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立系统的物理模型是分析系统特性、优化系统参数并进行故障诊断的前提。介绍了新的基于Modelica语言的多领域建模仿真软件——Maplesim,通过模型库中的预定义元件,建立了喷气织机开口机构的物理模型,并进行了运动仿真,得到了综框运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凸轮轮廓曲线设计方法。给定从动机构运动规律,在MapleSim 中间接求解出凸轮轮廓线坐标,通过CAD软件生成凸轮轮廓线。结果表明:Maplesim建立的该物理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喷气织机开口机构运动规律,Maplesim可以在多领域复杂系统建模和仿真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机构设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加快产品开发的进程,以串联式凸轮连杆组合机构为例,利用VB语言编程结合UG三维造型软件,成功实现了凸轮连杆机构的参数化设计及运动仿真。该软件系统能在初步给定连杆参数及从动件运动规律的情况下,自动生成凸轮轮廓参数,并能对机构运动的正确性予以检验,为设计、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极大的提高了机构设计效率。该方法还可用于同类机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衣物包装机中折叠衣物部分结构复杂,其控制系统灵敏度、协调能力低下等问题,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新型衣物折叠机构。首先,基于单驱动多凸轮的传动方式提出了折叠机构的设计方案与工作原理;其次,利用解析法对机构中曲柄滑块以及凸轮轮廓的尺度参数进行分析与确定;最后,通过ADAMS软件对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并对运动过程中的最小传动角进行优化。其优化结果表明:最小传动角相较于优化前增大62%,满足设计要求。对比传统衣物折叠机构,该机构实现了以单个原动件来完成衣物的折叠过程,具有控制效率高,传动性能好和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汽车进入电气时代后带来了高速传动,纯电动汽车(BEV)驱动电机的输出转速超过了10 000 r/min,随后带来的高速噪音问题也成为了行业难题,因此高速齿轮传动NVH性能优化攻关作为纯电动汽车减速器核心技术备受海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关注。借助SMT/MASTA软件对变速器设计参数进行优化与仿真分析,通过不同扭矩下的齿面接触斑点试验对软件仿真的齿面接触应力分布进行标定,优化仿真模型,通过仿真数据和优化算法求解出最佳宏观参数和微观参数的组合,零件试制完装配后进行吊装试车主观评价测试,再通过西门子LMS/NVH便携式测试仪对NVH性能优化结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5.
Proe运动仿真功能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ro/Engineer软件的功能十分强大,其中运动仿真模块注重运动的分析;机构运动分析是设计中重要的环节,他们之间有看紧密的联系.以四杆机构为倒,讲解了如何将Proe软件的运动仿真功能应用于四杆机构的设计中,在熟悉运动仿真功能的同时,还掌握了四杆机构的设计方法,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为实现腿部机构足端轨迹多样化以增强足式机器人地面适应性,同时提高其运动稳定性,课题组基于曲柄摇杆和曲柄滑块机构设计了一种可调整足式机器人腿部机构。采用解析法对该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建立了以理想的足端轨迹为设计要求的单目标优化模型,考虑了腿部机构运动过程中的平稳性,引入了速度波动指标,以轨迹 速度为设计目标,采用NSGA Ⅱ多目标优化方法对机构进行优化,对优化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多目标优化结果建立了腿部机构的足端轨迹库,并进行腿部机构多步态分析;以该腿部机构构建4足机器人三维模型,运用ADAMS对整机进行运动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比单目标优化的轨迹误差增大了0.16%,而速度波动降低了5.84%;多目标优化与已有相关研究相比,速度波动幅值降低了25.44 mm/s。4足机器人三维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可调整腿部机构的设计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某型号高速工业缝纫机存在的送布效率低、易刮伤缝料等问题,课题组对其送料机构进行了参数优化设计。首先通过运动学计算,详细地分析了送料牙在运动过程中倾斜角度与主轴电机转角的函数关系;然后通过软件编程分析计算,获得送料机构零件参数的最优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功能样机测试。结果表明:参数优化后的送料牙出、入针板时牙齿倾斜角度由原来的1.14°和1.30°分别减少至0.15°和0.02°,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优化后的送料机构运行更加可靠,提高了缝纫机送布效率。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高速列车动力学性能,对车辆悬挂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基于多体动力学建模理论和UM软件,完成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线路,轮轨参数设置等.选取悬挂参数Kpx,Kpy,Kpz,Ksx,Ksy,Ksz,Csx和Csz为优化目标,运用控制变量法和变化系数法,对悬挂参数进行优化;用优化后的参数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与优化前的动力学性能指标对比,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得到改善,悬挂参数优化成功.  相似文献   

