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哲学系心理专业最近举行了两次科学讨论会,讨论人的心理的社会性与自然性问题。参加讨论会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心理学工作者。在两次讨论会上,大家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于人的心理的社会性与自然性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展开热烈的讨论。怎样理解人的心理的社会性与自然性程迺颐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现实反映这个命题,包含了人的心理的社会性与自然性。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的自然性;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反映,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的社会性。这种自然性表现在,就人的心理的发生而言,人的心理活动就是高级神经活动,受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的制约。从内容上看,人的心理是反映,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因此具有社会性。它表现在:(1) 社会生活条件通过语言来制约人的心理;(2) 人通过语  相似文献   

2.
异质性作为劳动性质的题中之义,不应该再被有意抽象掉,也不能再被故意假设掉。劳动的具体性既体现在劳动自然性的具体性上,也体现在劳动社会性的具体性上。劳动过程是劳动的自然性与劳动的社会性相互作用的过程。劳动异质性是劳动具体性之自然性及劳动具体性之社会性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探讨劳动自然性和劳动社会性及其相互作用,还劳动异质性于经济学之本来意义,这是经济学回到真实世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使人成其为人的过程。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有机统一,人的精神性是人成其为人的根本标志。从人和社会的需要出发,既赋予人从事社会生活的能力,也提升人的精神发展的水准,使人性在合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总体框架下,不断向更高层次和更加完美的程度攀升,这是高等教育的精神所在。以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维度的综合作为哲学基础的高等教育,旨在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最终目的在于使人学会同自己的精神打交道,学会用多种方式去养成精神,去丰富精神,去拓展精神。  相似文献   

4.
试论主体性的二重性及其认识论价值杨仁忠所谓认识主体,就是指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作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机统一体的人,社会性无疑是其根本特性.但人的社会性要以自然性为基础:人的社会性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实现都受自然属性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单就人...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基础的认识论和政治论的哲学基础布鲁贝克已经进行了深入探讨。从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人才这个基本职能可以看出,人是高等教育中的关键因素。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出发,揭示高等教育哲学的人类学基础:由于人有缺陷且并未被定型,因此人具备接受教育的前提条件;由于人有缺陷,但为生存需要适应文化了的生存环境,因此人必须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人性论与人权观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肯定人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的基础上,认为人的本性是社会性.他的人权观是以他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的.着力研究毛泽东的人权观,不仅有助于捍卫社会主义制度,阐释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念,而且有助于驳斥被西方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理论家颠倒了的人权是非观念  相似文献   

7.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这里不准备对此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仅选择人的需要与发展这个最基本的内容,从人的本质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的角度,提出笔者对于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8.
认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单纯从人的自然性或人的社会性方面,不能全面揭示人的本质。要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必须以人与自然的统一为基础,在人与自然的一体性中研究人,由此出发,人是其生命活动和超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  相似文献   

9.
现实的人:马克思人性论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性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生命体,在满足生命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了社会属性,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走向人,获得人的属性。因此,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类特性的总和,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紧密相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不断丰富、完善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由于对马克思原著的理解偏差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 ,传统哲学往往片面强调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 ,其实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的基础和根据 ,是人的社会性的潜在形式 ;人的社会性是人的自然性的发展和实现 ,二者作为矛盾的对立双方是不可分割的 ,忽视或片面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从这种辩证统一的角度考察人的本质 ,对于解决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与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有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及终极价值都根源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与实践性、这种关联深刻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在于对人性的违背,同时也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超越在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2.
从基本含义、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生态功能等方面对素质教育中的素质需要进行了理论分析。在阐述素质需要的基本含义中,对素质需要概念作了界定,认为素质需要是人诸多需要中的一种,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由于自身某种或某些素质缺失,所引起的追求高素质满足的倾向性状态,并具有自觉性、内在性和层次性等特点;通过对人的社会性分析,认为在素质教育中激发人的素质需要的必要性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培养人的素质需要的可能性在于人的精神属性。进而指出了在素质教育中素质需要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主要在于实现人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实现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以及实现人的自然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的转化和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一切具有思维能力的正常人,为了从事各种不同的活动,总具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严格地说:“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都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一个刚刚摆脱先天无条件反射的新生儿就能以哭声求得奶水,这是生理性的需要。这种根据人的生理性需要产生的动机叫自然性动机。随着年龄增长,人们需要互相交往,需要受教育,这种根据人的社会性需要产生的动机就叫社会性动机,有的人顾全大局,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这是正确、高尚的动机,有的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这是错误、卑下的动机;有的人为了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的经济与文化转型期大潮的冲击下,在理性主义的人性观与商业化社会价值观的矛盾中,非理性主义试图对人性作出重新规定,旨在改变不能与现存社会状态相一致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将诉诸于生物性的人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再次达到统一。在这种现实的渗透下,转型期以来的小说创作以一种完全迥异于传统的新视角洞察个体人的生命体验与存在方式,使人的生命欲望被凸现出来,人的主观意志被张扬出来、人的个性自由被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需要一种稳定的结构。自然界中的稳定结构是正三角形,人类社会中的稳定结构也是正三角形。这是因为人类有三性: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为了使三性均衡发展,必须形成一个正三角形。这个正三角形是含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三种因素的等边三角形。人的三种精神的培养和整合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认识和再发现三种精神,实施三种教育,解决三种关系,就实现了整合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姜庆国同志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一文(本刊今年第三期)鉴于人们长期以来对艺术起源自然性的忽视,大胆地对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姜文认为,硬译马克思主义劳动说,"把劳动的观点推向极端,结果反倒使自己站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这也确实表现出作者希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说的意愿.但姜文表面上强调了"坚持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本能与实践的对立统一";实质上却把人的自然性从社会中割裂出来,对立起来,并且把这样的自然性(人类爱美的天性)置于社会性根源之上,称为艺术起源的主要根源,这就使自已的观点走向了另一极端.  相似文献   

17.
法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法包含着对人的理性和权利的尊重,法的自然性是和理性相等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法的界定较宽,法不仅存在于阶级社会,而且存在于发达的原始社会.列宁重视法的社会实践性和条件,他对法的界定较严,主张法的范畴不能脱离阶级、国家而存在,他不爱谈论法的自然性.作者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理性法和实践法的根基,展示了他们观点的相同和差异.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实际意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全面的促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的进步,仍离不开人的认识的提高,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的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现时代仍具有它特定的价值。 我们来看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实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虽然刚出生时,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但其特有素质是由人在进化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所以,人的发展,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能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需要一种稳定的结构。自然界中的稳定结构是正三角形,人类社会中的稳定结构也是正三角形。这是因为人类有三性: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为了使三性均衡发展,必须形成一个正三角形。这个正三角形是含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三种因素的等边三角形。人的三种精神的培养和整合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认识和再发现三种精神,实施三种教育,解决三种关系,就可以实现内心和谐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小说极易被误读的地方很多,而性及颓废、感伤既是郁达夫作品的内容,也是其作品的形式,更是作者通过叙述技巧与文学阅读之间达成的一种反常化美学效果。郁达夫小说中的“人”是要通过人的自然性内容的露骨表现,完成他对人的社会性的怀疑和“轻视”及对人生悲剧性的体认和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