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人要诚实,但不能太老实,老实就如一味有毒的药,彻底扔掉会得病,食用过量会中毒。过去我们奉行的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如今我们再议论某一个人时说:“这人是个老实人!”我们的惯性思维想到的是什么?一定是这人古板、迂腐、不开窍、不通时务、傻大黑、不会拐弯、不乖巧、过时者、不可救药等等。所以有些人宁愿让别人议论“滑头”、“诡”、“乖巧”、“甜润”,也不愿听别人说自己“老实”。为什么?我们要不要做老实人?老实人真的不好吗?  相似文献   

2.
目前,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偏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直”,对孩子的事不管不问;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是个“大老粗”,大字不识几个,无法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就是吃好玩好,安全就好,。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比城镇家长低,部分家长只顾着挣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较缺乏,对幼儿园的教育更是不理解不注重。教师想要培养好孩子就需要家长的配合,但在农村想家长配合你的工作谈何容易。怎样才能让农村的家长理解幼儿园的教育呢?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每天的工作除了要面向幼儿之外,还要面向家长。我在农村幼儿园进行调研了3个月,对与农村的家长沟通有了一些总结,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相似文献   

3.
在前段时间开展的一次家长教育小组活动中,一位家长讲述了她的故事。曾经有一段时间,她的孩子沉迷于网络,学习上也不上心,她感到非常的无助。在和周围一些朋友的聊天中,她意识到孩子可能是因为父亲经常出差,得不到关注,希望通过上网的方式引起他们的注意。于是,这位母亲报名参加了一些亲子活动,想以此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在一次外出的活动中,大家围在一起准备吃午饭,孩子看着菜单,一会儿要点“山水豆腐花”,一会儿又要点“农家茄子”。看着其他的孩子都中规中矩,这位母亲觉得很不好意思,情急之下责备了孩子。没想到孩子对着母亲大声就吼:“你越说我,我越要叫,让你没有面子!”  相似文献   

4.
早教QA     
正Q我儿子两岁半,生活作息很不规律。晚上一般要到十点以后才睡觉,有时候大人在忙事情,他也跟着熬到十一二点才睡觉。睡得晚了早上就不肯起床,每次都要费好大的劲叫他起来,要怎么调整儿子的生活作息?A孩子的作息习惯基本上都与家长自身有关。家长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家长不能做到早睡早起,那么孩子肯定也不能早起早睡。如果家长自己不能早睡早起,那么就更要以持之以恒的规则强化来给孩子建立  相似文献   

5.
“开心农场”、“QQ农场”游戏流行一段时间了。玩这个小游戏的对象,也迅速由成人波及孩子。有明智的家长就在现实中开辟了郊区菜地,带孩子种菜、除草、杀虫……孩子在现实中享受了劳动的乐趣,对虚拟游戏的兴趣慢慢就淡了。  相似文献   

6.
常听人说,某人是滑头,不能交;也常听人说,某人老实,能交。我不以为然。 所谓的滑头,应该是聪明人,所谓的老实人,未必就实在。其实,滑头也好,老实也好,衡量能不能交,先要看他是否聪明。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有多少人交朋友就是图了给朋友奉献?总要在交流  相似文献   

7.
导语:孩子在他的隐私外围画起了警戒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大了以后,在家里总爱给自己的抽屉、柜子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有人很形象地说:“孩子这样做,是在自己的隐秘世界外围画了一条‘警戒线’。这条‘警戒线’是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任何人都不能随便跨越的,因为孩子的隐秘世界是他们的自由王国。”有家长认为,在父母面前,孩子就不应该有什么隐私。于是千方百计地窥视、猜测孩子的隐私,甚至偷看孩子日记,追查孩子的电话、短信,察看孩子上网记录,甚至盯梢、跟踪……可面对父母的如此“关爱”,孩子们又有他们的新办法了,有调查…  相似文献   

8.
<正>想要孩子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就先给孩子一个自己做选择,并对自己负责的空间和机会。说起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方法,每个家长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但谈到教育目标,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有一个共识:让孩子独立地做出选择,并学会对自己负责。给孩子选择的空间,是达成这一教育目标以及亲子沟通的有效手段。当父母总试图用"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时,孩子会本能地反感和抗拒。如果我们能给孩子几个选项,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他就会因为感到被尊重,而更愿意合作。譬如希望孩子去做作业,可以问他:"你  相似文献   

