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世界史在20世纪中外重构过程的历史考察,揭示了这种史学嬗变的时代的、学术的原因及其积极意义。作者从中外史学对比研究的角度,一方面阐述了本世纪以来中国的世界史所受到的外来影响,另一方面又着重指出,中国学者在重构世界史方面所作出的独特贡献,未可妄自菲薄。作者期望,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者在不久的将来,能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世界通史,积极参与国际史学界重构世界史的学术潮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政治哲学、现代化、国家责任、公民权利、社会需要和福利等理论视角出发,运用文献回顾、社会—历史比较、社会政策和综合研究等方法,从国家与福利社会史等角度,首次简要描述1911~1949年中华民国,1949~1978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国,1978~2015年改革开放中国3个发展阶段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历史发展轨迹,概要梳理3个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政策基本涵义、价值目标、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服务对象、范围内容、优先领域、服务方法、管理体制和基本特征.全面介绍当代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与社会政策发展现状,尤其是面临主要问题和严峻挑战,全面概括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政策框架历史发展的体系特点,系统总结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政策百年变迁的历史经验教训和客观规律.最后试图从理论建构角度将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模式与社会政策框架概括为"社会—市场—国家组合型社会福利制度范式",为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发展奇迹提供科学理论解释,指明中国福利制度与社会政策发展的总体方向,勾勒"路线图与时间表",规划专业行动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奠定现代福利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3.
侯云灏 《学习与探索》2002,3(3):115-120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 ,是与 2 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问题的凸现息息相关的。五四运动以后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注重社会现实的改造和革命 ,并从社会历史的运动中汲取经验教训 ,成为史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史学正是在现实社会运动的激荡下 ,顺应着史学发展的方向 ,肩负起社会改造的历史使命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来探索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 ,因而迅速崛起并成为史坛主潮。在中华民族寻求独立解放的历史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史学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跨越“卡夫丁峡谷”与中国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形态的大转变看,中国道路是指它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农业大国,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过程.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和解放与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压迫、颠覆和控制,两者的对立是贯穿中国道路的根本矛盾.考察中国道路问题使用的尺度是“世界历史时代”的时空参照系,要认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逻辑过程与具体历史过程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尽管马克思设想的俄国可能在19世纪下半叶整体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历史条件没有最终形成,但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和时代中心地缘位置的转换不啻为唯物史观时代发展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如何向西方学习、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便迂回地跨越“卡夫丁峡谷”,这是不发达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大主题.被动式的学习和主动式的自组织,两者的周期性复合酿成迂回跨越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1993年 ,并木赖寿指出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日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迎来了两大转变 ,一个是将中国革命相对化 ,一个是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独特性。换句话说 ,过去 ,日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认为 ,革命使中国产生了与历史毫无关联的新社会 ,但现在看来 ,革命所形成的新社会在悠久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最新事态而已。这样一来 ,用世界史研究中的普遍论解释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法逐渐被抛开 ,以传统中国为中心 ,探讨东亚国家特殊性的方法开始受到重视。此后 1 0年 ,日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更重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更注重中国的特殊性。研究对象也呈多…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建设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俊光 《社科纵横》2012,(1):131-132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世界史学科从无到有,世界史教学从教会教育步入正规学校教育,世界史教学队伍也逐渐摆脱对外国人的依赖,世界史教科书的编纂、世界史研究均取得不小进步,这些为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史学科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价值观”是相对于“美国价值观”、“亚洲价值观”、“华盛顿共识”等而言的,是中国社会价值体系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是当代中国价值复杂性的观念表现和理论提升。在历史与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多维背景中分析中国当前复杂价值状况的历史生成、演进逻辑、多元构架、深层原因与内在依据,透视西方几百年现代化进程中的历时性矛盾在当代中国的共时性并存,我们主张以复杂性的思维与方法来看待当前中国的复杂价值现实和价值观念,在多重线索汇聚和多元变化整合的动态过程中积极守护“中国利益”,合理履行“中国责任”,自觉探寻“中国道路”,清醒回应“中国期盼”,自觉化解“中国难题”,恰当彰显“中国信心”,更好地发挥出哲学社会科学在解读与引领社会发展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在世界史的近代时期(即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到1917年)中的发展情况是使人感到兴趣的,这首先是因为,正是在这个时期以后几十年导致人民革命的力量在中国的传统社会诞生并开始壮大。苏联学者对于中国近代史,如同对中国其他时期的历史一样,一直在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本文是对苏联近年来出版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著作(中国国际关系史除外)作一分析。总结的起点以1972年为宜,因为在这一年苏联出版了一部由苏联中国学家集体完  相似文献   

