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孝"为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的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现代市场经济和随之而来的家庭结构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建构现代家庭代际伦理的必然要求.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和孝伦理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老年人保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民主与平等的共进、权利与义务的共享共担是建构现代家庭代际伦理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2.
赖希"消灭家庭"的本意是要用"自然的家庭"来取代"强制性的家庭",用"母权制家庭"来取代"父权制家庭".赖希"消灭家庭"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揭露目前流行的家长制家庭、"父权制家庭"的消极功能,并批评这种家庭模式压抑人的性需求.但赖希把从"母权制家庭"向"父权制家庭"的转变视为人类历史上的灾难,是缺乏历史的眼光,没看到这一转变历史必然性.至于他对"自然的家庭"的描述,对人类恢复"母权制家庭"的呼吁,则带有强烈的乌托邦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马莉 《兰州学刊》2008,(1):170-172
孝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社会的产物,是维持家庭养老保障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观念、规范及行为方式的总和构成孝文化。改革开放后,孝文化一度弱化,冲击着家庭养老保障功能的发挥。因而,构建新型农村孝文化及其传承机制,是维持家庭养老保障,应对农村老龄化,建立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古婆媳难和谐.回顾以往的婆媳关系研究,焦点主要在家庭伦理、父权制及性别差异等方面的探讨.在比较传统认知的基础上,认为家庭关系中心的变迁与中国人所特有的"自己人"心理是中国婆媳互动的预设性要素;而且,二者互动如同博弈,潜藏着实践理性.由此,在构建和谐家庭的背景下,探索了实现婆媳之间良好互动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家庭的"孝"伦理内涵可归纳为"养亲"和"祭亲"两部分,美国家庭的"孝"则更多地体现在宗教文化中。在家庭生活中,中国"孝"伦理主要体现:在父母地位至高、视赡养父母为刚性义务、重视祭祀祖先及传宗接代。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父母在家庭中与子女地位平等、注重老人精神赡养、祭祖与传宗观念淡薄。目前,中国"孝行"面临传统孝观念淡出与社会养老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美国则面临社会养老体系成熟与老人精神孤独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国是在"未富先老"的境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这种特殊国情决定了家庭养老还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而墨家孝道则是老龄化社会家庭养老的重要思想保障。"利亲"有利于老人在家中安享晚年;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孝道原则有利于父母得到儿女真心真意地孝;孝与兼爱一致有利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7.
陈治国 《河北学刊》2005,25(6):52-58
"孝"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伦理实践中具有基础地位与核心意义,而对西方社会及其伦理生活同样具有深刻影响的基督教对"孝"观念问题也存在着种种教导与论述.从发生逻辑、内在结构、价值取向诸方面考察,前者主要体现为一种自然之孝、身份之孝、人本之孝,后者则基本上属于一种启示之孝、契约之孝、神本之孝.立足于全球化视野,如何能够在努力卸载两种"孝"观念政治性、宗教性等意识形态方面之历史负担的基础上,充分而自觉地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沟通、补充和修正,从而为建构全球普遍伦理提供某种契机与资源,应当是一更有意义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埃斯库罗斯的<奥瑞斯忒斯>三部曲向来被国内外学者们看作是表现了父权制与母权制之争,最后以父权制的胜利而结束的悲剧.这种判定多含主观臆断、牵强附会的成分.而事实上,宙斯神统的时代父权制已经确立;阿伽门农尚处在稳固的父权制时代;奥瑞斯忒斯印父权制的继承者与维护者.  相似文献   

9.
