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到2000年基本解决目前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 题,缓解和消除绝对贫困,是《国家八七扶贫攻 坚计划》的中心任务。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有多少?这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极为关心的问题。根据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分析,1994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92年的8000万人减少到7000万人。  相似文献   

2.
引言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问题,消除贫困是人类发展的奋斗目标。当今世界组织以及国外政府为消除贫困而进行不懈的工作,给贫困地区扶持与援助。我国政府从1986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实施扶贫开发。2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和工作力度,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5年的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3.07%下降到2.5%。与此同时,青海省农村牧区扶贫开发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贫困人口由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1994年的119.5万人减少到2005年…  相似文献   

3.
青海农村贫困问题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贫困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全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人士所关心的“焦点”。目前,青海农村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仍然并存,农村特殊群体的贫困发生率较高。因此,进一步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扶持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率、发展二、三产业和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调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扶贫举措,逐步实现贫困地区“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消除贫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一、基本情况与现状、特征分析(一)基本情况、现状分析。2000年,我省农村贫困人口为107.5万人,到2007年减少到58.5万人,下降45.6%;贫困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2007年为10.6%,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为17.7%。与2000年相比,7年间减少了4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00年的31.9%,下降到2007年的16.3%。2001年我国政府正式宣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顺利完成,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随后又颁布并开始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提出了这10年间继续解决和巩固提...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过艰苦努力,截止到2000年底,男家八二扶贫攻坚计划》的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0年底的3000万人左右,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以下,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亦下降到300多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2000年底数)的11.54%,显然贵州省扶贫开发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5.
董玉舒  高文江 《山西统计》1997,(2):12-13,20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主题。在2000年内基本消灭贫困,是我国各级党委、政府的庄严承诺。山西省第七届党代会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问题,是“九五”时期山西各级党委政府的一大主要任务。山西作为全国贫困人口和贫困县较集中连片的地区之一,消除贫困的任务十分艰巨。扶贫攻坚实施两年来,全省有6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当前的脱贫进度与总体目标任务来看,脱贫的进程仍显缓慢。今后五年内,每年脱贫的人口要达到60多万人,扶贫工…  相似文献   

6.
贫困规模统计数据,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监测减贫进程、制定减贫战略的重要依据,也是有关国际组织实施减贫援助项目、监测全球"千年发展目标"执行情况的依据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快全球减贫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5年,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365万人(贫困标准为人均年纯收入683元),贫困发生率(即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80年的26.8%、1990年的9.4%、2000年的3.4%,下降到2.5%.  相似文献   

7.
一、新时期宁夏农村贫困状况 (一)绝对贫困人口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全国农村绝对贫困标准(668元)测算,2004年底山区八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5.2万人.比2000年减少37.5万人.比上年减少11.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0%,比2000年下降了17.5个百分点.比上年下降了5.3个百分点,从分县情况看,同心县、原州医、海原县贫困状况有较大程度的缓解,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较多。  相似文献   

8.
党中央、国务院针对1992年全国农村尚有8065.6万贫困人口的现状,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历经5年的不懈努力,到199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尚余4962.3万人,比1992年减少3000多万人。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并参考国际通用的贫困计算...  相似文献   

9.
姚立 《中国统计》2006,(5):23-24
我国农村贫困状况有了根本改变 1978年,我国农村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0.7%;到2005年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至2365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5%.  相似文献   

10.
论“贫困”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难题,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发达国家。据估计,目前全球共有13亿左右贫困人口,并且还在以每年2500万人的速度增长。为此,联合国曾将1996年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年”,呼吁各国采取切实措施,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贫困问题。我国在20世纪末的20年间,由于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反贫困政策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扶贫运动,使农村贫困状况得到了迅速缓解,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下  相似文献   

