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锡伯”为本民族的自称,汉族则有“犀毗”、“师比”、“鲜卑”、“矢比”、“席百”、“席比”、“锡伯”等不同的译名.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大部分锡伯族人民认为自己是鲜卑(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人的后裔.鲜卑人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至十六国时,慕容等部南迁到黄河流域并建立了政权,后融于汉族;少数鲜卑人仍居住在嫩江、绰尔河、松花江一带,此为今锡伯族之先民.也有些人认为锡伯族源于匈奴,或室韦或女真.还有另一种说法,“锡伯”为地名,清代舆图将海拉尔迤南的室韦山一带泛称为“锡伯”,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因此而得名.清代前,锡伯族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归纳总结学术界探讨纳西族族源和形成的众多观点的基础上,从考古学、民族学和文献学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纳西族是与南下的古羌人联系密切的夷人族系——旄牛夷、白狼夷的主要成员,其先民是莋都夷,可能还吸收了以丽江人为代表的土著成员。纳西族大约形成于汉晋至唐朝阶段,活动范围在今川西至木里一带。  相似文献   

3.
柯尔克孜祖先鬲昆是今杭爱山以北和贝加尔湖以西的古老的民族,在唐代曾建立过戛黠斯汗国,”故认为一部分系是李陵后裔。布鲁特头人协助清军平息叛乱。新疆的柯尔克孜族2004年有17.12万人,主要聚居在克州。柯尔克孜族是一个跨国民族。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土面积为19.85万平方公里,人口为501.25万,主体民族吉尔吉斯族2003年有333.33万人。在阿富汗和土耳其也有部分吉尔吉斯人居住。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友好关系需要了解柯尔克孜族的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4.
炎帝与楚人     
炎帝是上古传说中的华夏族祖先,楚人则自称是炎帝的后裔,文献中也多有楚人先祖听命和从属于炎帝的记载。炎帝与楚人的关系,也就是华夏族与楚民族的关系;楚人习炎帝的结合,也就是楚民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一、帝高阳之苗裔兮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开篇就“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帝高阳之南裔兮,联是考日伯庸。”王逸《楚辞章句》;“高阳.新项有天下之号也……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古往今来,文人学土多从此说,以为屈原所称的“带高阳”即指古帝撷顶、“伯庸”乃指其父。加之《史记·楚世家础文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撷…  相似文献   

5.
<正> 蒙古语的分布,与同系属语言的关系 蒙古语是蒙古族人民的交际工具。 我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青海等省。此外,在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区、市,也有少数聚居或散居的蒙古族。绝大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民都使用着本民族语言。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兼通汉语,青海省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藏语;新疆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维吾尔语或哈萨克族语,还有少数蒙古族由于长期与别的民族杂居而转用了其他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6.
贾海燕 《殷都学刊》2008,29(4):28-32
颛项、帝喾为华夏族的第二、三古帝,他们与楚族先民均有莫大的渊源,然都与来自中原的楚族源说有更大的关联。先秦文献将楚族祖先祝融作为帝高辛的火正,又将它作为帝颛项的火正,这只能说明,三者都是生活在中原或者环中原同一时期的部落,楚先民都曾先后依附于前两者。颛项高阳发祥之地可能就为若水,都于帝丘,所葬之地鲋鰅山,即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的土山。这些都可以从楚国历史文化和楚族的生活习性得到旁证。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不存在一个可成其为民族的越人族体,泰人也不是越人演变而来的,傣泰民族在汉代以前的历史的追溯已无意义。傣泰民族可追溯的源流在汉代云南滇中,并随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由于傣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迁移与发展中保持了水稻种植、“勐-阪”制度与文化的复制模式,使傣泰民族的先民们能在长期的迁移过程中定居并壮大起来,从而在今天形成了一个傣泰民族居住的文化圈。傣泰民族文化圈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基于共同的民族渊源关系,人们互相理解、宽容、合作、开展社会与经济的交流,共同促进民族与文化的发展,是当代理解傣泰民族文化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8.
从族系上看,女真人是现今诸多通古斯满语民族的直接先世,系曾经建立过渤海王国(公元698~926年)的靺鞨人的直系后裔。女真人的历史是我国东北中世纪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女真人的文化是我国东北中世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女真人的文献史料不多,但国内外考古资料却像源源不断的泉水,足以长期滋润这块研究园地。过去我们向学术  相似文献   

