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王维与孟浩然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领袖和代表,他们的诗风同属平淡型,而王维的艺术风格是俊丽秀 雅,孟浩然的艺术风格是淡秀清旷。论文对王维与孟浩然诗歌在意境、构思和结构、表现技巧、语言诸方面的同与 异进行比较,论述王维与孟浩然诗歌的艺术创造与成就,进而揭示诗歌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  相似文献   

2.
从《汉江临泛》看王维诗歌的画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的人生经历与其诗风、画风之间的转变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兼画家,他在创作诗歌时又善于借鉴绘画的某些形式和技巧;《汉江临泛》一诗从线条、色彩、构图诸方面具体体现了王维后期诗歌中的水墨山水意境,表现出诗人融画入诗的高超才能。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王维诗歌意境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王维是田园山水诗人 ,他们的诗歌意境以清幽、淡雅而著称 ,两者在诗歌意境创作中有相近之处 ,也有代表诗人个性的一面。被喻为田园山水诗创始人的陶渊明 ,以其平淡自然的诗风成为楷模 ,对后代田园山水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王维则以幽静清雅的诗歌风格享誉诗坛  相似文献   

4.
唐末诗人与诗论家司空图推重王维诗歌,其有关意见在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澄澹精致"是司空图对王诗的核心认识,但这一评价与王诗的艺术特点存在距离,折射了司空图自身诗学观念的晚唐趣味。司空图以"韵味"论诗,改变了盛唐、中唐诗论以"境"、"象"论诗的理论侧重,弱化了对物象做天真自然表现的理论追求,强化了诗人主观体验对诗歌意境形成的意义,反映了晚唐诗歌重人工、尚锻炼的诗风变化;其"韵味论"诗学相对于盛唐、中唐"境象论"诗学的变化,是其右丞诗解读中晚唐趣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佛教禅宗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中国传统诗歌理论协调一致的基点入手,站在诗歌欣赏的角度,剖析王维诗歌所追求的禅意与诗境.诗人从山水景物中感悟禅理,沟通禅与诗,把诗歌的热烈浪漫、静虚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神思飞越、静穆怀想,最终把宗教的体验转化成诗歌审美的愉悦,开辟出中国古典诗玲珑剔透而又蕴含丰富的"诗禅合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王维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云"意象,或用"云"来衬托周围景物之高远,仙气霞举;或用"云"来抒写性情,情景交融;或用画笔摹"云",抒写山水之乐;或用"云"入禅理,寄托遥深。这些"云"意象虽变化无穷,但是都与王维清秀淡远的整体风格相契合,如"水中着盐"般服务于王维诗歌的空灵境界,使诗歌蕴含了无尽的景外之景、味外之味。  相似文献   

7.
历代以"秀"评王维诗者颇多,"秀"要求诗作精警、自然、秀丽。王维诗不仅多有"秀"句,并且诗风也秀丽雅致。这些"秀"句,在意象的选择、色彩的搭配、音响的描摹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具有状物精妙、句中有人的特点;其诗风的秀丽,美秀、隐秀兼备,这与诗人的巧妙构思和随意挥写是分不开的。王维诗之"秀"与其人之"秀"互为成就。  相似文献   

8.
儒释道文化兼容并包,经历坎坷、创作颇丰的王安石,其诗歌中蕴含的“空灵”诗境,呈现出超脱尘世、万物一空的禅境特征,具有静淡中显灵动气韵、融自然与主观于空灵、以议论喻托之法显空灵、蕴理于空灵的特征。探究这些特征在诗歌中的呈现方式,将有利于加深对其诗歌中“空灵”诗境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日本江户诗坛受中国明代诗学影响深远,诗坛风尚之演变亦大体相同。为抗衡荻生徂徕古文辞派,江户中后期诗风转向清新性灵,力推中晚唐诗与宋诗,白居易作为理想型诗人之一备受青睐。释六如接受白诗于温和平易诗风中而自能用熟字以出新的特色,市河宽斋倡导白居易写自我真性情的诗歌风格,尾藤二洲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则体现在“以淡为奇”论,整个江户诗坛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集中体现在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10.
王维是唐代诗坛的大家。他的诗,律诗与少陵分席而坐,古诗与太白并驾齐驱,五言诗则为有唐一代宗匠冠冕。特别在山水田园诗方面,他是继田园诗人陶渊明和山水诗人谢灵运之后,我国诗歌史上兼写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本文不拟对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全面评价,仅就王诗中的绘画美与音乐美问题作一些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1.
纵观王阳明一生,始终与诗赋相伴,从存世诗文来看其文学成就确能颉颃当时名家。王阳明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他从立德角度对文学进行思考,反对着意安排组织的偏重形式的创作之风,主张恢复关注受众特点的诗教传统。王阳明的文学实践活动是其心学形成过程中的推动力量之一,当心学成熟后,再以心学反观文学,进而形成其对文学的理论见解,对其创作产生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词作不多且良莠参差,但其词作无论就涉及题材的丰富性及创伤风貌的独特性,特别是禅语词所占比重之多来说,在王氏以前并不多见。王安石填词是他词学观点的具体实践。王安石主张回复“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的创作道路,是东坡以诗为词的前奏。王安石的词学观点是建立于其诗化创作心理基础之上的,这是王安石词风诗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重妙悟、倡兴趣、标举盛唐“气象”,极崇李杜,亦激赏孟浩然,独于王维很少涉及。拟从严氏理论与王维诗歌的离合入手,浅论《沧浪诗话》不论王维的原因:在根本上,严氏的用世之志与王维诗中佛理禅意具有隔阂;在风格上,严羽推崇雄壮之美,激赏李白的豪迈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而对王维诗“不落人间声色”处,则有意排斥;就人生体验看,严羽身处季柬,布衣一生,其个性气质、人生境遇与身处盛唐、“富贵山林两得其趣”的王维迥异,而更接近于“不才明主弃”的孟浩然。  相似文献   

