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她的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紧密合作,融合共处,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大团结的凯歌。元末武昌回回诗人丁鹤年的诗作,就是一颗用回汉两族人民心血浇灌出来的硕果,一支壮丽的民族大团结的颂歌。据元末戴良的《高士传》和明初乌斯道的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九年新版《辞海》这样介绍《高士传》(P 4684): 晋皇甫谧撰。三卷。记录上古至魏晋隐逸之士九十六人。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原书记述高士七十二人,今本系后人杂抄《太平御览》所引嵇康《高士传》、《后汉书》等,附益而成。这样介绍准确不准确呢?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探索:一、皇甫谧《高士传》原来记述了多少人?二、今本《高士传》的渊源。首先应该指出,《辞海》新版的介绍,是一个流传很久的看法,几乎成了定论。这是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看法。《提要》说: 《高士传》三卷,晋皇甫谧撰。……案,南宋李石《续博物志》曰:“刘  相似文献   

3.
明代哈密的居民由回回、畏兀儿、哈剌灰三支构成。按明马文升《兴复哈密国王记》的记述:“哈密国……回回、畏兀儿、哈剌灰三种番夷,同居一城”。《明史·哈密卫》中也说:“其地种落杂居,一曰回回,一曰畏兀儿,一曰哈剌灰”。畏兀儿是指公元840年由漠北西迁至西域的回鹘,即现在的维吾尔族,哈剌灰是蒙古瓦剌人的后裔;而王室统治者  相似文献   

4.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的族籍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蒙元史料中有关“回回人”、“答失蛮氏”、“本朱氏子 ,冒为西域回回人”、“回纥人”等记载的具体分析 ,论证了“回族说”的合理性。对自清代流行至今的“蒙古族说”的主要根据 ,如“蒙古青年王子传说”和“蒙古族化”等 ,进行了质疑和辩驳。  相似文献   

5.
族回,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也称“回回”、“回民”。我国何时起有“回回”的名称?据清李慎儒的《辽史地志考》中记述:“五季后,或称大食,或称回回,盖不知其旧矣。”这就是说,五代后就有回回的名称。宋代沈括  相似文献   

6.
《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赛典赤赡思丁,一名鸟马儿,回回人,别菴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太祖西征,赡思丁率千骑以文豹白鹘迎降,命之宿卫,从征伐,以赛典赤呼之而不名。”关于赛典赤赡思丁的家世及出身,《元史》所载,仅此寥寥数语。据众多学者考证,其为西域布哈拉人,故“西域附元”说似乎已成定论。据《蒙兀儿史记》、《多桑蒙古史》、波斯拉施特《史集》、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及日本小林高四郎《成吉思汗》等书所言,绝无赛典赤赡思丁于西域附元后即被重用之事,上述史籍均大同小异地记载了成吉思汗军队1220年春攻克花刺子模不  相似文献   

7.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刺的族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蒙元史料中有关“回回人”、“答失蛮氏”、“本朱氏子,冒为西域回回人”、“回纥人”等记载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回族说”的合理性。对自清代流行至今的“蒙古族说”的主要根据,如“蒙古青年王子传说”和“蒙古族化”等,进行了质疑和辩驳。  相似文献   

8.
关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的体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史“西域传”从严格意义上说始于班固的《汉书》。“西域传”按“国”立传、记述诸国之先后取决于各国在交通线上的位置的体例均由班固开创,而为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遵循。出于唐人之手的《晋书》、《周书》、《梁书》和《隋书》等,则不再沿袭此例  相似文献   

9.
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是我国元代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著有《雁门集》。他不但精于诗、词,而且在书法、绘画上也有较高的造诣。 关于萨都刺的族籍,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一曰:色目人《包括色目人、国之西北人、西域人、回纥人、回回人、答失蛮氏等说);  相似文献   

10.
色目人是元代对蒙古族以外的西北各族和入居中国的西域以至欧洲各族人的总称。据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色目人有31种,如钦察、唐兀、阿速、秃八、康里、维吾儿、回回、乃蛮等等。但其中有重出和漏错之误,漏落的如翰罗思、拂林、尼波罗等。色目人诸族的后裔有许多现在分布在我国西北各省及西藏等地,也有些散居在全国各地(如回族),  相似文献   

11.
明代乡贤传“孝”的书写形式分为两部分,即明代以前孝子的“哭亲守墓”模式与明代孝子的“现世奉养”模式。“哭亲守墓”源于晋唐正史人物传记的书写手法,“现世奉养”则是明代士人对本朝孝子的“形塑”。这两种模式被乡贤传作者整合于一本传记之中,既统一于“孝”又具有各自的时代性。《金华先民传》对浦江郑氏孝义一族的书写正是“孝”表现形式历时性变化的代表。这种“孝”书写形式的变化,通过乡贤传记的传播及其教化作用影响了明代地方乡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回回民族(以下简称回回)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考回回一称的历史:回回为国名。宋时即于中亚立国。据《辽史》载:“耶律大石率众西行,所历诸部有畏兀儿城及回回大食部”。 回回一称,实始于辽,当时契丹人对于穆斯林已有此称。《辽史卷三·天祚本纪》谓:当耶律大石西迁之后,即建国于毛维兰纳尔地区和塔拉斯河、楚河流域。这里也就是别于高昌回鹘的葱岭西回鹘。葱岭西回鹘人所信奉的伊斯兰教称为回回教。回回实为回鹘之音转,由此意引申为“回回国”、“回回寺”。  相似文献   

