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发生过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三次危机。文章总结了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巨大变化的密切关系,并根据当代世界局势的基本走向,预测了21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可能呈现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民粹主义倾向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粹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在农村村社的基础上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曾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影响过孙中山、梁漱溟等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抵制和批判了民粹主义,确立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两步之间不能横插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连续胜利戒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激进民粹主义倾向的出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总结,更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民粹主义倾向的有效克服。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证明了,忽视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社会就会陷入畸形发展的泥坑,甚至迷失方向。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精神文明的建设,以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培养一代又一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新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民稀主义倾向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粹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在农村村社的基础上通过非资本主义发展的 道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民粹主义曾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影响过孙中山、梁漱溟等人。在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抵制和批判了民粹主义,确立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两步之 间不能横插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 业的连续胜利,我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激进民粹主义倾向的出 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 总结,更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民粹主义倾向的有效克服。  相似文献   

5.
《大庆社会科学》2012,(6):154-154
温朝霞撰文认为,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运动、制度和观念的集中反映和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自20世纪以来,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几代领导集体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的思想动力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宝贵经验。2 0世纪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实现的条件、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等方面对社会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要应对新的挑战 ,创造新的辉煌 ,必须进行理论创新。 2 1世纪也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和空间。 2 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途径就是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际 ;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就是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新飞跃;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思想。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新时期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两座里程碑,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历史性意义;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又经历了5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末三大历史性考验,挫折与辉煌伴随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成熟。两座里程碑,三大历史性考验,为我们在新世纪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胜利,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目前,要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确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政治在21世纪顺利、有效、健康地进行。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语境中的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传奇 《学术论坛》2003,1(4):18-21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全球化对 2 0世纪社会主义的影响以及社会主义如何应对全球化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韦博 《南方论刊》2010,(11):63-64,6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场突如其来的历史性变革——苏联解体,使得整个世界格局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极富戏剧性的变化。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变更,为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带来了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取得了许多光辉成就,但21世纪的社会主义发展将何去何从,还有诸多的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探索。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探讨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王建 《学术论坛》2012,35(8):5-8,16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难题。伴随着历史性难题的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随之形成与发展。数往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这就使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演进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性成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经验进行细致的梳理,从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提供理论引擎。  相似文献   

13.
(一)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诞生,社会主义在20世纪兴起,决不是一种偶然的历史现象。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反映了要有一种更加合理的社会形态来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20世纪的社会主义是一部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又遭受了重大挫折的历史。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尤其是后期的重大挫折,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值得认真思考和科学总结的问题。首先,社会主义实践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开始的,这就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是…  相似文献   

14.
田东奎 《西部论坛》2001,3(2):25-2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无畏的气慨、勇于探索的精神,对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讨,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这些理论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纲领。  相似文献   

15.
肖治安 《东岳论丛》2001,22(1):17-2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是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和条件等方面 ,作了全面准确的界定 ,是完成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伟大历史使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体系逐渐形成。毛泽东把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得出的理论原则,如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工农业发展关系以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等思想极富理论价值。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实践与实践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开创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制度,由此也产生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历 程的“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建设实践形态。二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特 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因 此,社会主义必须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客同观现实条件的改变而“更新”存在的形式,才 能永葆生命之树常青。  相似文献   

18.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关系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建国58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39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有本质区别,但民主社会主义执政的经验也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冯震晓 《理论界》2008,(6):152-153
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本质上是中国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培育“为官之德”,使领导干部常修为官之德、长思贪欲之害,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观,廉洁自律、廉洁从政,当好人民公仆;加强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领导重视是根本,群众参与是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经验性道路,也是一条规律性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破解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巩固、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难题"。要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走"回头路"和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