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朱自清散文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朱自清散文艺术论》梦舟近年来,朱自清家乡扬州的三位论者──吴周文、张王飞、林道立研究代表朱自清文学创作最高成就的散文,推出了《朱自清散文艺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以下简称《艺术论》)的专著。《艺术论》对朱自清散文的评论不仅仅限于文本意...  相似文献   

2.
韦晓军 《学术论坛》2006,(6):192-194
文章在前人对朱自清散文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着力挖掘朱自清散文语言色彩描写的特色,从奇色、冷色和亮色三个方面探讨朱自清散文语言色彩独特的魅力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敏锐善感,经常觉得生命不堪重负;但他又有平正的理性,不许自己陷入颓唐。一方面,他从现实批判和伦理承担两个层面来直面人生的沉重,体现出他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转换儒家文化合理内核、完成自我道德升华的思路。另一面,他又时常隐逸到自然之美和女性想象中舒展自己的心灵。心理人格的多重性,造成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是通过<背影>、<荷塘月色>来识别朱自清的,这样的视角过于狭隘,自然不能对朱自清有整体的把握.在朱自清的散文序列里,许多文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阿河>就是其中的一篇,它语义复杂,具有巴赫金所说的"复调"特征.解读<阿河>可以一窥中国现代知识者的心灵奥秘,重启关于启蒙的话题,有助干对他们的身份进行重新识别.细读<阿河>文本,把它与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进行有意味的对照,可以看出,对中国现代知识者的认知要树立由简单的思想层面进入复杂的心灵层面的理念,特别要关注"深情"对"人"的重塑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儒家中庸思想、中和主义是朱自清散文的美学精髓,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理想是朱自清散文的个性特征,西方新思潮对他的影响则更多地“中和”进他的独特个性里。  相似文献   

6.
试论朱自清散文的抒情艺术唐朝中国现代文坛,散文名家多如繁星。然而曾作为诗人的朱自清却以独特的文笔,清丽隽永、醇情简约的风格著称于世。朱自清被同代人称为“积极的狷者。”所谓狷者,即不愿同流合污的人。朱自清先生具有正直的士大夫性格:温和、庄重、矜持。这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对朱自清归依散文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寻。作者认为,二十世纪初叶的文体试验、文体与写作主体的双向选择、诗人气质与散文家气质的相得益彰等三个方面,是解读朱自清选择散文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荷塘月色》被誉为朱自清散文双壁之一 ,堪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精品。鉴赏该文 ,应先理清结构 ,再掌握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最先以新诗人的轩昂姿态跨入文坛,而后,则以散文大家的卓然风采彪炳于世,成为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他那感情醇厚,技巧娴熟,风格独特的抒情散文,自诞生以来,好评如潮,脍炙人口,艺术魅力历久不衰,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中晶莹剔透的明珠,光彩夺目的瑰宝,“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朱自清及其优美的抒情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朽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前期,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等人因为教育与文学的共同追求汇聚于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他们结庐于白马湖畔,彼此情投意合,不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现象——白马湖散文。白马湖散文是形成于特定地域文化中的创作现象,这一文人群体在清幽宁静的白马湖畔教学写作,从而在散文创作中呈现出对教育的思考,对生活的艺术化追求,整体风格趋向清新素淡又自成境界。白马湖作家对佛学有着自觉的靠近,他们认同世间的苦难,并以心灵的平静去超脱苦难。他们以心理上的亲和来感悟佛教与人生,以宗教的虔诚靠近儿童生命的本质,在现代散文史上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以来的美育观中存在着夸大美育功能、过誉艺术化人生(审美人生)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美育即是情育”、 “美育蕴含德育”、 “美育成就心灵的自由”三个命题中。事实上,纯粹的审美教育不能涵容道德情感的教育,不能天然地要求道德的发展,审美心灵所成就的空灵心境,亦只是心灵自由实现的一个背景性前提。只有在伦理或道德的观照下,心灵自由才能真正实现,并获得转化为行为自由的动力。这是儒家选择“为人生而艺术”而不是“艺术化人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二十年代初,活跃于中国文坛的文学研究会中,有两位影响极大的散文作家,一个是以《寄小读者》闻名于世的冰心,一个就是以《踪迹》、《背影》脍炙人口的朱自清.朱自清本是诗人,早年从事诗创作,“五四”时期即写新诗,他的第一首诗《光明》就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代写的.一九二二年创作,二三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九二四年出版了诗文集《踪迹》.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创作转向散文,一九二八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一代散文大家.正是由于他是诗人,因而他的散文就充满着浓郁的诗意,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一种诗意”.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散文家、文学研究会的重要作家.如果说朱自清散文的思想内容是沿着“为人生”的道路不断开拓的话,那么在艺术上,则是以醇厚绮丽与质朴真挚并重的风格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无论是写景、叙事、写人、朱自清散文总是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的感受,达到了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真可谓画美情深意更浓.对此,我们在其名作《荷塘月色》和《背影》中,是不难得到印证的.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有许多名家散文名著,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些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其教学的要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散文的成就及其划时代的意义是公认的。在那个时代,“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多种体制的散文,冰心、朱自清的美文小品历来受人推崇。但鲁迅“五四”时期的散文主要侧重于社会批评,缺少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剖析,其意义主要在其思想性;冰心、朱自清的美文小品更多地承继了古代抒情散文“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其主要功绩在于打破了当时旧文学维护者“美文不能用白话”的断言。可以说,二者均没有形成对“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古代散文美学的强大冲击,而这正是衡量一个时期散文创新程度,特别…  相似文献   

16.
“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我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背影)序》来自清是在五四风雨冲激下走上创作道路的,先写诗,后写散文,晚年则主要是杂文,可以说,他的创作生涯历经了诗歌时代、散文时代和杂文时代。在朱自清创作总体中,散文是主要的,成就也最大。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来,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始于1923年,但大多数写于1925年之后,先后结集的主要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朱自情散文世界是丰富的,有抒情、叙事、游记、特写和随笔。其间有对现社会断片的描写,有对人生相…  相似文献   

17.
洪本健 《文史哲》2003,(6):38-44
朱自清古典文学修养十分深厚,文学观又是沟通古今的,因此,他的美文创作很好地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从他的审美观念及以情动人、写景如诗如画、构思注重文眼、语言新而不失自然的创作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古代散文的现代影响。  相似文献   

18.
简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毅梅 《殷都学刊》2005,1(4):96-98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在现代文学领域中占有显著的地位,被称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他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储满了诗意,又平实质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世界,至今已成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探讨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涵盖了内容、语言、构思、基调、文风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读完朱自清的散文,一种“文如其人”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仿佛从中看到了一个老诚睿智而又拘谨的学者,他穿着现代服装但又不时表现出一种传统文人的风度。这使我们进一步想到,作品和作者完全可以互相解释,任何作品的风格都与创作者本人的精神气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朱自清身上的传统文人气质怎样地影响了他的散文创作? 每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都有两付脑子,一付是对着社会的,一付是对着个人内心生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灸人口的散文名篇之一 ,人们都公认此文的艺术特色是“文中有画 ,画中有情 ,情景交融”。但对文章的主题 (即“情”)却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从朱自清写作这篇散文时的处境入手 ,结合文章本身的内容进行分析 ,提出《荷塘月色》的主题是作者对自己“象牙塔”中的现实处境的别无选择和对美好人生境界无法达到的感叹 ,在这种感叹中凝聚着一个身不由己的知识分子对家庭与社会的良知 ,真实地再现了朱自清的人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