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7 毫秒
1.
生态与魔力:东西小说的叙事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难的成长经历使东西小说始终呈现出对底层民众情感的倾斜和审视,他的前期小说侧重对底层民众生态进行原汁原味的叙事,桂西北的红土地是他前期小说的重要风景;后期小说的叙事领域侧重在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对社会弊端和人心失衡进行无情的审视与批判.而对名家作品的阅读使其获得了不少小说艺术创作的感悟,帮助和促使他一直暗地发力,超越自己,苦心孤诣地谋求用富有魔力的叙事来呈现人们内心的秘密地带.  相似文献   

2.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早期生态作家之一,他的威塞克斯小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天人合一,物我平等"的自然观和生态观,透视出哈代对人与自然、文明与环境关系的探索和反思,本文从自然书写、动植物情怀和哈代对现代文明的态度三个层面分析哈代渗透在小说文本中的自然情结和生态思想。在人类面临环境危机的今天重新解读哈代的生态思想对重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他从"人与自然契合"的生态理念出发,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着乡村世界与都市人生,在小说创作中凸现出鲜明的崇尚自然、敬仰生命、推崇自然人性和营造诗意生存的精神家园和自然家园的生态意识,具有独特的人类思考价值和文化批判意蕴.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坛独树一帜。他从“人与自然契合”的生态理念出发,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着乡村世界与都市人生,在小说创作中凸现出鲜明的崇尚自然、敬仰生命、推崇自然人性和营造诗意生存的精神家园和自然家园的生态意识,具有独特的人类思考价值和文化批判意蕴。   相似文献   

5.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欲望的无限扩大,精神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批评的一个崭新视角登上了文学批评的舞台。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社会中存在着的种种"精神生态伦理失衡"现象。其中包括人们对待老人的冷漠态度、情侣间的"面和心异"以及游戏人生的颓废伦理等。解析海明威作品中的这些"精神生态伦理失衡"现象将为我们建设一个生态和谐的新型社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吴怀仁 《江淮论坛》2011,(5):164-169
生态环境保护、低碳生活、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关键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解决人类的生态危机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生态小说是生态文学的一个门类,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主要突出人与自然的齐同和谐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更强调人对自然的敬畏亲和态度,强调人的本质还原、自然的返魅、生命的归根。中国当代生态小说凝结了创作主体浓厚的生态亲和意识,剖析了人类自身的悲剧,突出了鲜明的生态保护回归主题,多角度塑造了具有自然人性和生态人格的新形象,深思了人类回归自然家园、实现自我救赎梦想的诸多可能。文章对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自然回归想象从文化渊源、土地回归想象、家园回归想象和童年回归想象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吴莎莎 《南方论刊》2006,(12):51-52
英国经典魔幻小说《指环王》具有深层次的生态主题。本文试从小说中深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挖掘生态主题,通过对主体间性主客二元关系的思考来定位“人”和“人性”,从生态意义上探究人和自然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董雯 《学术探索》2010,(6):141-144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出发,将后现代小说《玻璃山》中现代人攀爬玻璃山的故事情节解读为现代社会生态意识建立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对该篇小说的多元化理解,而且对启发人类构建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也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人笔记中包含丰富的小说资料,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有明一代小说批评生态的独特样貌。明人小说观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其时文化小说观仍占主导地位,但也有人认识到小说文体的独立性,有些人则杂糅文化小说观与文学小说观。明代一些小说评论者对小说家创作心态、才情禀赋及其所处时代之文学生态、文化思潮尤为关注,这些要素成为其小说批评的重要维度。明代小说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作伪、禁毁以及《水浒传》在民间丰富多样的传播与接受方式,《金瓶梅》在文人小说圈的流传,瞽目艺人的小说演说等,也是观照明代小说批评生态的重要视域。  相似文献   

10.
海岛就是一个被"浓缩"了的地球。海岛生态悲剧性的命运,也正是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一个缩影。本文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从整体上把握荒岛小说发展的历史脉络,解读英国著名的两部经典荒岛小说(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以及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中的海岛。通过考察不同时期荒岛小说中海岛的命运和生态境况,解析小说中海岛生态悲剧性的结局,呈现漠视海岛生态责任的危害,反思和重构人类自身的文化,从而进一步警示人类关注自身生存的地球环境。  相似文献   