13.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表征的民族共同体,从“回回”到回族这一转变中,回回含义的变迁复杂、曲折,有必要对回族族称的来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族称及族源。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五篇属于《大雅》的祭歌:《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它们反映了周族起源、发展以至建国的情况。我国的《诗经》研究学者一般都把这五首诗称为周代的史诗。如冯沅君《诗史》称这五篇为后稷传、公刘传、古公亶父传、文王传、武王传。她将《小雅》的《出车》、《采芑》、《江汉》、《六月》、《常武》五篇种族战争诗和上五篇诗合称为“周的史诗”。她说:“这十篇所记大都周室大事,东迁以前的史迹大都备具了”。再如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称《大雅》的五篇诗为”民族史诗”,称《小雅》的五篇诗为“具有史诗因素的诗歌”。他说:“如果把这些史诗有次序地排列着,那末东迁以前的周民族历史,就可以看出一个线索来。”  相似文献   

15.
关于萨都刺的族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都刺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其诗词创作有独特的成就,是很值得认真研究的山西古代作家之一。关于萨都刺的族别,历来说法不一。除了答失蛮氏,回回、回纥、蒙古等几种明确的说法外,还有西北人、西域人、色目人等几种笼统的说法,以及“本朱氏子,冒为回回人”、“本答失蛮氏,实为蒙古人”等极其含混的说法。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属于难以解决的历史悬案。但近年来,一些学者曾经力图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番考证、多肯定萨都刺为回族人,而排除了其它种种说法,认为“确定萨都刺系回回(指现在的回族),理由相当充分。他们论证推理的逻辑是,答失蛮氏就是回回,而“回回后裔即今之回族”。对此,我们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三、丝绸路上的穆斯林促进了元朝统一中国的事业 丝绸之路,也是中原通往西域之路。汉唐的史书,如《汉书》有《西域传》, 两《唐书》亦有《西域传》,《元史》虽无《西域传》,但在《纪》、《传》、《表》中,有大量记载“西域”之事。《元史·西北地理附录》和《元史·河源附录》也都概括地记载了  相似文献   

17.
龟兹文化在我们多民族祖国中是久负盛名的。我国史籍中所反映的龟兹文化主要为佛教文化,如《晋书·四夷传》所载:“龟兹……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旧唐书·西戎传》所载:龟兹“尤重佛法”。《唐书·西域传》所载:龟兹“贵浮图法。”其中数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载最为详细,如“伽蓝百余人,僧徒五千余所,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其习读者,即本文矣。尚拘渐教,食杂三净,洁清耽玩,人以功竞。”如“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装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如“大城西门处路左右,各有立佛像,  相似文献   

18.
西域回回入明朝贡,更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通过"贡"而获得"赐",以小博大,以少博多,有的则是通过朝贡获得贸易的机会,而明朝对这些西域回回的朝贡活动,则从政治角度予以考虑,为了达到怀柔远人的目的,不计成本,"宁厚无薄""厚往薄来"。虽然明廷和史官对西域回回入贡的经济诉求远逾政治目的心知肚明,但在国史《明实录》中,仍然通过"成对书写"的写法,将西域回回的活动塑造成"归附天朝"的行动,以形成万国咸宾和天下归心的历史印象,烘托明朝的盛世形象和无上地位。同时,《明实录》也客观地反映了西域回回大量归附明朝、附籍中原的历史事实和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塔里木盆地的古代居民,匈奴族的兴起,匈奴国家同塔里木盆地诸民族的关系,汉通西域与匈奴争夺西域的性质,并用史实批评了吐尔贡·阿勒玛斯的《匈奴简史》《维吾尔人》中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20.
现在我国阿尔泰山区有两千六百多人的土瓦族,主要分布于布尔津、富蕴、哈巴河及阿勒泰四县,尤以布尔津县北部山区为最多,我们于1983年下半年前往作了一次调查. 土瓦族历史悠久,是我国境内一个古老的民族.远在《北史》、《隋书·铁勒传》中就说:“北海南则都播等”.《新唐书·回鹘传》对都播的位置及特点进一步记称,从黠戛斯“东至木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弥列哥、饿支,其酋长皆为颉斤.”从这里可知当时都播位在北海,即贝加尔湖以南,黠戛斯之东.那时的黠戛斯主要游牧在叶尼塞河上游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