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就学理认知路径而言,“和谐”应当是一种以协调与平衡为内涵的“和而不同”价值境界的终极追求,但政治系统实际掌握着和谐社会理论建构及实践进程的话语权。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要“取得新进步”,首先就要求政治系统拓展与和谐社会内涵相契合的心智图式。追求协调与平衡发展的生态政治观无疑能为更新政治系统的心智图式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但生态政治观的深入思考又应当立足于生态人的前提假设。  相似文献   

2.
公民参与是政治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的发展使公民政治参与呈现新动向,这是政治系统适应政治生态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主体得到拓展,新社会阶层成为重要的参与力量;参与工具更加优化,网络媒体的作用凸显;参与动机趋向世俗化,利益表达成为参与的首要动因;参与效果得到改善,参与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明显。同时,不断发展的公民政治参与也会给政治系统带来压力,无序参与、"数字鸿沟"、"政府俘获"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关注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动向有助于政府在新的环境下不断更新理念、调适行为、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3.
在政治体系、社会体系与自然环境三者关系中 ,如果说社会生态体系是政治生态体系的直接基础 ,那么 ,自然生态体系则是社会生态体系与政治生态体系赖以立命的根基。自然生态价值准则潜在着社会人文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作为唯一具有理性和智识的动物 ,人类没有理由拒绝大自然在生态法则上给予社会的无私奉献。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 ,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论准则 ,用于克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产生的内在矛盾 ,是人类社会必须补上的重要一课  相似文献   

4.
公共选择视野中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粟 《东南学术》2005,(2):45-49
本文尝试将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假设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系统理论相结合,从逻辑上考察微观的平民选择政治参与行为的偏好对宏观政治系统稳定和演化的影响。政治参与中的个人同样具有“经济人”的性质,在纯粹利益动机下,个人在主观上没有主动向政治系统输入(政治)资源的愿望,而是无偿地消费政治系统提供的公共产品;政治系统则通过制度方式约束个体的政治行为的成本远远大于个人消极的选择成本。因此,在制度与个人之间形成了一对不对称的博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题展开分析:(1)政治参与中的个体所具有的“经济人”特征;(2)“经济人”的微观行动与宏观制度间的不对称博弈;(3)政治活动中“经济人”的偏好选择所产生的宏观效应;(4)政治参与和政治系统发展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作用于人们政治生活的文化,主要指人们的政治取向。政治取向有不同层面的表现。从个人来说,政治心理是主要的,它包括个人政治上的信仰、情操、气质性格等,它支配个人政治理想的追求和政治行为的方式。从政治系统——如社团、社群、民族、国家——来说,政治制度是主要的,制度制约着个人的政治参与,并给他带来祸与福。制度一般说来是政治系统成员政治取向的集合与硬化,可以说是一种凝结了的政治文化。个人的政治取向和整体(系统)的政治取向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个人和系统的政治意识经过思想家理论的抽象,升华为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又反过来影响个人和社群的政治取向。基于这种理解,本文从三个层面剖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生态政治的双重定位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界对生态政治有两种学科定位 :一是以解决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为己任的传统政治学内容应用拓展 ;二是以阐释生态政治系统为其主要内容的生态主义理论架构。生态政治的双重定位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但亦有相通与互补之处 ,不可简单地互相否证或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谐社会要求政治系统的均衡,要求以民主政治制度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导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根基在于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宪政维持均衡的政治系统,推动实现政治和谐,奠定了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宪政有助于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宪政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维持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社会主义宪政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政治制度建设是人类社会生活在政治领域之中以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为主要目标和形式的实践性活动。在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层面以及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层面,政治制度建设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正确对待并处理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政治系统在现实政治发展和制度创新过程中发挥理顺关系、协调利益、规范行为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生态化与传统--两种法学方法论之界碑所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艺群 《东南学术》2005,(5):161-162
法学方法论生态化概念的提出,表明一种以生态整体观为视角的法学流派正在孕育,形成之中。法学方法论的生态化主张,人类的法律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采用有别于传统的法律主体观而以法律整体观作为其理论基石。既然这是以全新视角来审视,重构传统法学方法论进而形成新的法学流派,笔者以为厘清生态化的法学方法论与传统法学方法论相区别的界碑无疑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为此,本文将就此论题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严淑华  刘志军 《河北学刊》2003,23(3):195-197
政治文明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要求。政治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又包含着自身的几个子系统。对政治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 ,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前提 ,也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针对性 ,提高其实效性。本文将政治系统划分为政治意识系统、政治设施系统和政治行为系统。通过对各子系统的要素结构及其形成和作用的机制、系统间的关系及整体性质的分析 ,逐步探索政治系统运行规律 ,从而对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中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作为现代政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公民试图影响政治系统决策和执行的活动或行为。政治参与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中国公民政治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要努力克服这些不足。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巡抚南赣时,南赣地区社会秩序混乱,潜藏着重重危机,社会治理系统趋于解体.从现代社会整合的理论视角看,王阳明南赣治理行动与社会整合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通过提督军务、行十家牌法、设立县制等措施重构南赣社会政治系统,实现了政治整合;通过改革盐法、吸纳新民等措施实现社会发展动力再造,并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了经济整合;通过举乡约、兴社学、办书院等措施重塑社会道德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规范,进而实现了文化与制度整合.可以说,王阳明的南赣社会治理对社会整合理论是一个印证和支撑,本质上与心学思想存在着体用关系.从社会整合理论来研究并借鉴王阳明南赣治理的历史经验,能够为阳明学研究提供一个现代性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政治系统的政策调整,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实质性的转型,在20多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多元化和不平等等特征。政治系统必须适应社会结构的转型,积极地对政治结构做出相应的调适,进一步推动社会结构的合理转型,以形成政治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导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治文化是现代政治学研究领域之一,它的定义迄今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所谓“政治文化”指的是政治系统赖以生成的文化条件或背景,亦即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的集合,主要地表现为个人对于政治系统以及自我在政治系统中所担任角色的心理取向。政治文化与政治系统互为因果,是个人政治行为和选择的主观的决定性因素,并对政治运行施以影响。现代政治文化研究一般以现时的个人心理为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5.
政治认同是在认同主体通过一定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所进行的政治实践活动。就静态层面而言,利益引导、权力规训、公众相符行为是政治认同得以生成的基本条件。就动态层面而言,政治成员的政治心理经由被动的、功利的依从发展为主动的、自愿的赞同,最终形成对政治系统坚定的信仰。  相似文献   

