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学界普遍认同客家人重本溯源,敬宗睦族,他们牢记祖上训导:“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然而,通过对四川仪陇客家青少年语言态度等的实地调查和分析,入川已有三百多年的客家移民方言与文化正面临着传承危机.年轻一代客家人宗族意识淡薄,对四川官话、普通话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远高于客家话.为了更好地繁荣和传播客家文化,亟需转变青少年及家长的语言观念,采取多种措施,建立良好的客家话使用环境,扩大客家话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
榆中县博物馆庋藏的《方氏像谱》,图文结合,其形式与早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初时期的敦煌地区邈真像有着诸多相似性,反映了西北地区以祖宗崇拜为目的的肖像画传统的悠久历史和地域特征,同时也传承着元代册页形式的小型像谱和绘画的技法理论.其文字题记,时时体现出“昭孝事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3.
两宋时期有三次较为典型的国是之争,不同派别虽然在确立何种国是方面各持己见,但均是在遵奉祖宗之法主旨——保守祖宗基业——的前提下提出各自的国是主张,其出发点是一致的。同时,各派为使自己提出的国是主张得以确立,所依据的思想武器也恰恰是祖宗之法。  相似文献   

4.
“祖宗之法不可变”作为司马光保守思想的重要依据,在史学界似乎已成定论。或斥之为“十足的腐儒之论”,或认为它“不达时变”,有贬无褒。我认为对“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历史背景和内涵缺乏细致具体分析之前,仅从字面之义对之一味贬斥,有欠公允。因此,对之进行细加剖析,为之正名,大有必要。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内涵“祖宗之法不可变”出自司马光文集。《宋史·司马光传》稍作改动,比原文更为简洁。全文为:“安石得政,行新  相似文献   

5.
台湾客家精神特征的形成,来自客家族群开山拓土的迁徙历史和悠久的文化记忆,又可追溯到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底蕴。透过台湾客家文学创作,在铭记故乡的祖根文化记忆、传承耕读文明的客家庄生活方式以及坚守客家的语言、族谱和民间崇拜等方面,都可寻觅客家族群生活中保留的河洛文化遗风,也由此见证了客家“根在中原”的历史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6.
卖鞋     
《快乐青春》2014,(5):54-54
有个卖鞋的老板,遇到一位彪悍的还价女,老板开价20,该女还价:“10块卖不卖?”老板淡定地说:“卖,你要左脚的还是右脚的?”  相似文献   

7.
族葬式议     
仡佬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迄今保留相对完整的仡佬族文化当属其丧葬文化。从古代的悬棺葬、岩洞葬、岩墓、岩穴墓到近现代的大石板墓这些葬式的发展变化上,既反映了仡佬族先民祖宗崇拜的原始观念,也反映了贵州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共生互助的生产、生活中在习俗文化上的相通和认同。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功能语体 ,广告语言受到法律的制约。法律对广告语言的制约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前者主要体现在以提供信息为主要功能的硬卖型广告中 ,后者则既体现于硬卖型广告也体现于软卖型广告。广告语体的形式包括广告的语言使用和广告的标记。在语言的使用上 ,硬卖型广告内容真实 ,语言准确 ,软卖型广告语言模糊。所有类型的广告在其组成和版面设置上均须遵守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9.
仡佬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迄今保留相对完整的仡佬族文化当属其丧葬文化.从古代的悬棺葬、岩洞葬、岩墓、岩穴墓到近现代的大石板墓这些葬式的发展变化上,既反映了仡佬族先民祖宗崇拜的原始观念,也反映了贵州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共生互助的生产、生活中在习俗文化上的相通和认同.  相似文献   

