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在20世纪,韦伯所提出的官僚制引领了整个工业时代的高效率,但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官僚制所产生的效率悖论使它成了低效率的代名词,原因何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本文结合现实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追溯了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其理性官僚制是一种理性的行政制度,是现代社会理性化发展趋势的产物。本文分析了理性官僚制的涵义及其价值,认为理性官僚制的价值可弥补我国官僚制度的不足,符合我国官僚制改革的取向。  相似文献   

3.
丁芸芳 《管理与财富》2009,(11):153-15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官僚制在西方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但并不意味着官僚制中包含着的理性精神的终结。而中国组织发展低效缺乏理性的官僚主义却日渐盛行。官僚制的核心精神符合中国特殊的行政环境,中国行政改革目标的实质也与官僚制具有一致性。因而,在中国应加强官僚化的力度,吸取理性官僚制的精华,方能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公共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府管理中,主张改革政府机构设置、缩减政府职能的新公共管理学派逐渐占据了上风,同时,对马克斯·韦伯所倡导并弘扬的官僚制的批判更是不绝于耳。援引于此,国内的行政管理学者针对我国当前的行政管理实践,进而提出了官僚制在我国已经过时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引来了广泛的争论。笔者认为,当下我国不能盲目跟风“摒弃官僚制”,而是应该从官僚制的内涵、特征等角度出发,以我国的人事制度、机构建设、职位设置改革为契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理性官僚制。  相似文献   

5.
官僚制一度在西方社会流行,中国官僚制的现状是理性不够和不足。本文阐述了中国官僚制的现状,并试图分析官僚制不足的原因,结合实际状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作为在近现代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组织理论范式,韦伯的官僚制以其理性化的精神内核在西方工业化时代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随着社会情境的激烈变迁,理性官僚制陷入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困境,理性官僚制的弊端被人们所诟病。通过对其面临的困境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理论蕴含的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以及科学化的设计思路,对转型期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冰 《领导科学》2012,(8):8-10
官僚制是工业社会的必然选择,但其自身也有一定的弊病。官僚体制与现代民主的理想有一定的背离,为此,许多学者主张摒弃官僚制。然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许多倡导者并不是着眼于否定官僚制,而是要改造官僚制,使其更具有活力和适应性。我国当前处于市场化、工业化、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发展阶段,必须首先建立起理性官僚体制,进而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西方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官僚制所暴露的弊端也越来越严重,各国理论界对官僚制的批判声不绝于耳,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出现了,这就是后官僚制。然而对于后官僚制究竟怎样界定?后官僚制对官僚制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继承和批判?后官僚制这一变化中的范式究竟走向何处?本文阐述笔者对于后官僚制的认识,并试图预测后官僚制的范式走向。  相似文献   

9.
对于公共行政来说,官僚制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永恒话题。自马克斯·韦伯提出官僚制概念伊始,一个强调非人格化理性的组织类型就令这个世界耳目一新:一方面,官僚制在实践中以独特的效率优势轻易而迅速地确立了其在公共组织中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官僚制在理论上为刚诞生不久的行政学科和行政学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自此,我们就基本上生存在一个属于官僚制的世界。但是好景不长,其后掌声很快为嘘声所覆盖,官僚制不断地遭到主流学者的批判与诟病,在社  相似文献   

10.
韦伯的理论性官僚制(简称官僚制),创建与上世纪30年代,确立了现代官僚体制的基本框架.官僚制在行政领域的实施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多少年来一直被奉为政府组织的金科玉律,但是官僚制的缺点同它最初的优点一样有效,官僚制度本身的顽疾将其送上了崩溃的边缘,在20世纪后半叶,理论界特别是公共管理理论对官僚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多元化趋势下,官僚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而正在逐渐的退出政治舞台——官僚制,过时了.  相似文献   

11.
理性官僚制作为一种政府组织体制,在今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也正面临着是摒弃官僚制还是在超越的基础上重构的艰难选择.现阶段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官僚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官僚制不足,而不是太多".因此,树立尊重法律和规则的价值观,在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体制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一、管理学中"官僚制"的概念及特征官僚制又称科层制理性或官僚制。他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在管理学中,官僚制的概念有着更为宽泛的内涵,泛指以授权——分层、集权——统一、命令——服从为特征的现代组织形态,而无论是公共组织还是私人组织都可以这种形态而  相似文献   