父权制概念与女权主义理论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自由女权主义流派中,父权制概念还未突显,但自由女权主义却是父权制概念发展的理论母体;在社会女权主义中,父权制理论已和阶级分析理论并行,成了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激进女权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则是以父权制概念为基点和中心的.可以说,几种主要的女权主义理论体系是伴随着父权制概念在其中理论地位的日渐重要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西周的血缘宗法伦理虽然是以强化的家族政治观念为目的,但所产生的“孝”、“友”、“和”等观念及对其论述,却成为后世家庭伦理理论的基础.孔子以“仁”为中心,强调“礼”的作用,他把个人与家庭作为这一目的的起点,而对“孝”观念的反复论述显然强化了家庭伦理观念.孟子、荀子是从理论上对周秦家庭伦理的建构与完善,商鞅以及秦国的国家法令性质的家庭伦理的实践,影响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千百年来孝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受到人们的推崇.在今天我国提前迈进老龄化社会之际,深刻认识和探索孝的文化内涵及其嬗变,了解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傅泽风 《江汉论坛》2006,45(2):104-106
氏族在原始社会的一定阶段(普那路亚家庭及对偶制家庭时期)居于基础地位,但并不是整个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原始社会末期,以父权制家庭为代表的个体家庭已经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这可以从对各种原始家庭形式的分析中看出来,马克思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研究及恩格斯撰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也多有论述。实事求是地分析以父权制家庭为代表的个体家庭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地位,对于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原因、个体家庭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积极作用以及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依旧有它极强的生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孝"文化的分析,来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实现有效转化,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洪秀全罗孝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泽泓 《学术研究》2001,(11):90-95
对洪秀全与罗孝全的接触交往,已有学者作了全面研究.本文拟作进一步探讨,主要观点如下洪秀全在接触梁发的《劝世良言》之前对基督教已有一些了解;洪秀全病中异梦是浏览《劝世良言》的反映;洪秀全广州教堂求道的经历,对洪秀全的宗教观有重大影响;天京时期,洪秀全罗孝全宗教观的争论,是中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农民运动宗教观上的激烈碰撞,罗孝全的出走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中国,"天子之孝"是专为帝王设置的臣子规范.唐玄宗是以帝王身份推崇并实践"天子之孝"的典型.他不仅亲注<孝经>,阐释"天子之孝"的基本内涵,并且身体力行,安定社稷,德治天下.他以"天子之孝"将自己装扮成为中华主流文化和传统道德的继承者,论证了帝位的合法性,增强了"以孝治天下"的说服力和可能性.通观整个帝制时代,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调节理论,"天子之孝"是一种普遍的帝王意识,属于统治思想的范畴.它既是对王权的论证,也是对王权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对王权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邢亚玲 《阴山学刊》2002,15(4):47-50
"孝"的内涵包括养亲、敬亲、尊亲和崇祀先辈.现代社会仍然需要调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应该建立一个现代孝的伦理模型,即父母与子女并行责任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虞舜亲亲论     
尧舜时代中国确定了家庭的重要地位和家庭建设的基本目标,还以孝为核心确定了家庭生活的道德准则。舜作为中华道德文明先祖,在践行孝悌准则,构建和谐家庭,推进全社会家庭建设,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费尽心力,卓有成效,影响深远。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特别重视家庭,中国人往往公私不分,公德意识匮乏,对人对事总要区分远近亲疏等,这些也与舜德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倡导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番研究辨析,不可人云亦云地统称为孔孟之道而一概论之.具体就"孝"与"无后"而言,应在深入研究辨析的基础上,还儒家学说"孝"的本源.  相似文献   

19.
拉链式结构:父权制下的性别关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权制是一种权力等级结构体系,其基本特征就是等级制。在父权制下,两性关系呈现出一种阴阳交错的拉链式等级结构模式:在同一社会等级中,男性地位比女性高,男尊女卑,性别不平等非常明显;在不同等级中,上尊下卑,等级高的女性地位比等级低的男性高,在地位或职务比自己高的女性面前,男性也必须低下尊贵的头。不存在超越等级鸿沟的性别不平等。将父权制等同于男权制,等同于男人的统治,是一种理论误导。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孝的概念与演进的过程,探寻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赋予中华孝文化的当代意蕴,同时,利用孝文化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