际运作的考察,我们也发现以宰相为首的官僚体制依然具有较为充分的权力运作空间,使得君主实际上难以实现对政治权力的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