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板桥在山东滩县任知县时。一位老先生来告状,说他在有钱人家辛辛苦苦教了一年书,东家不仅不兑现协约“教一年书,付酬金八吊钱”,还借故说他才疏学浅,将他辞退了。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现行法律关于违约金和赔偿金规定中存在的问题:二者概念不清,关系不顺,显失公平,违反“赔偿实际损失”原则等,论述了违约金和赔偿金相互分离,各司其职,建立科学的“违约金──赔偿金”关系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了赔偿金的新概念及其适用条件,以求做到当罚则罚,当赔则赔,罚赔分明,使违约金和赔偿金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  相似文献   

3.
菡月 《金陵瞭望》2005,(23):14-14
如何在李宇春、周笔畅们身上挖掘最大化商业利润,是“超级女声”的“东家”天娱传媒公司的最大任务。根据该公司董事长王鹏的说法.显然否决大甩卖立刻套现,而选择了继续包装。他的理由是:“我们是国有企业,不用光靠艺人来挣钱。这些艺人都是国有资产,卖了她们,那叫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4.
“飞白”是一种修辞格,“白”就是“白字”,“故意运用白字,便是飞白。”(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得具体些,有意运用读白写白或产生了歧义误解的字词,以收到某种表达效果(如讥讽、谐趣),就是飞白修辞。  相似文献   

5.
现今,相对不起诉仍然面临着石“罪”认定的立法逻辑质疑与不“罚”处理的司法经验困惑。当起诉便宜主义所蕴含的价值追求已日益成为势所必然,仅仅明确、细化相关法规很难成为理想走向。相对不起诉既是一种演绎体系,更是一种实践活动,检察主体对其“罪”“罚”矛盾的理性平衡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一、贵州畲族概述 贵州省畲族在1996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认定前,称之为“东家”。“东家”这一名称,是当地汉人对东家人的称呼,认为“东家”人由东边来的,故以“东家”而得名。“东家”自称“哈萌”,“哈”意为“客”,“萌”意为“人”,就是说“东家”是“客人”。相邻民族中,瑶族称“东家”为“哈朵”,苗族称“东家”为“嘎斗”,仫佬族称“东家’为“喏哈”,布依族称“东家”为“迥哈”(远客),古称为“东苗”或“佟苗”,还因为“东家”人善养鹅养鸭,汉族又称为“鸭崽苗”。“东家”人认为,他们的先祖来源于江西。根据“东家”人各姓氏的族谱、碑文和口碑叙述记载,以及科学的历史考证,“东家”人的先祖入黔前,是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其先祖多是元末、明洪武年间,或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东家”人自赣入黔落贵定平伐一带,后迁居川黔各州府,遂越益分散。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部分东家人被迫融合于其他民族,人数减少。解放后,东家人安居乐业,但长期的民族族称未能得到合理解决,有的申报为其它民族,以致东家人人数涨幅不大。  相似文献   

7.
一叶 《金陵瞭望》2005,(23):13-13
据《华商晨报》12月1日报道,沈阳司机王先生圆开车超速被警察拦截。按规定罚款2000元,后来他与对方“砍价”,警察最终罚了他500元。  相似文献   

8.
了义 《社区》2013,(5):17-19
学界对他的评价是:“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他却自评:“我的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是对的。”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法制”的理想梦得的“法制”理想,主要体现在《天论》上篇中,与他的“天人之际”学说紧密联系。他说: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善必罚。当其赏,虽三旌之贵,处之咸曰宜。何也?为善而然也。当其罚,虽族属之夷,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生前一再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主张。他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会学生自己学语文,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工具课的作用,使其终身受用之。这是叶老一贯的教育思想,也是叶老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高度概括,对于深化我国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开创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笔者认为: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是手段,是途径,“不需要教”是目的。从“教”到“不教”,有一个渐进过程。教师…  相似文献   

11.
我说健康     
赵大年 《社区》2002,(3):36-36
健康与长寿并非人人“兼而有之”。由于我已进入老年队伍,才有了切身体会。半年前我写过一篇短文《罚坐》,说自己当小学生  相似文献   

12.
岳悦 《社区》2009,(27):25-26
孩子犯了错该不该罚,怎样罚?让不少父母甚为“头疼”。常见的棍棒教育显然是不对的,但一味地苦口婆心效果也并不佳。其实,惩罚孩子也要讲艺术,也需要智慧,如果用对了方法,一次小小的惩罚足以让他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13.
陈鲁民 《中华魂》2014,(21):21-22
1937年秋,贺龙在延安开会时旱烟叶用光了,警卫叫后勤人员买了些烟叶送去。当他得知因自己生活费已用光,这烟叶是用公款购买的时,沉痛地检讨说:“我贺龙犯了挪用公款之罪喽!”事后两个月间,他每餐减盐减油减菜甚至不吃菜,硬是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省出钱来把一斤半烟叶款如数还清。贺龙的如此这般“自罚”,对身边工作人员震动很大,在延安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14.
世上的好教师不胜枚举。但要论当教师最轻松、教学生最洒脱的,则非史上的关尹子莫属。他教射.三言两语.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列子打造成了射箭高手。反思“关尹子教射”,对今天我们如何做好教师.启发甚多。  相似文献   

15.
情感小故事     
梅莉 《社区》2013,(13):53-53
1小时候,他的偶像是爸爸。一次爸问他:“长大后想当什么?”他天真地答:“当爸爸!”逗得爸爸哈哈大笑。如今,他真当了爸爸,而父亲却永远离开了他。一天,他儿子问他:“爸,您这辈子最想当什么?”他久久抚摸着父亲的遗像,微笑着说:“当儿子!”  相似文献   

16.
《百姓生活》2012,(3):67-67
林玉山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辞书家。2003年退休的他,于2005年取出15万元积蓄,在家乡福建省闽侯县上街镇新峰村创办了福建省首家个人公益性图书馆“杏山书馆”。  相似文献   

17.
祥虎 《山西老年》2011,(12):34-34
有一年,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一个有钱人家教孩子读书。东家很小气,每天只有萝卜一个菜,蒲松龄很不满意。  相似文献   

18.
第一天去上学的儿子放学回来。妈妈问:“孩子,今天老师都教你些什么?” 儿子说:“他什么也没有教给我,反倒问我‘一加二是几?’我就教他说:‘是三’。”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南端的小城诏安县,地处闽粤交通枢纽,山明水秀,文风昌炽,明清两代,书画名家辈出,是饮誉遐迩的“书画艺术之乡”。1907年1月28日,沈耀初就诞生在县城近郊烟雨江帆的士渡村。 忘了上课时间,该受责备的学生,竟是“以画代罚”。顽童在一把折扇上的涂鸦之作,竟是他与大画家结缘的“赤绳。”穷学生以勤奋赢得“好运”。 小耀初8岁便吵著要上学,望子成龙的母亲把父亲从南洋托人捎来的一点家费押在他的身上,如愿以偿进了私塾的小耀初,特勤奋好学。他的毛笔秃得最快,纸用得最多,字也写得最好。不到一年,当塾师指定班里…  相似文献   

20.
郁忠 《金陵瞭望》2005,(11):36-37
场景一:当淮海路社区的仇学兵翻开《白下区党员干部勤政廉政警句格言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区委书记王德君创作的“奉公教我们尽心尽力履职,廉洁使人民与我们同舟奋进”。这位全区第一个由公推公选产生的社区党委书记感慨地说:“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