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性别意识,从题材的选择、书写方式、男女形象的塑造探析了毕飞宇关于女性意识的小说文本特点,可见,由于作家身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中,作家书写的女性意识所采用的话语模式,是一套纯粹的男权话语模式.作家描述的男女关系模式仍然是不平等的,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依然是主体与客体、中心与边缘、主流与支流、重要与次要的模式.他的书写显得那么保守和顽固,对女性的压抑、禁锢是他在维护男权中心文化道路上不得不走的一步.  相似文献   

2.
女作家张洁自新时期以来关于女性和爱情婚姻的书写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作家书写的先导和典范,但通过详细的文本阅读,文章认为张洁的创作并没有真正实现对传统男性话语的突围。其女性形象的塑造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男性审美视角,不仅没有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地位,也没有构成对传统男性中心文化的颠覆与解构。批评界对张洁“女性主义文学”和“女权主义者”的定位,只是一种盲目运用西方理论因概念混淆而产生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在沈从文描写湘西农村的作品中,大部分都书写健康、自然的农村生活,讴歌美好的人性。在《丈夫》中,沈从文从现实主义角度展示了穷苦人民在贫困面前的悲惨生活,在经济压迫下,男性意识的削弱造成了男性的失语以及为了生存丈夫所遭受的金钱压抑和生理压抑,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与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是社会的重要群体,女性地位近代以来备受关注.传统男权文化长期压制女性的身心发展,道德伦理的规制致使女性在封建社会处于无主体意识的客体地位,成为社会文化领域的旁观者.男性权利剥夺了女性评判自身的审美标准,女性成为证明男性存在的被压抑的社会符码,一种依附男性的失语群体.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女性地位明显提升,但是以视觉文化形式为主导的“美女经济”大行其道,女性再次沦为社会的消费商品.现代消费社会下女性应该冲破传统文化的惯性影响,融合消费文化的活力元素,追寻自身的人生价值,切实提高女性地位,扭转消费社会女性地位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中的三位女英雄--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尽管位列一百单八将,但作者在塑造她们的形象时并没有采取和塑造其他男性英雄一样的立场,而是突出强调她们作为女性的低下、从属地位和作为英雄所必须的男性化特征,是男权意识下的性别书写,体现的是父权意志对女性的压制和否定.  相似文献   

6.
处于强势男权笼罩下的宋代女性词书写高潮的出现与宋代特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和词体的审美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柔顺的姿容依附于强大的男权文化是其主流。但它更重要的意义是体现在对男权文化的抗争中。朱淑真、严蕊、李清照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冲击着强大冷酷的男权文化堡垒,让后代的女性在对自我意义的扣问中找寻到知已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喜福会》: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与解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烈的女性意识是美国文坛新星谭恩美成名作《喜福会》的突出特色。基于独特的华裔妇女身份,作者既通过受封建传统文化压迫最为深重的、旧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撼人心弦地鞭斥了男性中心主义的残酷性,又通过生活于当代美国社会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揭露了男权文化网络的深邃性及其影响的长期性;并以新时代女性的乐观心态展现了女性从沉默到觉醒再到反抗的寻找主体性的历程;更在自己创造的文本中,有意识地解构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书写传统,显现出力图颠覆“菲勒斯”中心文化的理想光辉。  相似文献   

8.
在男权社会中,两性诗词所反映出的女性情感原本就不一样.男性诗词所反映出的女性情感是男性对女性的审美体验,古典诗词中的女性话题永远属于男性中心的范畴.女性诗词所反映的女性情感则是她们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本文通过对社会各阶层女性诗词的分析,指出女性情感的特点和主叹调.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的小说把女性的地位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其创作模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受到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和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其次,西式的教育和所处的位置使林语堂美化着古老中国的一切,包括一些糟粕;最后,作为一个男性作家,林语堂难以摆脱男权文化的影响,在创作中不自觉地歧视女性.可以说林语堂的女性观是一种不正确的女性观,他笔下的女性是被男人欲望化的女性.  相似文献   