9.
史可扬 《唐都学刊》2008,24(3):47-51
百年中国电影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20世纪30年代以前;30、40年代;50、60年代;80年代;90年代至今.从对这些阶段的扫描和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阶段的中国电影都与相应历史阶段的社会主题相呼应.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电影是百年中国社会风云变迁的"文化症候".根据这样的基本认识,笔者在此尝试对百年中国电影做一社会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它是多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思想理论条件;世界主题的转换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是时代条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是外部条件;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是国内条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条件.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是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需要,是更好地用该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萌生, 始于19世纪中叶, 这和中国“救亡图存” 的时代主题联系在一起。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特点是与时代的脉搏同时跳动, 在各个历史时期, 它研究方向的主流, 从不曾脱离时代的主题,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社会责任, 从根本上要在坚持为人民服 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上体现出来。

关键词: 中国世界史研究 中国史学 中国社会科学

Modern Chinese study of world history began i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in theme of the times, that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and ensuring its survival. Its chief feature was that it was attuned to the pulse of the times; in all historical periods, the main current of its research has never deviated from the main theme of the times, showing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reflected in fundamental adherence to the direction of serving the people and socialism.  相似文献   

12.
The Chinese road has deep historical roots. Its most striking feature is that it is marked by historical continuity rather than rupture, and the main force behind this continuity is its intrinsic dynamism and vitality. Unlike the paradigm of Eurocentrism or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the comparative analytical paradigm discovers China through long-term comparisons with corresponding countries in the same time and space in an effort to find positive el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oad and to refute the long prevalent theory of Chinese stagnation. Seen over the course of world history, the impetus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s most brilliant agrarian civilization was endogenous. This impetus was not a momentary “explosive force” but a sustainable institutional drive whose main constituents were the independent farming household, endogenous government capacity and adaptive national governance. In addition to the main theme of “permanent change,” Chinese development had a secondary theme of “cyclical change”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The roots of Chinese development are buried deep in the genes of this agrarian nation in the form of sticky institutions, bureaucratic inertia, arbitrary power, etc. Historical continuity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China’s creative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modern times, ultimately laying down a socialist developmen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this remains an unfinished relay process.  相似文献   

13.
历史观是人们从时间角度观察世界而概括世界运动本质和规律形成的对世界历史过程的总体观念,也是人们从纵向观察世界历史活动过程的思维方式。历史观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为人类史观,广义为人类史观和自然史观的总和;历史观还有唯心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分,前者把历史意识化,后者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有马克思的狭义唯物史观与广义的大唯物史观之别,关注狭义唯物史观可知人世生存之道,关注广义的大唯物史观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世界观有旧哲学世界观与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之分,旧哲学世界观是抽象世界观,旨在解释世界;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人物一体化的现实世界观,旨在改变世界。世界观还有普遍世界观、特殊世界观、个别世界观之别,普遍寓于特殊和个别之中,特殊和个别又不能脱离普遍而存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二者都是人们对同一个对象世界的观察、思考、概括、抽象,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唯物史观"的本质也是同一的,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和改变世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明山文化脉络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世杰  陆登 《创新》2007,1(4):99-105
大明山历史上曾属不同的郡县,名称也多次的变迁:壮语名字叫"Byacwx",为祖山、灵山的意思。汉文文献记载的大明山,古称氾天之山、博邪山、镆鎁山、五峰山、大鸣山、大名山、大冥山等。历史归属和称呼的多次变迁并无损于大明山文明的发展,反而给予了大明山本身蕴含有某种历史魅力,无疑也增加了这座大山对世人的诱惑。  相似文献   