9.
中亚东干族族名族源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干族是前苏联100多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至今人口总数已过10万。他们主要散居在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具体分布:哈萨克斯坦有4万,吉尔吉斯斯坦有4万,乌兹别克斯坦有2万东于人。中亚东干人是中国穆斯林的一支,其主体是1862-1877年陕西甘肃回民起义军的后裔.至今已是第四代、第五代传人。直到今天,中亚东干人分为两批:一批是比什凯克东干族,多为甘肃籍、新疆籍回民后代,他们多居住在比什凯克、普尔热瓦尔斯克、江布尔、奥什州等地。这批人约占东干族总人口的45%。另一批被称为托克马克东干族,他们是陕…  相似文献   

10.
日俄战争后,日帝所推行的“满蒙”侵略政策中最狡猾的手段就是打着“保护”朝鲜人的幌子在东北各地设立领事馆和警察署,制造民族隔阂与对立,借此干涉中国内政,达到蚕食东北的目的.伪满洲国上台后,在“民族协和”的美辞丽句下推行民族等级和分化政策,通过界定“五族”不同的社会地位,加强其法西斯殖民统治.因此,日帝侵华期间在东北制造的诸多民族纠纷与冲突,应归咎于日帝的“满蒙”民族分化政策.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文学的生成、发展及其特色 ,是与本民族的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生命情调等密切相关的 ,而且文学和艺术又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生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卷本《蒙古族文学史》从对远古口传文学的探寻到对近现代文人书面创作的考察 ,都始终注意到了蒙古族文化生态环境的特征。其当代意义 ,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 ,为多元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而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亚东干族的主体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陕甘宁回民大起义义军的后裔 ,他们是一个极有个性与特色的侨民群体 ,尽管离乡去国 ,在中亚多民族地区定居了 1 2 0多年 ,和诸多民族发生了融合 ,但他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晚清时期西北回民的特色。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楚河及伊塞克湖一带就是东干人生存、繁衍、发展的地方 ,楚河、伊塞克湖、托克马克、八拉沙衮、怛逻斯等都是昔日丝绸之路上必须经过的繁华地域 ,它们的名称曾屡屡出现于古人的笔下。通过对中亚东干地望的笺证 ,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呼应。  相似文献   

13.
先周文化渊源研究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朝明 《人文杂志》2001,(4):118-121
关于先周文化的起源,学术界进行了很多的探讨,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关中土著说"和"晋南说",后有人主张周族起于山东.前两种说法都与周族发展的时代不能照应,后一种看法却有明显的合理性.目前,人们对周族的世系认识比较模糊,许多人认为<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存在缺环,其实并不如此.周族祖先自弃至不窋都为后稷之官,历时夏朝始末,这一时期,他们便处在邰,其地当今山东章丘以南,这应当就是周族的渊源之地;不窋至公刘在今晋南和陕西西安东南古杜国一带;公刘迁到豳,古公亶父又迁至岐山以南的周原.  相似文献   

14.
拾遗记     
此书为道家之书,其附会之迹,显然可见,然亦有间存古说者。记云:「帝喾之妃,邹屠氏之女也。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女行不践地,常履风云,游于伊、洛。帝乃期焉,纳以为妃。」案颛顼取于蜀山氏,为蚩尤之族,予别有考。今观此说,则帝喾亦取于蚩尤,无怪秦、楚等南方之族,皆以帝喾为祖也。  相似文献   

15.
杨东晨 《阴山学刊》2008,21(2):60-65,75
中国历史以重庆(原四川)巫山猿人为开端,其中的炎帝神农时代(共八代)已形成庞大部落集团,分迁四方。西方的土著和炎帝裔氏族交错相处后,尊奉姜姓炎帝为祖先。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的黄帝氏族部落兴起后,逐渐形成以炎黄族为主体(吸收部分东方土著人)的华夏民族集团,定都于中原,称四边的土著族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民族集团。黄帝的五代孙鲧及其子禹生于石纽、兴盛于嵩山之说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商周时期氐、羌成为西戎民族集团的主要成分,氏族一直定居农耕,分布于今甘肃东部;羌族原为定居农耕部族,在商代由半耕半牧转为畜牧为生,分布于今甘肃洮河流域以西至青海省东部,后向西方及南方迁徙。至秦献公后。羌族的部分人又迁入今四川嘉陵江上游与岷江流域,秦汉形成白马羌等种落。羌民亦称黄帝后裔禹为祖先,羌族也成为汉朝的属民。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族在我国属于人口较少民族,现在的俄罗斯族基本上都是华俄后裔.作为跨境民族,在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中仍保留着一些俄罗斯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在丧葬礼俗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恩和村为例,描述俄罗斯族丧葬礼俗的基本过程,进而揭示其特有的东正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邵炳军 《中州学刊》2013,(1):156-160
春秋时期,楚国存在一个比较大的世族作家群体。其中,楚伍氏为熊氏分枝,春秋时期世系为:伍参→伍举→伍奢、椒鸣,伍奢→伍尚、伍员;楚观氏为夏禹之孙、帝启庶子五观后裔,出于观丁父,春秋时期世系为:观丁父……观起→观从→观瞻……观射父;桀氏为夏禹之子帝启后裔,春秋时期世系未详;陆氏为熊氏之别,春秋时期世系未详。伍氏、陆氏二族为楚公族,观氏、桀氏二族皆为楚公室异姓贵族。其中,有传世文学作品者为伍参、伍举、伍尚、伍员、观射父、观瞻、桀溺、陆通,伍参、伍举、伍尚、伍员、陆通五子皆属楚公族作家群体,观射父、观瞻、桀溺三子可称之为楚公室异姓贵族作家群体。  相似文献   