10.
男权语境下,女性冲决罗网的盲目与乏力,增强了<雷雨>的悲剧意义,而女性与生俱来的依附和对男性掠夺的坦然,几乎消解了突围的价值意义.女性的解放,最终取决于女性的自觉.<雷雨>的男性视角决定了剧作中女性与作者自身无可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
李碧华小说以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和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塑造了富有叛逆思想和抗争意识的女性形象,对两性关系进行了深度拷问,向"吃女人"的男性霸权文化表示了强烈的质疑和有力的反抗.同时,也对女性自我弱势心理作出了深刻的审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王安忆的两部作品<长恨歌>和<富萍>的分析,试图表达对社会中女性的一种关切、理解和期望,说明女性话语与文化面对庸常的男性是坚韧的,面对男权传统是反抗的、质疑的,但是,女性话语与文化在现实中,确实是一种天然缺失的状态,从而进一步揭示男权传统中女性自我缺少真正的文化内涵与防护界限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女性身体成为新闻热点,背后隐藏着男性文化霸权对女性的宰制。这种宰制借助新媒体、商业资本、道德、法律规范等组成一个庞大的男性文化霸权同盟,既不断地炮制女性身体事件,又不断地对女性身体以规训。同时,女性身体事件中女性也存在着以身体作为书写的方式,表达自己,冲击男性文化霸权的规训,塑造女性自我新形象。但男性文化同盟以其巨大的向心力,不断地诱导这些女性追求着"假的需要",走向自我迷失。我们要反省男性文化霸权,也要反省女性在自我表达过程中出现的迷失。  相似文献   

14.
"天使"与"妖妇"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作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娜塔莎和艾伦这一组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男性们对女性的期待、仇恨、恐惧和丑化,是不真实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的男权中心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15.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早期词作中的歌伎之词之美感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述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女性语言与女性书写.通过对具体词例的分析认为,第一类文化层次较低的歌伎所写之歌词,因其"男性书写"格式之习染与约束较少,表现为生动变化富于本真的生命之感发;第二类与文士往来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歌伎之词,则因受到文士们"男性书写"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双性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书写的欲望——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化与女性话语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 2 0世纪的文学背景下 ,系统梳理了女性文学发展的脉络 ,指出女性书写是一个男性无法进入而又实际存在的生命空间 ,这一世界相对于男性是“盲区”,女性写作便在这“盲区”中生长、发展 ,形成潮流 ,目的是颠覆男权文化的霸权地位 ,为自己争取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17.
伊莎贝尔是詹姆斯笔下最典型的美国女性,她爱好自由选择的权利,她追求自身的不断完善,她渴望独立.但是由于女性整体在社会上和家庭中没有地位,处于依赖男性、屈从男性的境况,所以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独立的追求都是大打折扣的,是虚幻的,是不能实现的.亨利·詹姆斯的女性观着手,分析了伊莎贝尔的独立,并进一步阐述了她的独立是虚幻的.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以仁爱之心和赤子情怀主要铸塑了纯真的少女、赤诚的妓女和良善的妇人等三类"纯真"女性形象,她们承载着作者的理想之梦,寄寓着他独特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也是其自身人格和性情的艺术呈现.这些女性形象发散出一种素朴、纯真的人性美光泽,给读者带来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但与当时现实女性的生存境遇存在一定距离,她们更多是承载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人性理念,泄露了其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文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从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古希腊神话中,女性从女神被贬为女奴。而生活在男性权力夹缝中的女人,无论是扮演哪种角色,或是妻子、母亲、还是英雄;甚至是沦为玩物、祭品、妖魔,都是被压制着,并承担起她们的主宰者--男性给她们带来的一切罪名和痛苦。本文拟从古希腊神话的女性形象出发,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男权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家长制度下苔丝和珍妮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0.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