10.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而客家民俗舞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秦汉时代,由于战乱,客家人从北方迁徙到现在的江西、福建、广州等地,在这自北向南的长途跋涉过程中,客家文化不仅保留了民族古老的传承,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璀璨的篇章。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体现了客家精神,它独特的表演方式、风格及内容,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精神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客家民俗舞蹈也在悄悄改变。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的探索也在不断前行。文章主要阐述了客家民俗舞蹈的历史发展以及客家民俗舞蹈的内容、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庚辰本第22回,在贾政的“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谜下小双批云:“好极的是贾老之谜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必字隐笔字妙极妙极。”俞平伯先生在《脂砚斋红楼梦辑评》中将它标点为:“好极,的是贾老之谜。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必字隐笔字。妙极妙极。”俞先生的标点不对。我认为批书人是说贾政的谜语包藏了“贾府祖宗自身”,而不是讲“必”字“隐”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民族化、共存化和同质化之中。客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系"。客家文化研究在中国文化强国建设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在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凸显客家文化的传统本色与现代特征,当下,必须重点关注在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中重塑客家文化研究,在体现客家文化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中展示客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全球文化创意时代推进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等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13.
客家民居建筑是体察客家文化特质的重要视角之一,客家土楼民居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福建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于古代i!kl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福建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灿烂的文明古国,悠悠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客家这支优秀的汉民族支系。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辗转南迁,逐渐扩展到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海南、台湾、香港等省区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有近1亿的客家人。广西约有450万,占广西人口的十分之一,博白县约有70多万,占博白人口的五分之三。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对他们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博白的客家人对博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了主要作用。对博白客家源流的探讨,寻“根”溯“源”,继往开来,以增强客家人与中原人之…  相似文献   

15.
客家是汉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客家方言是这个群体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客家族群语言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客家人的移民路径有关。从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播的视角看,客家移民路径选择的时序性和空间性对"客家"语言形成具有关键作用,清末民初客家人对客家移民的文化认同感的系统构建对客家移民属性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家语言哲学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杰 《学术研究》2002,(12):115-118
“言一道”关系在老子哲学中是以悖论形式出现的,为了避免“道”的无限状态被语言的有限性分割和蒙蔽,老子强调了“道”的不可知性和不可言说性。庄子在“言一道”关系中增加了“意”,使之变成“言一意一道”的关系。相对于“道”, “意”带有主观性,体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相对于“言”, “意”又含有客观内容,代表了世界运动的无限性。这就为后来对这一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提供了切实的可能。钟嵘认识到诗歌意象具有超越语言局限性的无限性,提出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学命题,将道家语言哲学观念与中古诗学理论实现了成功对接,标志着中国古代诗学“言一意”关系理论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古代中原汉人南迁后的集居地和中转站,福建宁化县的石壁村,早已被海内外客家后人奉为“客家的第二祖籍地”、“客家的第二故乡”、“客家的摇篮”、“客家的发祥地”、“客家的祖地”等美誉,而且经由学术界和从事客家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多番考据论证,石壁作为“客家祖地”的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为千万客家后人所认可。近二十年来,随着祖国大陆“客家热”的悄然兴起,探讨客家文化、疏理客家精神,已成为学术界的一项重要课题。追本溯源,对客家祖地文化的研究也日益引起各地客家学者的关注。因此,立足客家祖地的文化现实,构建…  相似文献   

18.
由嘉应学院主办、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承办的“比较视野下的客家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月11-13日在梅州召开。韩国、台湾以及内地等研究机构共100多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主要议题有:客家历史与文化、客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客家民俗艺术、客家传统文化与社会变迁、客家与周边族群互动等。会议旨在为不同地域的客家研究者搭建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使客家研究更加客观、理性和深入。本次学术讨论会有两场主题报告,其均于客家研究和建构客家学有重要的推进作用。第一场报告以“族群关系”为关键词。中山大学陈春声教授探析了韩江流…  相似文献   

19.
谢重光 《东南学术》2003,(3):128-135
台湾的客家文化与大陆原乡客家文化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但是由于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迁 ,加上族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其内容和形式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此之谓客家文化在台湾的变迁。本文概要论述了台湾客家文化在语言、建筑、山歌、民间信仰、岁时习俗等方面发生变迁的情形。  相似文献   

20.
含蓄生成于深厚而坚实的哲学基础、美学基础、社会生活基础和语言物质基础之上。言与意的矛盾为含蓄的生成提供了前提,含蓄的生成使言与意在矛盾的运动中达到辩证的统一;含蓄给人以强烈而持久的美感,含蓄之美与人类的审美心理同态对应;含蓄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生活情景密切相关,文艺创作反映社会生活需要讲究含蓄;含蓄通过一定的语言物质材料来体现,语言的变异特性及语言符号向艺术符号转化的可能性,为含蓄的生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