15.
李荣山 《社会》2017,37(1):33-60
发端于18世纪的德国历史主义思想脉络中,包含着一种从历史个体到历史个体的普遍历史解释模式。这种独特的社会变迁思想是在同启蒙思想的对话中确立起来的。起先包裹在天意历史论的目的论外衣中,后来历史主义的发展逐步脱去了这层外衣,在解释社会学传统中演变成了一种经验科学意义上的独特社会变迁思想。随着社会理论对韦伯的去历史化,蕴含在解释社会学中的这种社会变迁思想逐渐被淹没了。有鉴于此,本文将在赫尔德以来的历史主义脉络节点中梳理这种社会变迁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and the world anti- fascist war constitutes a major historical theme of our times. As a positive force for democracy and peac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became a solid political cornerstone of the anti-fascist war. Its enormous sacrifices and contributions made it one of the final forces terminating the fascist political order, and its humanity provided mankind with a just direction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war terrorism and for peace idealism. It thus became a major force in effectively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and peace. Based on the logic of condemnation, the critical reflections upon fascism made by the Communist movement have provided a value dimension for the building of today’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the logic of construction, the international peace ethics follow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offer an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building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based on the logic of development, the new paradigm of world civilization pursu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has become a political exemplar for the current pursuit of international peace. The political for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s China’s political backbone and advance guard, cannot be overlooked: it influenced the anti-fascist war, the postwar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world order. Of course, both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omintern also offered many historical lessons during the anti-fascist war, lessons that merit profound reflection and consideration.  相似文献   

17.
段建海 《唐都学刊》2005,21(3):112-115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孕育了近代爱国主义的主题特点,这就是救国与兴国的合奏.救国即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现实紧迫性;兴国即促进中国现代化,具有长远根本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成为中华民族的两大任务.在处理其关系时,既兼顾两者又要突出重点,在动态过程中促进救国与兴国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王珂 《学术交流》2003,(1):130-135
受时代的制约 ,特别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新诗的职能总是被世俗化、实用化和简单化 ,总是片面强调诗的社会教化职能或个体抒情功能 ,对诗的审美功能和语言游戏功能极端忽视 ,对写什么太重视 ,太轻视怎么写 ,过分强调内容大于形式 ,主题先行式写作盛行 ,很多诗人成也题材败也题材。八九十年代的诗人争当的是诗意的先锋而非诗艺的先锋。新诗的职能单一严重影响了新诗诗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李霞  李恭忠 《求是学刊》2002,29(2):118-120
文章从认知主体、认知对象、认知媒介和认知方法四个方面 ,论述了历史认知活动的客观性问题。文章认为 ,纯粹客观的历史认知只是一个神话 ,批判这一神话是为了剖取其合理内核。历史学的客观性其实处于一种弹性状态 ,有一个伸缩范围 ,决定其是伸是缩及伸缩维度的是史料、认知主体及其认知方法 ,其中认知主体又是最具主动性和导向性的因素。在这样的格局中 ,如果仍然坚持追求客观性这一主观意向 ,则人类的历史认知仍然能够达到某种维度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揭示并切中当今的社会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目前所面临的根本任务。黑格尔通过对主观意识及其外部反思的尖锐批判,第一次在哲学上揭示出理解社会现实的可能路径。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这一遗产,其批判的成果不仅瓦解了理念与现实的思辨唯心主义联盟,而且彻底重建了社会现实的本质性向度。在这个主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康德主义解释势必意味着取消社会现实的那一度,意味着返回到主观意识的哲学,因而也势必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实际解体。通达社会现实的道路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命线,而这一学说的真理性也只有在这条道路上方才能够持之不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