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国立大学的法律地位问题。经历了多年的探讨,终于确立了国立大学的法人地位,大学摆脱了以往作为行政机构附庸的状况,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按照自身规律发展。日本国立大学的改革能否消除大学发展的弊端,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日本的大学改革中吸收合理有益部分,可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信任作为一种理念和机制,为建立新型的中国政府与大学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文章基于信任的视角,以确立大学的公务法人法律地位为前提,以完善立法、厘清政府与大学权责边界为关键,从而建立和完善高校社会问责制,确保政府的权益成为制度保障,同时提出了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正进入实质推进期,政府旨在通过简政放权来构建高校与政府之间的新型治理关系,进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2004年开始的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其系统化的顶层规划和设计、政府对高校相对灵活的财务与人事管理方式、严格规范的监督与评价机制以及强化高校内部治理等经验举措,对我国当前调整构建政府与高校之间新型治理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财政分权一直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这种特殊的分权制度安排为地方政府向增长型政府的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机制。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重新诠释了地方政府转型的理论内涵,梳理了西方国家政府模式演变的历史脉络,揭示了我国地方政府从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内在逻辑,并建构了地方政府转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5.
积极引导与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问题和高校自我发展的难点问题。通过对Z大学S学院应用化转型发展必要性、转型目标、转型路径、转型任务和保障措施的分析,重点探讨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化转型发展的策略选择,以期为我国其他层次本科高校向应用化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分合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新见历史档案、报刊文献,清理和还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母体与子体演化的历史脉络,重新反思和认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研究结果表明:1937年9月10日成立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母体与其子体,即国立西北五校——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从1937年临大成立至1946年各自回迁复校,具有分而有合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研究客体。其母体与子体在大西北历时九年艰苦卓绝的办学过程,形成了人文社科、理工农医完整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拥有505名教授和1 489名员工的师资队伍,毕业学生9 257人,五校均开始招收研究生,奠定了中国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并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储备了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学发展与政府角色的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大学"现代性"特征的日益显现,传统的政府与大学关系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大学发展的要求.正确定位政府在现代大学发展中的新角色,通过创新政府治理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拓宽政府视野等途径,在冲突、博弈与合作的情景中,构建大学与政府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模式,是我国现代大学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市场化、政府变革和现代社会组织崛起的新"制度环境"研究"大学—政府—社会"三元关系形态下,中国大学外域之治转型问题。从宏观角度观照大学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透视附着于大学组织结构、制度框架中的组织性状,探寻大学与其外域之间存在的各种冲突和整合的价值所在,提出构建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市场的和谐关系,建立新型的良性互动、有机协调、有效制衡的大学治理模式,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市场规范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9.
自2004年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方案出台以来,社会各界对此次改革既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这些赞同和反对意见与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两股重要的哲学思潮,即高等教育的认识论和政治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持续争论的实质是双方想要通过三角关系的调整获取更多的权益。然而根据三角协调理论,仅有政府与大学双方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引入市场机制才是法人化改革的初衷。只有发挥各方职能,即政府的调控与监督、市场的适当竞争与调节、大学有限的自治和学术自由,通过三方协作方能达到高等教育的完美平衡。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的这一重要经验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应然关系为何,一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极为关注的话题。中世纪欧洲,大学基本上都是教会的侍女和附庸;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大学控制权从教会向世俗政府转移;民族国家兴起至二战结束,大学逐渐演变成国家政府的工具:二战结束到全球化时代,大学由政府的附属机构逐渐转变为政府的服务机构。大学主体地位演化发展的脉络、机制与规律,对当前我国大学与政府之间良好关系的构建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破。深入剖析应用型转型的内涵,分析新建 地方本科高校所具有的“双重身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从地方高校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探讨如何用足用好中央省市的 高校应用型转型政策。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动机二分法将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视为相对独立的二元关系,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对人类动机的内部结构进行整合重构,并提出了有关不同类型动机内化的路径模型。