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族》2023,(12):50-51
近年来,百色市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充分发挥红城经典辐射带动、时代楷模示范引领和历史文化教育浸润“三个作用”,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年1月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2023,(10):25-2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以创新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为抓手,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2023,(10):28-29
吉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从青少年教育引导、城市社区机制建设、民族村寨规划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多个层面,实施筑基和提升系统工程,将其纳入《吉林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通过打点、连线、铺面的方式,实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吉林实践。  相似文献   

4.
<正>湖北省潜江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在“建平台、建赛道、建机制”上下功夫,持续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全市247所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搭建平台载体,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先行示范工作。坚持高位推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基础潜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示范创建工作,先后召开市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市民族宗教工作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市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  相似文献   

5.
李烨鑫 《民族学刊》2022,13(10):7-13, 129
学界对“共同体”的研究从关注具有某种群体性特征的有形共同体逐步过渡到关注精神层面的无形共同体。无形共同体更为看重的是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是要培养中国公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而认同感是联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桥梁。我国早已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设施,它具有公共性,可以营造公共领域,形成培育共同体意识的舆论环境;它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可以彰显中国公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体性;它具有共享性,可以增强人们对共同体的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存量治理设施,并对这些设施进行适当调适,使其形成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赵心愚  康坤全 《民族学刊》2022,13(12):1-12, 14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及建立相关机制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确立也就是铸牢需要教育引导,必须注意发挥教育在这一意识铸牢过程中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重视铸牢这一意识的重大意义,并把党强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及提出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重点内容。建立这一教育的常态化机制,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进行,需要明确领导责任、形成工作格局并建立相关制度与机制,做好计划安排,分类指导,检查督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要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并结合常态化宣传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7.
<正>湖北省孝感市着力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和有效举措,注重“聚焦抓工作大格局构建,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力;聚焦抓路径载体拓展,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力;聚焦抓重点工作推进,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操化、实践化、实效化,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新提升。2022年6月,孝感市民宗委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交流视频会上介绍孝疆交融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8.
丁忠毅  程桂龙 《民族学刊》2023,(10):1-9+147
智能算法的广泛运用深刻推动了信息传播方式、信息交互模式和社会个体认知与行为模式的转型变迁,也推动了国家治理价值理念、空间场域、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政策工具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亟待更好把握智能算法等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智能算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智能算法赋能下信息传播的聚合性,有助于汇聚和整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海量信息;受众群体的广泛性,有助于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信息的辐射范围;信息推送的精准性,有助于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靶向性和针对性。但智能算法导致的信息传播“去中心化”“信息茧房”“算法歧视”等问题可能消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流话语的权威性,导致社会个体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信息的窄化、封闭化。主动适应智能算法时代新形势,通过价值引领算法、技术规制算法、制度约束算法,是发挥智能算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正向功能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湖北省荆州市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四措并举”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举措一:统筹推进,“三级”联动抓宣传建立三级联动机制。荆州市先后下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荆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教育实施方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月活动方案》《荆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手册》,省市县三级联动,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陈坤  唐加军 《民族学刊》2023,14(3):33-40, 145
从理论上看,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两个既有边界,又有着深刻内在逻辑联系的重要概念。两者在概念、价值理念上有所差异。同时,两者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团结的“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形成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高级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高一级的团结层次,对民族团结有着更大的制约性和更强的影响力。促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件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与“合”相统一,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认识上的一种深化,从而在民族政策上的一种反映。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以“合”为引领,坚持一体的主线和方向;要以“和”为基础,在实现民族团结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正>上海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家园。上海围绕“家在上海”民族工作品牌,自2023年3月起开展民族团结故事讲述活动,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向全社会传播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全市各族群众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姚贱苟  石周波 《民族学刊》2023,14(2):8-15, 151
少数民族影视是生产、培育、传播并塑造各个民族共同心理的重要载体,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机要素,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之一。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影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视角进行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传播、创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并在理论与实践逻辑两个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具体来说,理论上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本质逻辑上的紧密相连与结构逻辑上的相辅相成;实践上主要表现其传播、创新在功能逻辑上的相得益彰与选择逻辑上的殊途同归。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影视生产、发展、传播、创新层面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逻辑,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影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21,12(2):1-8, 9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铸牢这一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注意的内容主要为形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与历史教育。发挥好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明确谁负责、谁来抓和如何落实,也需要建立开展这一教育的制度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融入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同时也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展开。  相似文献   

14.
王寅  冯旭  银兴 《民族学刊》2022,13(11):41-48, 14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之基础、加强民族团结之根本、提振民族精神之灵魂。厘清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生成过程,把握河西走廊之历史定位,统筹规划和认识河西走廊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大战略支撑作用,有助于在新时代战略框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切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强化地区经济互助,守正创新发展特色;深化爱国统一战线,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完善民族法治建设,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相似文献   

15.
<正>湖北省荆门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着眼认同之基、交往之渠、交流之味和交融之效,扎实推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着力思想引领,固认同之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204所学校通过“青年大学习”“红领巾爱学习”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深度融合,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心田。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是我们文化自信自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财富。一段时间以来,河南安阳、山东曲阜、河北承德三地市,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典型地标,结合自身文旅资源优势,积极落实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鼓励引导全国各族游客参观文物古迹,领略文明风采,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有形有感有效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项工作,作出了有益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全国各地经实践得出大量成功经验。但由于地理、人口、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没有微观层面关于社区(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本文以贵州阿妹戚托小镇为案例,分析多民族互嵌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村落)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炼这一类型社区(村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的普遍模式,以期为其他社区(村落)提供参考。阿妹戚托小镇是贵州省第一个实现整乡搬迁的易地扶贫社区,又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同时还是国家级旅游景区,这三重属性几乎能包含所有社区(村落)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有一些独特的经验和实践逻辑:一是重视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政治基础;二是转变救济式扶贫为“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物质条件;三是坚持实现空间互嵌到情感互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8.
赵春辉  费艳颖 《民族学刊》2022,13(11):35-40, 14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党史学习教育内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明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史学习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从价值意蕴上看,学习党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修课,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清醒剂、最好的营养剂。从理论意蕴上看,可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增进“五个认同”。从实践意蕴上看,要学史明理,牢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之大者”;要学史增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学史崇德,共担民族大义;要学史力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9.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21,12(7):9-22, 10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聚焦于缩小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文章认为,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文章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增强“五个认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和共赢的;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民族地区经济总体上实现了高速、持续和包容的增长,虽然绝对差距还在扩大,但相对差距在缩小,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覆盖面大,供给质量在有效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显著提升,这些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章认为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网络平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政治传播的一个向度,全新场景下的用户与传统概念上的受众截然不同,各民族的“人”本身发生了进化、异化、云化,传播模式也由此产生了本质性位移,诸种变化和位移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和土壤。智能算法在信息推送、议程设置、于传统政治传播权力消解层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场景进行解构与变革,使得算法日益成为引导政治传播规则、资本营销模式的重要且核心元素,而传播的算法化也需围绕网络共同体的重构、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再构层面进一步实现碎片场景、消费场景、仪式场景的融通,以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实效。智能算法时代的网络空间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场景再构的重要意义在于族群边界重建、族群集体记忆重构,甚至族群认同重塑的可能性,为政治传播主体和各民族网民提供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场景,提供了“自上而下”与“由下而上”共同书写以“五个认同”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