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非生产性劳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产性劳动是创造社会有形财富的劳动,非生产性劳动是创造社会无形财富的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和产品的实现形式、产品的交换方式相联系的。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都可以是形成价值的劳动,也可以是不形成价值的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研究非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劳动可分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与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定。应该以其与资本或收入的关系为依据,而不能拘泥于社会经济部门。创造价值的劳动一定是生产性劳动,但生产性劳动不一定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劳动是创造性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只能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转移其自身价值,但是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将企业知识劳动区分为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知识劳动的基础上分析了知识劳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认为生产性知识劳动是企业价值增值的基础 ;非生产性知识劳动促进企业价值的实现 ,并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 ,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两种知识劳动的结合将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短期内可以获得垄断利润。  相似文献   

4.
劳动可分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与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定 ,应该以其与资本或收入的关系为依据 ,而不能拘泥于社会经济部门。创造价值的劳动一定是生产性劳动 ,但生产性劳动不一定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物化劳动只能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转移其自身价值 ,但是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对不同生产劳动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的同时,提出了对劳动的看法,认为劳动是具有褒义性的活动,判断一种劳动是否为生产性劳动的关键在于看该劳动是否参与了社会交换,参与了则具有生产性.反之则反.以此逻辑,教师劳动应被区分为生产性教师劳动与非生产性教师劳动,而且,生产性教师劳动边界的确定对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发、教师权利申诉、保障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试图借助“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重新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对“劳动教育”进行理论反思。通过再三梳理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文章确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要是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结合,并称其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内部结合”。由于这种现代生产劳动主要不依赖刻苦耐劳与体力活动,又在一个意义更为深远的层次参与物质财富的生产,文章在凡勃伦的意义上称之为“非生产性的‘生产劳动’”。文章强调,唯有这样一种“非生产性的‘生产劳动’”才有教益,才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基础。当然文章认可,在存在合理的劳动报酬的条件下,教育可以与非现代生产劳动进行“外部结合”。但文章不认为,这样一种外部结合是在对人进行劳动教育。文章承认,在自由自觉的条件下,劳动可能在教育中无处不在。但这种劳动也不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畴,而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提高,人类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逐步融合,精神生产的劳动广泛发展。因此,科学劳动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先导作用日益突出。管理劳动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中心作用。不断深化对当代劳动的认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8.
从广义的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服务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它生产的是非实物的无形产品。无形产品通过交换成为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其价值是由服务劳动本身创造的。认为服务劳动是非生产性劳动、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误解,它不符合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比重不断上升的客观实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于实践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9.
论劳动的评价目的和社会主义的财富观王海亭关键词:马尔萨斯,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劳动的评价,社会主义财富观在我国经济学界,有关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评价和区分的讨论,早在60年代就展开了。经过30多年的探讨、争论,大家对这个问题的不少方面逐渐形成了...  相似文献   

10.
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劳动已经升级迭代,成为一种崭新的劳动方式。广大互联网用户的生产性消费和生产性劳动生成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石油”,平台型企业的本质乃是“数字帝国”,这些数据既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它促成了“数字帝国”的诞生。从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分来看,互联网用户的数字劳动作为一种生产性劳动,并不仅仅只是一种“家务劳动”或非物质劳动,而是物质劳动和非物质劳动的深度交织,这是平台经济快速兴起的重要原因。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来看,大部分普通互联网用户原本都只是“局部消费者”和“局部工人”,但在“总体工人”的参照视域下,互联网用户经过平台的中介都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环节,他们参与了价值创造但却没有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相似文献   

11.
所谓体面劳动的“生产性”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与“非生产性”相对应的那种“生产性”。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相关文献,这里的“生产性”应理解为“高产出高回报性”。从体面劳动生产性的视角看,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企业技术的进步、产业转移和升级、最低工资、集体谈判以及相关的社会制度变革等等,均是实现体面劳动生产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决定资源配置的是人的需要。人为地将劳动区分为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是不必要的。生产过程中的非劳动要素只是节约劳动而不是增加劳动耗费 ,因而只是形成生产者剩余而不是创造价值。社会需求在许多个别劳动时间中边际地选择一个个别劳动时间作为商品的市场价值 ,长期竞争使该个别劳动时间成为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利润和利息是投资成本的补偿而不是剥削。  相似文献   

13.
在马尔库塞看来,劳动存在着"必然劳动"和"自由劳动"两种形态.只有实现了自由劳动,真正人的历史才开始,人类普遍面临的任务是通过斗争而实现自由劳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数字劳动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之争、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之争的关系梳理,阐释数字劳动的内涵、特征及发展理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梳理并探讨数字劳动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间的关系、数字资本剥削逻辑下剩余价值的形成及数字劳动对数字大众、数字零工等群体剥削的影响等,肯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数字劳动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明确数字劳动的深层本质。研究发现,当前学界关于数字劳动的研究还存在概念与范围界定模糊不清、数字劳动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研究存在争议、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阐述较少、研究视角创新不足等问题。发展数字劳动理论,学界需进一步夯实数字劳动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数字劳动研究的视域融合,探索摆脱数字资本剥削与控制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技术创新动因的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技术创新、自主创新、生产性创新和非生产性活动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企业家既会从事生产性创新也会从事非生产性活动,关键在于企业家对两项活动的收益、成本及风险等所作的比较.要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必须一方面激励企业从事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要抑制企业从事非生产性活动.  相似文献   

16.
知识劳动、知识劳动价值与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劳动是知识经济时期劳动形态所呈现的一种新的劳动形式。它是智力性质的劳动,有别于脑力劳动;知识劳动、知识劳动价值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形态,由体力运用为主的人力劳动转向智力运用为主的知识劳动,商品价值形态也转向以知识劳动价值为主;知识劳动和知识劳动价值理论对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解决了人们对科技人员、经管管理人员高收入的困惑,也解决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及共产主义的渺茫与困惑。  相似文献   

17.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正确认识服务劳动的性质对正确认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与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服务劳动也是一种生产性劳动,也要创造价值;但其价值创造有其自身的特点.从马克思服务劳动价值理论出发,结合当代服务业的新特征,分析当代服务劳动的价值创造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斯密关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思想肖德亚当·斯密是资产阶级伟大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优秀代表之一。他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总结出一系列有关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原理,从而使政治经济学第一次成为一门真...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商业劳动是生产性劳动的观点有一定局限。本文认为,不论是运输、保管、包装亦或售卖,商业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商业劳动作为生产性劳动,其逻辑限度表现为对产业劳动的最终依赖性和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商业劳动有寄售制、包销制、连锁制、租赁制等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的认识 ,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劳动价值论的地位决定的 ,是迎接理论挑战和实践挑战的需要。通过深化对生产劳动、科技劳动和经济管理劳动的认识 ,有利于丰富劳动概念的内涵 ,拓展生产劳动的范围 ,明确科技和经营管理劳动不仅是生产性劳动 ,而且在价值和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