11.
农村贫困线的划分及扶贫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俊贤 《统计研究》2001,18(6):30-32
 1993年,中国政府制定并公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了到本世纪末缓解和消除绝对贫困的奋斗目标。划分农村贫困线是研究农村贫困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科学地划分农村贫困线,才能准确地分辨出贫困人口,测定贫困规模和分布及贫困程度,从而为制定有效的扶贫策略,有针对性的做好扶贫工作提供政策依据。本文以湖北省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借鉴国际上采用的“马丁法”的测算方法,对农村贫困线的划分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按贫困发生率推算,2005年全省城镇绝对贫困人口96.9万人。城市的贫困相对农村贫困而言,直到在上世纪90年代尚不十分突出,90年代后,城市贫困问题开始显现。根据有关部门测算的贫困标准(*注),利用城镇住户调查资料计算,2005年绝对贫困发生率为4.8%,分别比1995年和2000年减少1.1个和0.9个百分点。按贫困发生率推算,2005年全省城镇绝对贫困人口96.9万人,分别比1995年、2000年增加18.3万人和7.7万人。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而贫困人口规模却在增加。城市绝对贫困特征家庭人口多,有收入者少对城镇21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我省绝对贫困户…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省市对苍南县扶贫工作的要求 ,结合本县实际 ,县委县府制定了《苍南县三三八的扶贫攻坚计划》 ,坚持不懈地开展扶贫工作。几年来在各方大力支持下 ,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全县贫困人口从 1992年的 34万人减少到1998年的 2 .6万人 ,如期实现了乡镇级基本脱贫目标。但是 ,坚持开发式扶贫 ,增加扶贫投入 ,做到扶贫到户 ,巩固扶贫成果 ,改变贫困面貌 ,仍是一项长期任务。一、基本情况和扶贫成果苍南县地处浙江东南沿海 ,地貌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1994年末全县总人口 112 .72万人 ,其中贫困乡镇 19个 ,涉及…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后,我国的反贫困行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2忆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元人减少到1998年的4200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从30.7%下降到4.6%,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206元提高到1998年的1318元,贫困地区的生产共修建基本农田8800亩,解决了6200多万人和7500多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新修公路35万多公里,乡通公路率从83.9%上升到97.6%,架设输变电线路近40万公里,乡通电率由77.8%上升到97%,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年的11.5‰,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6.9%,百分之九十八的乡有了卫生院,缺医少药的的状况得到缓解,一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整区等革命老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老区百色经过十多年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232万人降到1998年的19.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8%下降到5.96%,农民人均收入由136元上升到1848元,实现了村村通车,通电,通广播电视,提前上完成八七扶贫攻坚目标,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一是我国的贫困人口仍较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深山,石山区,地方病高发区和水库移民区,以及黄土高原的荒区,这些地方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人均耕地少,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二是人的思想意识差,贫困人口很大程度上聚居于“老,少,边,山”地区,普遍缺乏获取学习,就用和交流知识的能力,劳动素质较低,科技意识差,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和安贫乐道,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思想,三是缺乏市场经济意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经济收入难于从市场交换中得到实现,四是即使已实现脱贫,但返贫率较高,五是人口数量的盲目增长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过快增长不仅抵消了经济发 给社会事的正效益,而且也加强了生态环境的坡坏等一系列问题,六是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自我积累能力低,人民生活贫穷。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贫困标准与贫困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标准是贫困测量的重要基础,准确测量和反映中国农村贫困状况首先需要对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方法及其代表的实际生活水平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为此,本文首先全面梳理了国家农村贫困标准的测算与调整方法,采用纵向历史比较与横向国际比较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所代表的实际生活水平,以及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与我国扶贫历史实践中采用过的另外两个贫困标准和世界银行提出的国际贫困标准的差异.然后简要介绍了农村贫困监测体系,并对按照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衡量的减贫成果和多维贫困缓解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符合我国国情和当前发展阶段,是与“两不愁、三保障”相结合的基础上达到稳定温饱要求的标准.第二,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脱贫成就显著,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亿多人.第三,近年来,我国农村脱贫步伐进一步加快,扶贫成效非常显著.全国和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全国和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最后,在扶贫实践中,经常会涉及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单一标准与多维标准、贫困监测抽样调查数据与建档立卡数据之间的关系,需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加以妥善处理.本文中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住户调查和国家农村贫困监测调查.  相似文献   

16.
刘小莉 《四川省情》2006,(10):31-32
四川是西部大省,人口众多,区域差别大,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尽管通过多种措施在缓解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贫困问题仍然是我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因此,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要“缓解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继续减少贫困人口,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四川是西部大省,人口众多,区域差别大,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现状根据全国农村贫困监测标准,2005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线…  相似文献   

17.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研究□江西财经大学林毓铭一、城市绝对贫困人口逐年攀升、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以往统计的贫困人口,主要指农村人口,“八五”期间,借助希望工程、科技扶贫、幸福工程,向贫困宣战,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七五”末的8...  相似文献   

18.
自“三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自治区贫困地区和贫困农牧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扶贫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下,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不少地区和人已摆脱了贫困,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据扶贫部门统计,经过七年的努力,我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数已从357万降至80万,减少了77.59%。但据调查,自2001年开始,我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数以较大幅度的增幅,逐年在增大,大有回升势头,直接影响着我区整体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部分贫  相似文献   

19.
农村贫困问题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要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我国扶贫形势不容乐观,仍有大量贫困人口,尤其是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绝对贫困人口的85%以上。一、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特征1、我国贫困人口高度集中于农村。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看,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城乡收入分配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区贫困进程,为我区制定扶贫政策和中长期经济发展提供可靠依据,去年,我们对我区31个国定贫困旗县的贫困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次调查除调查了31个国定贫困旗县的县级基本情况外,还分三个层对272个行政村,2219个农牧户和9158个农牧民个人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旗县贫困状况据统计,1997年31个国定贫困旗县中共有贫困乡207个,贫困村1687个,贫困人口145.46万人,其中当年脱贫的74.25万人;当年返贫的7.96万人;年未还有71.1万人未脱贫。社区条件从贫困地区的现状看来,环境不好是制约贫困地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