13.
政策领域中悖论无处不在,悖论一方面会为政治生活创造有利因素,另外一方面也会使公共政策陷入困境。有战略的使用悖论会使双方都得到双赢,而运用不得当的话会造成新的社会冲突。关键是政策制定者如何应对悖论所带来的效应,去实现政府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德博拉·斯通《政策悖论——政治决策中的艺术》详细的阐述了悖论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力,为我们看待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角度。同时也向读者介绍如何有策略的使用悖论以达到最佳效果,启示读者有战略的思考政策问题,利用有利因素去达成联盟,实现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4.
陈玲玲 《经营管理者》2009,(16):265-266
《改革政府》一书中作者阐述了用企业家精神克服传统官僚制体制的十条原则。本文将基于对传统官僚制体制弊病的分析,提出用"企业家精神"改造官僚制政府的建议和方法,以期能够建立一个更加高效的政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本文利用我国汽车行业三年数据按所有制、所在地区、出口行为、加工产品类型等加以探究,结果表明,我国汽车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生产率悖论问题,但地区和产品差异并不能有效解释这一现象。另外外资企业对于不同产品类型有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英国人马丁·阿尔布罗的《官僚制》是目前唯一一本从解读官僚制概念的角度出发的著作,而戴维·毕瑟姆的《官僚制》旨在建构一个完备的官僚制理论体系,并试图用学科划分的方式来明确官僚制的概念.马丁·阿尔布罗的官僚制概念并未被后人接受,而戴维·毕瑟姆在论及官僚制问题时将韦伯的官僚制概念直接拿来用,或者略加界定.科层制的出现更是加剧了官僚制概念的混乱性,在对官僚制概念的理解上有很多的差异,用法也并不一致.所以,理解官僚制概念及其在我国的运用,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介绍韦伯官僚制的特征,论述了其对工业社会的大型组织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深远影响,并研究传统官僚制的缺陷,探讨了"后官僚制"和传统官僚制的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18.
以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政治与行政二分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统治了西方上世纪大部分时间,在西方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时期,逐渐开始摒弃。而对于还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我国而言,还表现为官僚制的不足的现状,并且我国还处在信息和全球化时代,后官僚制对我国同样影响颇深,因此引发了对官僚制的重新解读,力在解决我国的今后行政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清晰化悖论思维的概念内涵,实地调研获取雅迪、雷士电商及波司登三家企业的相关资料,识别出具有悖论思维的目标管理者,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结合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悖论思维由包容性认知、复杂性思考及创新性联想三个维度构成。进一步构建的悖论思维概念模型明晰了三个维度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包容性认知通过矛盾并置引发复杂性思考并为创新性联想提供认知基础,复杂性思考强化包容性认知并促进创新性联想的形成,而创新性联想则能够进一步强化复杂性思考与包容性认知。三个维度处于有序与无序并存的悖论状态,共同构成悖论思维的概念内容。本研究明晰了悖论思维的概念结构,为管理悖论领域的微观研究进一步夯实基础,同时引导组织实践者深入了解悖论思维的结构内涵及重要性,为个体在应对企业发展变革过程中形成有效化解悖论困境的思维方式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企业创新活动的不断深入,管理者如何感知和应对悖论,从而进行有效的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本文从意义建构视角出发,以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建构出管理者悖论应对策略选择的具体过程。研究发现:(1)当管理者进行矛盾处理时,可以采取整合型和分离型两种应对策略。(2)管理者对于竞争需求的注意力配置影响其悖论应对策略选择。当管理者对竞争需求的注意力配置不平衡,将采取分离式悖论应对策略;当对竞争需求的注意力配置平衡时,管理者的悖论应对策略选择受到资源冗余程度的影响。(3)当注意力配置均衡时,管理者受资源冗余或匮乏两类情形影响会呈现出两种不同应对策略。当组织资源冗余时,管理者对于组织悖论感知较弱,会形成分离型悖论应对策略;而资源匮乏时,管理者对组织悖论的感知较强,但所采取的悖论应对策略受悖论思维的影响。(4)当管理者悖论的感知较强时,若管理者具有悖论思维,并产生积极型应对倾向,将采取整合型应对策略;若管理者不具有悖论思维,将产生防御型悖论应对倾向,采取分离型应对策略。本文研究成果丰富了领导行为相关理论,同时对管理者应对组织悖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