11.
毛巧晖 《兰州学刊》2006,19(1):82-85
延安时期对民间艺人的改造,使得延安文艺界出现了一批艺人创作者,新说书运动中的杰出代表韩起祥成为典范。他创作了大量的新书,作品公开出版,被冠以“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这使得后人对其说书的民间文学性质产生了质疑。经过对韩起祥说书进行剖析,可以看出他的创作具有口头性特征,这对民间文学而言具有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12.
任永安 《殷都学刊》2011,32(1):76-80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重要作家,其著述宏富,遍及经、史、子、集各部诸多类别。其中集类著述可分为单刻本、选本及汇刻本三大类。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其文集的版本源流重新辑考,发现不少新的版本,同时,对以往研究中的舛误进行了纠正。  相似文献   

13.
邓建中 《云梦学刊》2003,24(2):83-85
爱情是人类最动人的感情之一,也是世界文学永恒主题之一。这种魅力的最深刻的哲学背景是爱情克服了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普希金的爱情诗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显现。他早期爱情诗偏重肉体的满足,是自我意识的激情飞扬;后期爱情诗专注于精神的契合,是在对“永恒女性”即普遍精神的追求中完成个体的超越和拯救。  相似文献   

14.
余光中散文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澄 《文史哲》2002,(5):90-93
余光中散文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 ,追求文学思绪的广大空间和包容意义。他以语言的“质”感为大自然抒情 ,把游览山水的艺术感触化为如雷如电的扫描 ,来表现一种对生命力的强烈渴望。所以他多选用音调高、幅度宽、气势猛的阳性词 ,节奏如霆如雷。这种葆有“大气度文学”品格的散文追求 ,一扫中国传统散文的暮气风尘 ,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彊村被近代词坛尊为清季词学之大成者,其词学吴文英,又学苏轼。以微言寄托忧国之感,柔厚而深涩,意隐而不露。在意象锤炼方面极意求工,特别注重借特定物象来抒发幽深之情。又注重词境创造,一些写景之作,或由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彊村性灵高洁,襟抱冲远,其词冲淡醇雅,格高意远,词品极为高致,不愧为结穴千年传统词的殿军。  相似文献   

16.
小山酷爱山水,一生游历甚丰。或是翛然远游,或是择隐婆娑;或是宦游奔走,亦能兴发山水情志,从而“江山好处追游遍”。发为歌咏,留下许多游观、纪行、栖迟于佳山胜水的山水散曲。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的游观视野和审美视野下的山水之美,艺术性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宝库。  相似文献   

17.
赵元任音乐创作的主要贡献在其声乐作品上,特别是他于20-40年代所创作的,以新诗为主作歌词的艺术歌曲,是他所有音乐创作中成就最突出、社会影响也最大的领域。赵元任的艺术歌曲在创作上比较注重灵性的发挥,他的音乐语言比较开朗和富于激情,具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成就显著,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音乐创作的风格特征与艺术成就,对中国20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音乐界的高度评价。本文通过分析赵元任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为对赵元任艺术歌曲创作研究及对中国20世纪以来艺术歌曲创作提供一定的史学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辉英是一位身跨现当代地跨大陆与香港两地的抗战小说家,他的抗战长篇小说创作代表了他文学创作的艺术成就。他全景式地展现了从抗战前到抗战后,从前线到大后方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图景,塑造了上至总司令下至普通士兵、群众的人物群像,其中集团军申总司令形象堪称典型,为抗战人物画廊增添了厚实的一笔。他作品中所弘扬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东北作家天然秉传的文学品格并生生不息于中国新文学史册。尽管在思想的穿透力、文本的时代氛围等方面有些许遗憾,但作为一位抗战小说家,李辉英的文学贡献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9.
吴宓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宓文学观中最核心的思想是"道德".他深受儒家文化和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新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文学观,这一文学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哲学背景.这一文学观贯穿在他的文化思想和文学批评论著中,涉及了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人生与道德的关系、文学的道德功用等方面.吴宓文学观有很强的前瞻性和世界性的普遍意义,因此,在当代中国文学转型期,研究吴宓文学观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重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任蒙是中国当代文坛比较活跃的诗人和散文作家,近十年来,其文化散文具有较强的思想震撼力量。任蒙具有精神寻根意识,敢于直面现实,感受基层,超越局限,在把握审美对象时深谙唯物辩证法,能够从正反两面解剖所写的对象;其文化散文在把握整个历史运动的基础上超越了短视的"世论",穿透了"混乱"的历史表象,无论是对历史的批判,还是对现实的观照,都达到了深厚的人类悲悯情怀和强烈的批判意识的高度统一,在肯定人的价值的同时彰显了人的精神价值,是诗、史、思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