9.
无数心急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从小让他上双语幼儿园、给他请英语外教、带他报各种培训班……最后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很简单,家长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特质。而一套量身定做的家教计划会让孩子离成功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不懂得跟孩子讲理的艺术,当孩子稍有不JI匝眼的地方或犯了错误时,就板着面孔大声呵斥,甚至打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育孩子应讲究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才能口服心服。古人云:“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作为家长,要讲究跟孩子讲理的艺术,使孩子服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掌握时机。讲理要看孩子的情绪,情绪好时,容易听得进,不高兴时跟他讲理,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教育效果。二、要真有道理。讲理要通情达理,不能以“家长”自居,强词夺理,…  相似文献   

11.
忍无可忍     
一个人被周围人公认是什么人,决非易事,需要“修炼”到一定程度。比如退休前一直在单位后勤当小头目的我父亲,是公认的老实人。他老实到何种地步?厂办主任———后来的厂长———坐车来找他要块铺写字台的厚玻璃。稍会来点儿事的国有企业小头目逢此差事,一定是泡茶上烟安顿领导在办公室歇着,命手下拿着尺寸麻溜地把玻璃割好搬来放车上,自己趁机与上级攀谈攀谈沟通沟通,然后笑容可掬送客,最好亲手为主任开关车门。我父亲不会。他按照领料程序一本正经地带主任去库房签字,主任笑了笑也就去签了。因为他晓得我父亲是老实人,老实人行事就是这么…  相似文献   

12.
与孩子交谈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雪萍 《现代交际》2010,(3):112-112
交谈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如何与孩子交谈是一门艺术,很有学问。家长与孩子交谈的方式不同,教育效果就不一样。在此提几点建议与大家交流研讨。  相似文献   

13.
前几天,到儿童医院采访,目睹了那里的“繁荣”景象:门诊大厅内每科的门诊室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厅里数百个候诊席无一虚位,挂号室、收费室、取药室的窗口外都排着长长的队伍……问及原因,大夫告诉我:“依我看,这些孩子的病八成是家长宠出来的。饮食上,想让孩子吃多、吃好,结果吃出病来;天热,让孩子成天吹空调,  相似文献   

14.
一个百分百的家长,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的家长,他们的“爱”就像双刃剑,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  相似文献   

15.
<正>让家长向孩子说对不起有多难?如果刚刚和孩子吵过一架,那么一旦双方冷静下来,情感修复就很重要。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对对方都有着强烈的情感需要。即便在争吵十分激烈时也是如此。时间和距离能治愈很多伤口,一个简单的道歉就能化解互相间的怨恨。有些家长害怕让孩子看到他们的软弱,但对孩子而言却是极好的一课。我们都有脆弱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世相     
担心孩子被歧视家长虚报“官职”
  “学校的报名表,还要登记家长的单位和职务,孩子入学跟家长职务有什么关系?”广州幼升小报名接近尾声,在等待小学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反映学校太现实,入学报名还要“拼爹”,一些身为普通职工的家长为了孩子不被歧视,不得不虚报“官职”。
  张先生是一名普通职工,他带孩子入学面试时拿到一张家庭信息表,上面要填写详尽的父母资料,包括工作单位、职务等等。“我感觉这跟入学无关啊,但又必须填写,为了不给孩子拖后腿,让他在学校受歧视,我跟太太商量了一下,填上了‘副经理’一职。”张先生苦笑着说,“我后来在同事中一打听,他们都或大或小地给自己封了个‘官’。”  相似文献   

17.
因为让9岁儿子独自坐纽约地铁并提倡要少管孩子,多给孩子些自由,Skenazy女士被评为“美国最差妈妈”,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指责,她的反击言论“让孩子发挥智谋才能让他更成熟”则引发了一场关于“家长过度保护症”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正>儿童时期的营养至关重要,营养良好的儿童,其生长发育和各种能力会更好。营养学者指出:吃得“好”不一定吃得“对”,营养的误区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误区1:吃什么,孩子说了算很多家庭在孩子吃的问题上都表现为:吃多少、何时吃,家长说了算;吃什么,孩子说了算。研究表明,儿童应该按需喂养。因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儿童文学作品中已知的东西太多,未知的东西太少。作品中总在重复老师、家长说过的话,孩子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中国童话创作,如果仅仅是跟在教辅后面爬行,它永远也飞不起来;要把孩子从外国卡通作品和网络中吸引过来,儿童文学急需增加想象力,增强奇幻性。我要写一种儿童喜欢读,成人也爱不释手的童话”。不断有新作品问世。连续三次获国家级儿童文学大奖的郑允钦,被业内人士称为“童话国手”。  相似文献   

20.
随着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与实践,“早期”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越来越明显,于是“0岁方案”、”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0-3岁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等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然而, 早期教育究竟应该如何实施才能适应孩子的特点,对这个问题,在成人世界的竞争中迷失的家长们很难轻松地回答。下文分析的早期教育中不平衡的现象和原因想必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