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江苏省62个农业区域为研究单元,利用2011年农业投入产出的截面数据,运用Moran散点图、LISA聚集图分析了江苏省农业产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借助GWR模型估计测算了江苏省各地区农业生产要素弹性。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产出在整体和局部均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农业生产要素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弹性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即各要素弹性在不同区域间具有较大差异,苏南地区大多数区域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要素投入,劳动力和土地要素弹性较小,苏中地区大多区域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土地要素弹性为负或不显著,苏北地区大多数区域农业产出依靠劳动力要素投入,其次为资本要素和土地要素。  相似文献   

2.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劳动力价格对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影响以及粮食生产机械化的产出效应,并考察该影响及效应在耕种收各环节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价格上涨显著正向影响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机耕水平及机收水平;农机总动力对粮食产出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中型农机动力及大中型农机机耕、机播及机收动力均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且其空间溢出效应均大于直接效应。研究建议加快突破粮食生产的薄弱环节,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推动农机资源在省际间合理流动与科学调配,加强小农生产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加速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以“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为准自然实验,构建连续型DID模型,评估本次改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期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保持较快增长,进一步分解显示,农业技术进步迅速,但技术效率增长缓慢,农业资源配置有待优化。通过推动城乡劳动力转移,户籍制度改革可显著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技术效率。但是,“14户改”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效应仅在工业水平较高的城市中显著,这表明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劳动力流动的宏观数据,概括了各个时期劳动力流动的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归纳总结了各个阶段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的变化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产出结构的变革,提升了农业技术和效率,对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并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但也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失问题.当转移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转移会减少农村总产出.通过模型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社会整体产出的影响,从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应有合理规模的视角,对四川省这一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生产大省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四川农业产出随转移数量变化呈现出分阶段特点,分析认为2004年是转折点,转移规模达到了合理水平,此后增加的转移量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建议四川农业劳动力转移规模应得到合理控制,以确保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常代表了更高的农业产出增长水平.通过运用扩展的生产函数(C—D)模型,以作为农业大省之一的安徽为例,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产出增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数量(NBS)、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与农业总产出(GAP)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NBS的产出弹性为正,表明NBS能够带来较高的GAP增长,且随着建设成本的逐年分摊,这种作用会愈加明显;资本对GAP的贡献则更加显著,说明无论是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还是农业本身的发展都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劳动力的产出弹性为负的事实说明,基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内的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数量的扩张,更多的强调是对劳动力质量的需求,这种需求随着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2003-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单要素生产率指标分析方法测度了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偏向指数,并通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技术进步路径总体上偏向节约劳动力的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且农业技术变迁在区域间呈现出较大异质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女性化引致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对这一路径偏向产生了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和高等教育层次人口比重对农业技术进步路径偏向指数存在正向冲击,促进了农业技术创新路径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模式,劳动力女性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偏向机械型技术进步的进程。为适应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变化,需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做好针对大龄劳动力和女性劳动力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提高乡村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基于1986—2005年的经验证据,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为基础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86--2005年的数据,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在于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初具规模,农业机械使用增加,显著地推动了农业经济增长。第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使土地出租短期化,土地改良投资小,化肥施用量增加,土壤肥力下降,引起了农业产出下降。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8-2015年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域面板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分析了中国农业劳动力与机械利用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在测算出机械与劳动力替代弹性的基础上分析弹性变化的原因,论证农业机械对劳动投入与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与农业机械均对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是两者对粮食产出的边际影响不显著。农业机械与劳动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关系,农机具购置补贴不仅使农业机械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变强,而且显著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1978-2015年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呈现出四个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特征相一致。但粮食主产区域内农业机械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性。为适应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主产区应采取差异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将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偏向农机具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为基础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运用1986—2005年的数据,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在于: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初具规模,农业机械使用增加,显著地推动了农业经济增长。第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使土地出租短期化,土地改良投资小,化肥施用量大大增加,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肥力下降,引起了农业产出下降。  相似文献   

11.
以黑龙江省和山东省1978—2010年农业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耕地面积、劳动力数量、化肥量、机械动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土地流转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劳动力对农业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化肥使用量能够带来农业增产增收,但在黑龙江省的效果不明显;机械动力能拉动农业增长,农业的科技含量逐年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给农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国家提出土地流转经营政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土地流转经营能够带来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但是不是所有的省份都适合推广这一政策,需要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斟酌使用。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小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要素匮乏,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投入产出下降等因素,导致粮农收入增长缓慢。因此,应采取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的产业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弥补农业生产要素上存在的缺陷。采取降低成本等对策,以增加粮农收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制度变革的根源与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安排是任何社会得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同样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安排是否合理.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说属于制度安排.本文首先回顾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变迁,并分析了双层经营和深化改革的任务和讨论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将农业经济增长分解成三个方面,即区域份额增长、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川中丘陵区及所包含的广安市等6个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这些地区的农林牧渔总产值及农业部门产值为样本数据,考察了川中丘陵区2003-2010年间农业经济增长差异,分析了农业部门的结构效益和竞争力,发现川中丘陵区农业经济发展较快,农业结构较合理,但缺乏竞争力;同时比较区内6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发现遂宁市发展最慢,农业结构效益较高,缺乏区域竞争力;内江市发展速度最快,区域竞争力较强,但农业结构效益略低;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川中丘陵区调整农业结构、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影响河南特色农产品品牌成长的因素包括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经营法制环境等,内在因素包括品牌特征塑造、特色基地规划、特色农产品链的状况、品牌规模等。分析河南特色农产品品牌成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有利于采取对策,推动河南特色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功能的转换与构建农业产业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结构、功能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应用这一规律,分析我国农业结构、功能演变的特点,提出培育、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的,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新体系及运营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期,人力资本和生育率的变化成为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人力资本的改善,将通过提高非农就业概率,加速农业的小部门化进程;将加速农业部门现代要素的引进和生成速度;将提高农业投入的产出弹性,促进部门间的收入均衡。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增时,农业部门生育率的下降,为人力资本的提高创造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而成为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由此,应当把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作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农业发展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信贷与现代农业的相关性日渐凸显。基于1978-2012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回归方法对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指标与分项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对现代农业发展有显著影响,农业信贷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的发展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财政支农水平可提高0.2个百分点;但由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农业信贷量。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强化政府为主导的全方位农业产业信贷服务,使农地融资、财政撬动信贷资金、价值链融资等多种模式尽快进入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9.
针对财政农业支出效率问题,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量作为基础对象,配合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分析了财政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效率的相关性,提出要增强财政农业投入的透明度与独立性,整合财政金融两种支农力量等建议。研究结果为建立完善有效的财政金融支农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是弱势产业,尤其是在传统农业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相当多,在众多因素中制度因素为农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它可以影响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以及资金等在不同产业以及地区上的重新配置,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整合再造一个新的农业,在全球化中显示更大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