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故事剧表演活动中,成人应转变“演出至上”的观念,重视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创造条件从生活实际中挖掘幼儿兴趣点形成故事剧表演主题,并引导、支持和鼓励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充分体验故事剧中的情节,以此构建以幼儿为主体的故事剧表演活动。教师在故事剧表演活动四个环节的角色与作用分别是:主题选择,丰富经验与适时介入;情节体验,关注焦点与有效引导;故事排演,以“玩”代“练”,激发童趣;分享评价,重视参与,关注过程。  相似文献   

2.
绘本故事剧是幼儿园常见的戏剧活动之一。在开展绘本故事剧活动时常常需要对绘本进行适当的改编,以使绘本故事剧的情节更丰富、台词更生动、内容更具亮点。可以运用多种策略对绘本故事进行改编,如通过迁移生活经验,让故事剧内容的改编更具生活性;遵循表达特点,让故事剧台词的改编更具生动性;顺应发展逻辑.让故事剧的情节改编更具丰富性等,让绘本故事剧在幼儿的二次创作中无限伸展、无限改变,爆发出无限创意。  相似文献   

3.
儿童主体性就是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意志和发展要求支配自己和行为,具有主动、积极的心态以及探索未知和创新的内在需求。文章立足海丝文化,围绕以《千辛万苦海丝路》的原创故事剧开展幼儿主体性活动。从故事剧主题发生的背景以及由来进行分析,从游戏中展示自主创编的故事情节和在特色区记录自主创编的角色对话两个方面,阐述故事剧创编中突显幼儿的主体性,从主动竞演故事角色,设计创意性肢体语言,自制表演道具、自主布置表演场四个方面阐述在故事剧表演中突显幼儿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以美育的视角来审视当前幼儿故事剧表演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故事表演对话随意化,缺乏生活体验的审美知觉;故事表演动作符号化,缺乏游戏体验的审美想象;故事表演情感浅表化,缺乏艺术体验的审美理解。认为可以从对话“悦耳”,提升审美直觉能力的敏锐性;动作“悦目”,激发审美创造力的独特性;情感“悦心”,萌发审美态度的意向性等三个维度加强对幼儿故事剧表演活动美育价值的挖掘。  相似文献   

5.
儿童立场视域下的幼儿故事剧表演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一是从绘本故事、周边生活际遇和社会热点话题去发现和挖掘班级儿童喜欢表演的题材;二是通过引导,扩充变幻的情节,推波助澜,衍生出丰富的角色和改造提升,创编出童趣的台词等策略指导幼儿演出,并根据实际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一个主题创意戏剧游戏大都是由系列微创意戏剧活动串联而成。游戏化微创意戏剧活动在设计组织时,首先应创设音乐、情节与动作完美结合的游戏情境,为幼儿角色描摹、动作探索与创意表现提供有效支架,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主表现;其次应深入分析幼儿游戏的动力因素,设置适宜合理、逐阶递进的游戏挑战,诱导幼儿兴趣盎然地持续参与;同时还要给予充分有效的启发引导,拓展幼儿戏剧想象空间,促进幼儿多维想象、创意表达。  相似文献   

7.
圣徒剧起源于10到11世纪的基督教仪式1,5世纪达到高潮,是中世纪宗教剧中数量最多、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戏剧形式。露天的演出形式和舞台演出特技赋予了圣徒剧灵魂,并奠定了其繁荣的基础。宗教改革虽然结束了大多数圣徒剧的演出,但是圣徒剧皈依、殉道和奇迹的主题以及多重情节的结构形式对英国戏剧的发展仍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布莱希特认为,西方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戏剧性情节结构与体验派表演方法不能广泛而全面地反映现代生活,并使观众陷入盲目的感情共鸣,丧失理性的思考,因而他提出了自己的“叙述剧”理论并运用于创作实践中。他所强调的是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其理论核心是“间离效果”或“陌生化效果”。不过布莱希特的叙述剧是辩证的,在以叙述性情节结构为主,运用蒙太奇等叙述方法的同时并不排斥戏剧性,在主张感情间离的同时并不完全反对感情共鸣,因此他后来又称自己的戏剧为“辩证剧”  相似文献   