9.
应用虚拟样机技术和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建立了两种插齿机(瓦特型六杆机构)主传动机构的模型,对两者进行了运动学仿真,以插齿刀在工作区间速度平稳性为目标,分别对两个模型进行了优化设计,阐明了ADAMS对插齿机主传动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及优化的优点,并分析和比较了两种模型的性能特点.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了一种往复泵用新型单拐多联往复泵用往复传动机构,建立了新型多联往复机构传动模型,在给出的边界条件下,结合传统计算方法,利用CAE软件ANSYS12.0对机构中简支轴的接触应力进行分析、计算和对比,得到不同部位理论接触应力大小及变化规律;分析结果为研发该新型往复传动机构提供更好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Although punctuality is well attained in present Japan, many foreign engineers who arrived in Japan 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observed that Japanese were seemingly indifferent to the clock, which leads us to a question about the origin of punctuality in modern Japan. The present paper first explains the time system and clocks in the Edo period, and then follows the origin and the evolution of punctuality in various sectors of Japanese society. Introducing the historian Sakae Tsunoyama’s two-layer theory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punctuality in modern Japan, the paper explores a question about when punctuality was attained and society accelerated in postwar Japan.
Japanese Abstract  時間規律は現代の日本社会ではよく確立されている。 しかし、19 世紀末に日本に到来した多くの外国人技術者にとっては日本人が時計には無関心であるように思えた。このことは、近代日本における時間規律の起源という歴史的問題に導かれる。本稿は、最初に江戸時代における時刻制度と和時計について説明し、続いて日本社会の各領域における時間規律の起源と発展について追いかける。近代日本における時間規律の起源に関する歴史家角山榮による 2 層理論を紹介した上で、戦後日本における時間規律の達成、社会の加速化について検討する。
  相似文献   

12.
以“无”为美的思想,由老、庄发端,《吕氏春秋》、《淮南子》发展,王弼集大成,自魏晋起,成为人们生活践履和艺术创作中的美学追求。中国美学因而出现了“无为”之美、“无声”之美、“无形”之美、“无言”之美、“无味”之美等一系列“全美”、“大美”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十一条在学界引发了诸多争论, 其焦点在于如何理解 “哲 学家们” 的指涉对象、 马克思是否放弃 “解释世界” 的理论诉求以及 “解释世界” 与 “改变世界” 之间存 在何种关系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 探讨 “哲学家们” 的指涉对象理应自觉置于马克思创作 《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 的学术背景和时代环境进行考察, 马克思视域中的 “哲学家们” 实际上具体指向某一类人; 在是 否放弃 “解释世界” 的诉求上, 马克思确实舍弃了哲学性质维度的 “解释世界”, 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哲学认 知意义上的 “解释世界”; 在 “解释世界” 与 “改变世界” 的关系上, 要结合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以及哲 学观变革的意义予以整体审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重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十一条, 对继承与发 扬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精神及其价值旨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学发展史中的元命题和关切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观念范畴, “自然美” 因其自身无法消 除的 “价值” 倾向从来不曾、 也不可能 “科学” 地言说。 “自然美” 成为问题既因 “自然” 概念的歧义性, 又缘于不断更新变化的美学与生活等 “现实” 因素。 “自然美何以可能” 是从存在方式上探讨自然美的核心 议题, 它的另一面相即自然的 “审美模式”, 在学界已有且通行的 “如画模式” “比德模式” “天成模式” 和 “宇宙模式” 等基础上, 还可以 “文化记忆” “共情体验” “人的力量” “介入选择” 等模式作为补充与 丰富, 其所体现的核心是人在自然美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变化形态和 “言说” 方式。 探讨自然美 “问题” 具有强烈的现实诉求和理论启示, 主要体现在: 其一, 能够有效拓展、 更新、 反思美学学科以及现实 “自 然” 对象及概念的流动感知内涵; 其二, 以 “平等” 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有力冲击、 平衡着以 “自由” 为 最高原则的美学及审美活动本质的论调; 其三, 有效消解美学史中长期并存的 “自然美” 与 “艺术美” 孰 高孰低的选择性悖论和等级制观念; 其四, 以回到 “物” 自身的方式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再 辨识、 再体认, 最终有力维护人之理性与感性等统一的完整性, 表征对人之现存经验的高度关切和人之超越 超验的形而上构建。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first part an econometric model describing the sequences of live births to individual couples is developed and estimated, using data for a sample of married women in rural French communes during the period 1749–1789. The main methodological objective is to devise a means of controlling for unobserved heterogeneities that result in the endogeneity of variables describing a couple's accumulated demographic experience. Without such controls it is not possible to secure unbiased estimates of responses to familial demographic events, such as the births and deaths of children. Such estimates are sought here as indirect indicators of the existence and nature of deliberate fertility control.Un modèle économétrique, décrivant la suite des naissances vivantes d'un couple donné, est développé et estimé dans cette première partie, en utilisant des données sur un échantillon de femmes mariées dans des communes rurales françaises durant la période 1749–1789. Le principal objectif méthodologique est de fournir un moyen de contrôler l'hétérogénéité non observée qui résulte de variables endogènes décrivant l'expérience cumulative d'un couple. Sans un tel contrôle il n'est pas possible d'obtenir des estimations sans biais de l'effet d'événements démographiques, tels que les naissances et les décès d'enfants. De tels estimateurs sont recherchés ici en vue de fournir des indications indirectes sur l'exercice et la nature d'une prévention des naissances délibérée.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article will be published in the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Vol. 5, no. 2, pp. 173–206.  相似文献   