18.
朱小丰 《天府新论》2005,4(6):98-100
屈原身世,两千多年来一直未解或被人误解。其实,根据《离骚》中屈原的自述,论定屈原为庸人,是周代分封的庸伯国国君的后代。庸人是远古颛顼帝部族集团中的部族,庸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公元611年秦、楚、巴三国合力灭庸,此后大部庸民族汇入楚国成为楚国民,庸伯家族按古例转变为楚贵族。庸人及大多远古民族无姓。  相似文献   

19.
(一) 纳西族 纳西族在元、明、清时期的汉文书面记录名称作“末些”或“么些”,又作“摩些”,皆同音译写之异。 元代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丽江路(驻今丽江县)所属各府州,县境内(今丽江、永胜、宁蒗、兰坪、维西等县),柏兴府(今四川盐源、盐边)及鹤庆路也有一部分散居。至明代,丽江土知府木氏向北扩展势力,纳西族人口因而散及今迪庆州一带。《维西闻见录》说:  相似文献   

20.
古代,在华夏、东夷、南蛮、北狄、西戎部族未形成以前,东方(今山东)、西方(潼关以西)的氏族就开始了艰难的迁徙。如“九河神女”华胥氏族就有裔支由山东、河南而徒入陕西蓝田,遗迹有“华胥渚”。到了东方太昊伏羲氏、女娲氏与西方炎帝神农氏时期,迁徒规模渐大。炎帝支族共工由陕西渭水流域,沿黄河徙入河南,再达豫东的辉县,依服于女娲氏。《路史》记载:共工与女娲氏战,女娲氏战胜后,其支族西迁入陕西平利县,又北迁入临潼及其周围地区。蓝田、骊山、潼关、黄龙、长安等地均有女娲、伏羲氏的遗迹。到了东方少昊、西方黄帝(今陕西北部)与炎帝后裔榆罔(今宝鸡地区)时期,西方二族沿洛水、渭水至黄河,再分别沿黄河北、黄河南迁入河北及河南,又共同徙入山东。后来在少昊、贵尤部族挤迫下,又分别返至今河北啄鹿、河南淮阳。其后在经历蛋尤与共工(后裔)及榆阁,黄帝与共工、黄帝与榆阁的战争后,黄帝、炎帝、蛋尤、少昊部落成员互为融合,形成华夏族。这也就是黄帝、少昊后,东方部落长撷项至舜,为何能入居中原,成为华夏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原因。少昊后裔颧项筑都邑于河南棋阳;濒项裔支帝誉都于河南很师;尧舜则建都邑于晋南,逐渐向西迁移。尧舜大“臣,东夷族部落长皋陶、伯益及禹等,作士、主虞、作水官有功,得舜封“爵”封“土”(实为故地赐封),伯益以封秦地(今河南范县)而称秦人、秦族、秦古国。同时舜又封赢姓秦人支族于耿乡(今山西河津县)。《国都城记》云:“耿,赢姓国也。舜又封伯益支族于梁(今陕西韩城)。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日:“梁氏,伯益治水封于梁。”又封伯益近亲胞族皋陶支族于阮(今甘肃径川县东南)。从此,秦人东起范县,西至径川,黄河、汾水、渭水、径水流域,在这广阔的领域区,开始有了秦人的足迹。秦人由此而与夏人、商人、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夏朝后秦人迁徙、发展、升降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