9.
戏剧主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主题可看作由“中心思想”、“母题”和“题材主体”这三个层次所构成的结构性概念。若按顺序观察,该三个子概念之间显现出越来越具体化与客观化的特性。中心思想是作品中包含着的相当抽象的对“世界”与“存在”所提出的“问题”与“解答”;母题指的是作品中众多复杂的人物和情节中所提炼出来的较小的具体单位;题材则是在作品之前即存在着的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完整而清晰的故事线索。它们分别拥有不同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论“五四”社会问题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问题剧在“五四”剧坛的流行,是“五四”时代精神与“易卜生主义”契合的产物。其个性解放与社会改造的主题内涵,推进了中国戏剧题材与主题的现代化变革;然而抓住“问题”而忘掉“戏剧”,问题剧在艺术表现和戏剧的自觉方面却少有现代化;问题剧的直面现实使中国戏剧靠拢现实主义,然而其政治化、观念化和理想化,同时又留下阻碍中国戏剧现实主义发展的路障  相似文献   

11.
摘 要:借鉴深度阅读理念,以故事剧《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为例,将实施深度阅读的“三个流程、三个关键词、两种能力”融合于故事剧课程活动的建构,改变传统故事学习、故事表演中重形式轻实质、重表面轻内在的弊端。整个过程凸显幼儿与故事、与环境、与成人的充分互动,重视教师的支持作用,让教师成为指导幼儿深度阅读活动的关键因素,陪伴幼儿深度卷入阅读世界,共同留下精彩足迹。  相似文献   

12.
故事,既是一种强调对事件过程进行生动、连贯描述的文学体裁,又指文本如小说、戏剧和电影中一系列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的事件。就后一种含义讲,故事可以看作情节或故事情节的同义语(故事=情节)。可是,在俄国形式批评理论中,“故事”([fable])和“情节”([plot])却获得了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故事≠情节)。这两  相似文献   

13.
明清剧家史剧见解述评张正学明清剧家的史剧见解,是他们对戏剧总体见解的一部分。这些见解,尽管同当时颇为丰厚的一般剧论相比,还不够成熟与完善,但了解其具体内容,对于全面而科学地总结明清戏剧理论,仍是很有裨益的。一大约受传统文论功利观的影响,明清剧家一向重...  相似文献   

14.
“赵氏孤儿”主题故事最早见于《左传》 ,后为多种戏剧 (戏曲 )作品展现 ,几乎每一次改编都赋予情节新的发展和变化。 2 0 0 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话剧《赵氏孤儿》 ,人物、情节和主题的同时扩展在舞台表现上显示出某种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深层原因是情节的扩展与变化 ,外在表现为人物置换和与之相关的主题转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荒诞派戏剧大师贝克特的《克拉帕最后的一盘磁带》与荒诞派戏剧的另一重要代表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这两部戏剧在主题、人物塑造、语言运用、道具安排以及戏剧结构和写作风格等诸多方面的对比研究,本文探索了两剧之间的相似之处,同时对比了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6.
幼儿园戏剧活动注重幼儿体验与情感表达,是发展幼儿共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戏剧主题活动中能够有效提高大班幼儿共情能力的主要策略为:在戏剧内容与环境中识别共情内容,在戏剧游戏与体验中萌发情感共情,在戏剧创作和表演中深化共情行为。  相似文献   

17.
木偶戏剧既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丰富幼儿认知、开阔幼儿眼界的重要教育资源。当前运用木偶戏剧资源开展相关活动的幼儿园数量相对较少,在有限的应用当中也存在教师自身对利用木偶戏剧资源认识不足,木偶戏剧资源利用表面化及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根据孝义木偶戏剧独有的艺术特点,从木偶戏剧的欣赏活动、表演活动与制作活动三方面,对如何将孝义木偶戏剧应用到幼儿园活动进行了探讨,为幼儿园运用孝义木偶戏剧这一文化资源组织相关活动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动物园的故事》是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深受西方存在主义和荒诞派戏剧的影响,同时又有很深的宗教寓意,作品在这两种元素的影响下,出现了在主题,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等方面出现了奇特的二律背反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淡化的忧郁美与起情节的戏剧结构一起共同形成了《上海屋檐下》淡化的超情节系统,它包括淡化的情节、淡化的人物和淡化的生活氛围三个子系统。《上海屋檐下》一剧,超越情节本位的戏剧结构理论,通过超情节的审美序化,赋予了作品超情节的审美意蕴,从而超越了将“戏剧美”等同于情节的紧张冲突的传统戏剧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戏剧角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剧的表演性,以及现代戏剧的抽象化,使戏剧人物改称为戏剧角色更为确切。戏剧角色可按戏剧表现主、客观世界的特征不同而划分成典型类、意境类和意象类。戏剧角色具有表达主题、调整情调、构造情节等功能。有关“情节决定角色,还是角色决定情节”的传统争论之所以各执一端,互不相容,乃是由于不承认研究角度、视点和方向上的不同而可能发生的误差所致,两种观点均各有其合理与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