16.
宪法功能论     
宪法的政治功能就是构建国家政治体制。在政体构建中,民主是基础,宪法配置权力是核心。由于宪法构建的政体是以保障人民权利为目的并能运行于社会实际政治生活之中,因而本文强调宪法实施的保障问题,并且认为这是宪法功能起作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maps” a number of trajectories through which the conceptual contours of sex could be traced in the bioscientific discourse of Republican China. Focusing on the writings of the embryologist Zhu Xi (1899–1962), I analyze the epistemic functionality of such biological terms as ci (“biological femaleness”) and xiong (“biological maleness”) that acquired an unprecedented scope of cultural discursiveness in China only alongside the arrival of Western biology, which replaced classical learning and natural studies as the authoritative field of inquiry about life. I first show that when Chinese scientists used these terms to describe the sex of biological species, they relied on an epistemological framework of visual knowledge that granted some foundational operative power to a signifying order in which one could know by see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i and xiong (and, ultimately, sexual differences). These two terms’ lexicality and indexicality thus mutually reinforced one another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ir semiotic possibilities and epistemo-logicality. I then show that while they adopted ci and xiong as the bioscientific synonyms of the more culturally anthropocentric words such as (woman) and nan (man), Chinese biologists also incorporated sophisticated biological theories of sex from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ncluding the theories of “gynandromorphism” and “intersexuality.”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figurations of hermaphroditism reveal the ways in which at the heart of the entire bioscientific discourse of ci and xiong resides its key conceptual anchor: the human–non-human divide.
Howard Hsueh-Hao ChiangEmail:
  相似文献   

18.
My goal in this paper is to revisit interaction ritual theory as a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of West and Zimmerman’s ‘doing’ gender paradigm in order to develop a more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taking place inside the interactions of men and women as they ‘do’ gender. Recent work in ritual theory, specifically the work of Bell (Ritual theory, ritual practice, 1992) and Collins (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 2004) expands the role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ritual process by conceptualizing ritual as a form of ‘practice’ that can be mobilized in the pursuit of emotional energy. Through the narratives of 24 married couples, I explore how domestic labor functions as an interaction ritual that is driven by ‘emotional energy’. This emotional energy shapes the localized intentions of men and women as they ‘do’ gender thus transforming gender into something that we ‘use’ as well as ‘do’. These emotions and intentions can be seen most clearly through a new ‘window’ of ritual.
Jennifer A. JohnsonEmail:
  相似文献   

19.
在庄子那里, “我” 由 “成形” 与 “成心” 凝聚而成。 “成形” 本为 “形化” 之结果, 生、 死 均内在于其中, 然而, 常人 “好生而恶死” 的生存态度试图以 “益生” 的方式守护 “成形” 并抵抗 “形 化”, 使得生命成为一场 “行尽如驰” 的劳役。 “成心” 本为 “有限而特殊之心”, “我” 的生活世界由之而 展开, 但据之亦可开出 “随其成心而师之” 的 “师心” 倾向, 以及 “自是而非人” 的存在取向。 在 “好生 而恶死-自是而非人” 的生存态势中, “我” 逐渐沦落为自限性乃至排他性的存在, 终而走向 “非我” 化的 生存境地。 “吾丧我” 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 庄子认为, 不以 “成形” 拘限生命, 生命即未止于孤立 天壤而稍纵即逝的有限性存在, 而可在 “以死生为一条” 的觉解中超越 “形” 的 “生死” 之限; 不以 “成 心” 筹划精神, 心灵就不再是司是非、 逐名利的低俗化存在之维, 而可在 “以可不可为一贯” 的觉解中超越 “心” 的 “是非” 之辨。 这样, 通过 “吾丧我”, 个体就可走出 “非我化” 困境, 开启本真化的存在视域。  相似文献   

20.
夏志清 《中国现代小说史》 受 “新批评” 派及利维斯 《伟大的传统》 之影响, 早已是学界老 生常谈的事实。 但为什么是 “新批评” 和 “大传统”, 亦即新批评和大传统如何影响着夏氏的选择和批评判 断, 以及这种 “影响” 在什么意义上才是有效的, 却缺少追问。 从道德的形式到形式的道德, 夏氏孜孜矻 矻于小说史对 “道德视景” 的呈现, 在其持久的道德热情背后, 映射出的是一个华人知识分子有关家国和 文化传统的道德焦虑及其孤悬海外的道德身影。 当我们对这部问世已 60 年的著作重审细读可以发现, 夏氏 认同、 珍视中国现代小说 “感时忧国” 的大传统, 正是其当年孤悬海外、 反观故国时, 以学术研究的形式 而 “感忧” 的道德生活与道德抉择, 以小说史的写作来完成对自身生命 “不完整” 的补偿和深切拥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