14.
王维因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不仅对佛教有精深的研究 ,而且还虔诚笃信佛教 ,因而被人称为“诗佛”。这使得其山水诗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 ,还透露出一种浓郁的禅理意蕴 ,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独特诗风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译诗还是论诗,王佐良均表现出一种奇妙的现代敏感与语言才能,他并非一个纯粹的追究义理、考究辞章的学者。事实上,王佐良的语言才能与现代敏感正来自其诗人特性,通现西南联大校园诗歌实践,审察现代诗在20世纪40年代所面临的转型,就不能不注意到:在联大校园诗歌对于新的抒情道路的探寻中,王佐良的现代诗写作具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抒情风姿,他以“迷人的抒情”与“泥土的根”的交融展现了别一种抒情形态。  相似文献   

16.
韦应物作诗博采众长,尤其得陶诗精髓。他成功创立了"韦苏州体",同时又能较好地处理关心国事与寄情山水、心归佛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诗歌传到朝鲜半岛后,受到文人和政府的普遍欢迎。朝鲜诗人赞赏韦应物的吏隐之道和高洁品格,认可韦诗"淡""清""近禅"的风格,并以选录、摘句、注释、比较等方式积极评价韦诗。很多诗人还以效仿、次韵、和诗、集句、引用、化用等方式学习韦诗。虽然朝鲜诗人对韦诗偶有误记,但他们对韦应物的接受乃是韦应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中朝两国诗歌交流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评船山诗论,肯定船山识趣甚高,与船山一样执著于对诗歌清新自然语言的追求,但在不少问题上又对船山所论持讥刺态度,如关于陶诗的评价、解诗的精神等,其中误会较多,钱钟书并未全面透彻地领会船山论诗精神.  相似文献   

18.
清代诗歌理论是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集大成,而清末的诗学大家王运的诗学思想因与宋诗派歧异而具有较大影响。本文以王运的《湘绮楼说诗》为主要材料,从诗本体论、诗歌技法等方面论述了湘绮诗说的理论体系,论证湘绮论诗主魏晋的合理性及其独具文化眼光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王昌龄李益边塞诗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昌龄、李益都是唐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他们都曾出佐戎幕,从军塞外疆场,经受了战火的洗礼与考验;都以独树一帜的边塞诗闻名于世,成为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都以擅长七绝诗体并作出了重要艺术贡献而事誉诗坛;都表现出一种激昂慷慨的鲜明诗歌风格和基调.这是他们诗歌创作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同中之异,如虽都以"慷慨悲壮"的诗歌风格著称,但王是壮而悲,李则悲而壮;虽都擅长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但王以言情见长,李则写景入胜;在七绝诗体的构思、结构方面,王诗偏爱转折,李诗多为递进.这当中既有不同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也有诗人思想、性格、审美趣味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王昌龄论文学"南北宗",以北宗指北方汉魏风骨,以南宗指南朝文风,实际承继了魏征、李延寿等关于南北文风不同的说法。王昌龄论"意"提出很多重要思想,他所论之"意",有着丰富的内涵,既指诗中主旨,又指作品主旨体现出的思想境界,还指构思之意和感兴之意,指诗歌创造的丰厚意蕴。王昌龄"格高"说,是提出一个层次比较高的艺术审美境界。关于声律,王昌龄也提出很多看法。王昌龄论格律调,提出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是一个完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