创业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尊重自主支持的实境互动教学方式,建构了符合自我决定理论生长的教学场域,为促进大学生创业动机内化提供了可能性。研究表明,有效的体验式教学模式应该站在学生生命发展的整体高度,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组织建构实境化的教学情境,并且采用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在有效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以及学生自己都处于互动和对话的状态,学生的“自主”“胜任”“关系”三种心理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创业动机逐渐受到激发、调优和强化。自我决定理论既是设计体验式教学理论模型和课程实践方案的指导理念,也是检验其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和大发展时期,在众多的物质利益?权力、金钱和功利面前,部分高校相继出现了与大学精神相悖的教育腐败问题。如何坚守大学应有的精神,保持大学圣洁的一方净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应该从大学精神视角根据目前高校内部廉政建设现状,分析原因,进而探索构建科学的廉政建设框架,从制度、机制层面上加强高校内部管理。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公立高校多元利益主体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计划体制下,中国公立高校内部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公立高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了多元利益主体并存的局面。首先,高校摆脱了“政府附属物”的局面,成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政府转变为多元利益主体的一方(当然是最重要和主要的一方);共次,以教师为代表的教职工群体改变了“单位所有”的身份,与高校形成了合同聘约关系,也成为有自身利益诉求的利益主体;再者,学生缴费上学,自主择业,不再是统包统分的“准国家干部”,他们与学校的关系越来越带有“消费者”的色彩;还有,高校管理者的身份复杂起来,他们除了代表政府的利益,还代表着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最后.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使得“获取回报”的合作者介入大学的投入与发展,他们的利益又有其独特性。分析利益格局的变化,会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找到一个新的视角和基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法人自设立之日即存在着各种矛盾,学校法人主体地位不清、政府干预过度、配套制度滞后、政府和学校之间产权界限模糊,使高等教育传统理论在我国大学发展中遭遇碰撞,高等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法人权利与政府行政权力、与社会力量之间矛盾冲突不断,高等学校法人内部也存在诸多困惑,大学"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传统在我国本土化发展与适用中遭遇困境。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与大学之间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政府是大学的唯一主宰,并构成了政府主宰下大学的行政依附,导致了中国大学发展中的“行政化”问题。在新中国大学六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政府虽对大学实施了多次行政体制改革,但直到今天,这种体制整顿与清理一直还未从实质上突破大学的行政依附。在当前“去行政化”的场域中,政府应当审视自己在“去行政化”中的责任和担当,从更长远的目标上来制定国家的大学发展政策,对大学的健康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持,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环境条件,以民主与法制还大学以本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方高校在转型过程中陷入了新同质化的困境,出现了侧重向工科专业投入建设的一边倒倾向,过度强调就业技能等问题,偏离了政府对地方高校转型的目的。地方高校在转型中应找准定位,将传统优势与地方资源需求相结合,相关专业互融支撑,创办特色专业,从而实现错位化、差异化的发展。还要利用优质智力资源,及时更新、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发展社会急需的新专业,从而实现地方高校真正意义上的转型,为地方高校的生存争取更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流行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我国大学在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底线,大学精神衰微、迷失、变味甚至"变态"、"虚脱"了。据此认为,实现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让大学精神"回归"是眼下的当务之急。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国内外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大学精神的形成规律充分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越来越融入社会而并非独立于社会,再者我国后发外生型的发展特点也决定了中国大学无法走精神"回归"之路。只有重新定位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才是拯救我国大学精神的务实之举。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专利不仅是高校科研与实践的重要表现,也是对高校创新能力与竞争力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当前国家提出"双一流"高校建设目标,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文章从专利分析的角度,对高校的学科发展进行探究,研究针对同一学科不同高校的专利发展特点,为高校间学科的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合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研究过程中,文章借助Innography专利检索系统,对入选电气工程专业"一流学科"的7所高校进行专利维度的学科竞争力评价,尤其是对近10年的专利文献从专利申请量趋势、专利分布区域、专利热门领域、专利发明人、专利权人等多方面分析各个学校学科建设的特色与不足,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研究结果显示,总体趋势上专利申请数量经过持续上升后在2014年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专利综合竞争力普遍较弱,专利转化速率慢,专利研究角度主要集中在学科主流范围,对当前高新热点研究不突出。横向对比各个学校,发现各学校均能借助本校优势资源申请学科专利,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在学科专利申请方面的竞争力较强。  相似文献   

20.
应用型人才是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通过政府立法,指定执行标准,设立专门的教育质量监控系统,通过行业协会的监督来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德国应用型大学采用了双元制的教学模式,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尚处起步阶段,国内高校通过特色办学,与地方和企业开展合作,重视实践课程来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德国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丰富的经验和优异的模式对我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