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东北旗人社会存在妇女守节现象。守节有常规形式,也有丈夫阵亡后妻子为其守节、未婚守节的贞女、殉夫从死的烈妇、以死抗拒奸污的节妇等特殊形式。影响清代东北旗妇是否选择守节,主要有节妇家庭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及朝廷政策、主流思想及舆论导向、舅姑父母对守节态度等四个因素。  相似文献   

2.
元朝政权对妇女再嫁虽然有政策、法律条款等方面的限制,但未对妇女再嫁产生广泛的、实质性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元代是妇女改嫁很自由的时期。多种再嫁类型的存在就是明证,社会主流舆论对再嫁的妇女也不予谴责。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嫁女与本家进行交往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出嫁女庆会归宁和省亲归宁、本家人探望出嫁女、出嫁女与本家互相帮助是他们之间日常交往的主要方式.长期归宁与夫亡归宗是出嫁女与本家联系中最重要的两种形式.在夫亡归宗后,她们或再嫁,或寡居,或出家为尼.出嫁女对本家财产的继承以间接继承方式为主,但有时也有直接继承权.  相似文献   

4.
段颖惠 《殷都学刊》2005,(4):109-112
《明史·列女传》中记载了265位忠孝、节烈妇女,其中贞妇、贞女占有很大比例,贞妇、贞女的守节现象在明代表现为多种形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传统主流文化特别是理学的齐家正伦思想的提倡、官方的奖励、家族利益的需要等方面的影响,“为夫守节”已成为明代妇女的一种内在信念。  相似文献   

5.
客家妇女的守志与再嫁——以族谱记载为中心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族谱对传统社会客家妇女守志与再嫁的记载,可以发现两种互相矛盾的记载:一种记载客家地区贞节观念浓厚,鲜见改嫁者,因此记载贞女节妇的传记在族谱中频频出现;另一种则记录了大量夫死改嫁者,与此同时,守志者却寥若晨星.这两种现象反映了修谱者的立场与观点,前者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深厚,用官方话语书写,以寡妇再嫁为耻;后者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小,比较真实地记下了民间社会寡妇的再嫁现象.  相似文献   

6.
宋代女子经历金、元南侵两次民族大灾难,或挣扎于死亡的边缘,或周折于劲敌的欺侮,或深陷于国破家亡的悲愤;宋代女子因挚情真爱或守节而陷入爱情炼狱,或两情相悦而劳燕分飞,或遭夫遗弃而自绝于世,或一朝别过而天人永隔。面对生存窘境,她们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写下感人肺腑的绝命诗词,其深厚的思想蕴藉,成为宋代女性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7.
纵观两汉400余年历史,女子再嫁现象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在这些再嫁的女子中,既有身份高贵的社会上层,亦有出身卑微的百姓平民,可见此时的女子再嫁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就这些再嫁女子当时所属的婚姻状态而言,可将其分为离婚再嫁、夫死再嫁以及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再嫁等三类。汉代已婚女子能够相对自由地选择再嫁固然离不开当时女子在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其所拥有的较高社会地位,然而,家长态度、国家政策乃至当时的社会风气等因素亦不可小觑。同时也应看到,虽然汉代女子在再嫁问题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但"一醮不改"的观念正逐渐成为束缚已婚女子的精神枷锁,而宽松的社会环境亦渐趋为"三从四德"的社会思潮所吞噬。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节妇形象,根据其自身体现出的贞节观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传统型节妇形象和变通型节妇形象两种.其中传统型节妇形象按照守贞方式之不同,又可分为贫病相守、妾甘守夫、夫死而守、夫离而守、抗暴守节等几种类型.这些节妇形象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形象类型,为中国古代文学女性人物画廊增添了沉重而醒目的一笔.  相似文献   

9.
在元代的婚姻法中,妇女的地位体现出了前代所无的独特性与复杂性。一方面,仍如前代妇女处于卑下地位的总体状态未有大的改变;另一方面,由于游牧民族传统婚俗习惯法的糅入,又使得妇女的地位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如重聘财、离婚与再嫁较为宽松等。  相似文献   

10.
从佛道之争看元代宗教的宽容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门岿 《殷都学刊》2001,(1):63-66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大帝国,其统治阶层是由蒙古族为首的多民族贵族的联合体组成.其治下各民族皆有自己传统的宗教信仰.当时佛教的禅宗和吐蕃佛教与道教中全真教派曾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提倡而先后风行一时,它们之间又曾发生剧烈的矛盾和冲突,并由蒙古统治者出面主持了两教的大辩论,尽管道教辩论失败,但是道教在元代仍得到宽容,自然流行.对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政策是元代文化一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网络条件下的政府职能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元 《理论界》2004,(4):210-211
所谓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应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所涉及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是政府行为的基本内容,规定和制约着其行为的方向,亦是对政府效能进行分析评估的重要指标。如何明确政府的职能,恰当地确定政府的职能,是改善政府行为、获得高效行政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讲,政府职能是由其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构成。前者是政府职能在宏观上的基本框架,由政府的根本属性决定,阶级统治(或称政治统治)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是任何时代的任何政府均应拥有的职能,其本质内容上有恒定性,主要是从价值的高度对政府行为取向作出的理解;后者则是政府职能的具体内容,是与政治现实直接关联的部分,也是公  相似文献   