16.
政治调节机制是指政治系统通过各要素的有机运作,用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实现人的主体性确立和全面发展的一系列制度、结构和功能的总称,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必须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对政治调节机制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7.
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引导公民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使政治参与规模与政治系统相适应,是当代每个国家民主建设中必须认真探索并加以努力解决的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前提条件;加强制度建设,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培育新型政治文化,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政治支持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它的获得和维持是政治系统存续的基础.特别是对于转型社会,系统的各个层面都面临着挑战和风险,如何顺利排解对系统的负输入,获得对系统发展的支持是转型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支持资源的开发需要通过政治社会化培养健全的政治人格和对政治系统的情感支持,需要提升行政效能来获取特定支持,更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与转型社会相适应的、散布性政治支持与特定政治支持共同提高的多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9.
晚清湖南理学群体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地域文化群体。这一群体以程朱理学为最高价值理想,坚守自身独立的学术性格与道德标准,主张治统符合道统,治统可变而道统不可变。考虑到道统沦亡的代价,他们采取与清政府合作的稳妥方式,利用道统所赋予他们的文化解释权批判专制君主与社会腐败,以儒家之道整合现实政治。由此,隐性的文化斗争与满汉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交织在一起,决定了湖南理学群体与清政府之间的离合关系。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又意图在治统的前提下统合道统,引起湖南理学群体的不满。道统成为他们与皇权周旋乃至抗衡的理论支点。对文化权力的担当,一直为湖南知识分子所继承,并运用于政治活动,进而影响近代湖南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20.
何影 《兰州学刊》2008,(8):31-33
政治和谐不只是指政治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和谐,还包括政治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和谐。政治系统外部的适应状况直接决定着政治系统内部的整合状况,政治系统的内部调整是以外部适应为前提和动力的,因此政治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对于政治和谐来讲更为基础。政治系统要达到和谐状态,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文化结构变迁相适应,在不断的调适中寻找与外部环境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