12.
秦亡与汉初的黄老政治田静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研究室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宣告了统治者单纯依靠法治思想实行统治的彻底失败。继之而起的汉王朝,及时总结秦亡的原因,调整统治策略,确立以“黄老思想”为主的统治思想,实行约法省禁、休养生息的政治。这一做法,在汉...  相似文献   

13.
古代妇女社会地位的边缘化是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男权统治的建立和加强是其主要原因,而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礼教所提倡的妇德是以维护男权、维护父系的宗法利益为出发点的的,妇女政治地位的失落大致是与儒家礼教的正统化同步的。儒家妇女价值观通过其传承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古代妇女地位的变化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4.
一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记录了一个女性“去夫亡”的案例:女子甲去夫亡,男子乙亦阑亡,相夫妻,甲弗告请(情),居二岁,生子,乃告请(情),乙即弗弃……。整理小组认为,“去夫亡”即“离夫私逃”。女子甲以非法的方式私自逃离夫家,之后再与乙结合。从秦简记载看,当时这一类已婚女性逃亡甚至逃亡后再婚的情况或并不少见,如:女子甲为人妻,去亡……。(《法律答问》)甲取(娶)人亡妻以为妻,不智(知)亡,有子焉……(《法律答问》)“为人妻,去亡”亦即“去夫亡”,而“娶人亡妻以为妻”则是“去夫亡”之后再婚,同于“女子甲去夫亡……相夫妻”条。另据…  相似文献   

15.
吴宏读博士撰写的机代农业地理)一书,最近已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这部专著把元代农业不仅仅当成地域生产布局来叙述,更是作为一个历史时期,一次社会经济大发展来研究。蒙古族统一华夏,以往一些学者认为是“异族统治”,一口咬定是个黑暗的时代,对元代的历史或采取了全面否定的态度,或过分夸大其消极落后的影响,导致历史的曲笔,从而使得元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真理长期被湮没。可喜的是现在终于有了这部完全而精确的元代农业地理专著,可以拂去蒙在元代农业经济史上的尘埃。全书7章,用了5章谈元代在移民屯垦、水利建设、边疆地区农技…  相似文献   

16.
民间结社作为一种基层社会组织,经历了由民间自发组织到逐渐被官府控制,成为统治阶层的低级行政单位,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值得做更加详细的探讨.从晚唐五代敦煌民间私人"结社",到宋代吕氏<乡约>的制定与推广,再到元代"社"制的广泛施行,实际上暗含了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的加强与儒学教化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元代环渤海地区的军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于骑射本是草原民族的共同特点 ,1 2世纪以来崛起的蒙古民族更是个中之佼佼者 ,并凭借其弓强马壮奄有天下。为了适应大规模对外征服战争和对全国实行绝对统治的需要 ,元代政府在环渤海地区内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军事工业 ,兵器种类多、技术力量强、管理体系完备是其主要特点。可以说 ,环渤海地区庞大军事工业的建立是元朝统治得以确立并实现全国统一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马昂夫的《朝天曲》与元代戏剧孟繁仁马昂夫,本名薛超吾,字昂夫,号九皋。因其汉姓姓马,所以又叫马昂夫。约生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前后,约卒于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左右。享寿在70岁以上。马昂夫是元代曲坛上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散曲家之一,“其氏族...  相似文献   

19.
胡族婚俗与唐代寡妇再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寡妇再嫁在唐代是一普遍现象。对此研究者或认为唐朝是一开放时代 ,唐人贞节观念淡薄所致 ,或认为法律允许 ,亲属认可等。本文认为 ,唐代寡妇再嫁主要受胡族婚俗影响。而胡族婚俗是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现象 ,胡人视寡妇再嫁为正常事 ,根本不存在“失节”观念。唐人中的胡族成分很大 ,胡族血统较浓 ,胡风唐渐 ,唐代的寡妇再嫁便成了自然事。故用“贞节”观念来限定它似不恰切。文章在对唐人中的胡族成分、胡族婚俗、唐代寡妇再嫁状况以及唐人观念作一番考察的情况下得出结论。同时认为唐代寡妇再嫁对唐前期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元朝是由北方游牧的蒙古民族建立的统治政权 ,儒家传统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 ,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宽松和礼法秩序的弛懈 ,出现了所谓“思想解放”的局面 ,它为宋代以来汉民族区凝滞文化的新裂变提供了客观的环境和可能 ,人在可以找回自己的同时与社会达成了新的平衡。蒙古族的南下 ,造成宋以来中原汉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断裂 ,但并不意味着割弃 ,相反 ,这种传统仍然构成元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基础 ,并有了新的变异和发展 ,而蒙古族的统治历史即其不断被同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