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3 毫秒
1.
本文以墨江县联珠镇克曼村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解读哈尼族碧约支系传统服饰的款式、色彩、饰物、纹样的文化意义及蕴含价值。作者认为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墨江县联珠镇克曼村的民族学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解读哈尼族碧约支系传统服饰的款式、色彩、饰物、纹样的文化意义及蕴含价值.作者认为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是云南省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共130万人,主要分布在两江两山之间的广阔山区,即元江和澜沧江、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市以及昆明市的部分辖区。哈尼族支系繁多,语言差异也比较大,但各支系间的婚俗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众所周之,婚姻习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现象,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于整个民族的繁衍和发展莫不与婚姻有着不解之缘。本文将从婚姻的角度对哈尼族的婚俗模式及其文化源流作一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九九年的春天,我驾车来到云南省绿春县寻访哈尼族的服饰艺术。绿春县地处云南南部的哀牢山与天量山脉之间的偏远山区,是哈尼族主要居住区域之一,由于不在交通主干线上,这里外来客人相对较少。因此,当地干群的接待方式相对真诚周到。县接待办先安排我去县文化馆参观一个“成就图片展”。该县哈尼族共有十三个支系,起源于占代羌族,其先民在唐代史记中称为“和蛮”部落。各支系之间服饰样式、功能等存在较大差异,但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喜用自织自染的藏青色土布制做衣服,妇女喜用银泡、银片做装饰,喜佩戴大耳环和银镯。最后选定去距…  相似文献   

5.
郑宇 《民族研究》2007,(4):41-48
哈尼族延续至今的两种神职人员摩匹与咪谷,立足于当地血缘和地缘关系,以各自的宗教功能,形成了相互补充的"摩匹-咪谷"宗教组织.哈尼族以村寨为基点,血缘、地缘关系逐层裂化地交替作用,最终构筑起该民族独特的双重性社会结构.对箐口村的田野调查表明,"摩匹-咪谷"组织从血缘和地缘不同方向出发,高度同构地与这种双重性社会结构进行着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6.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是民族审美情趣的外在表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标志,也是民族之间相互识别的重要标识。本文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碧约、豪尼、西摩洛、白宏、腊米、切弟、阿木、卡别9个自称和他称的哈尼族支系的服饰田野考察材料为基础,浅析哈尼族服饰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7.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是民族审美情趣的外在表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标志,也是民族之间相互识别的重要标识。本文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碧约、豪尼、西摩洛、白宏、腊米、切弟、阿木、卡别9个自称和他称的哈尼族支系的服饰田野考察材料为基础,浅析哈尼族服饰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民俗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们哈尼族是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05万,有哈尼、僾尼、豪尼、和尼、雅尼、期弟、各和、腊米、叶车、碧约、卡多、布孔、堕塔、梭比、罗美等11种自称和他称。解放后,根据我们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哈尼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史书上就有关于“和蛮”、“和尼”即哈尼的记述。我们的祖先原居住在北方,后经多次迁徙,最后渡过红河,到哀牢山区定居。如今,我们民族主要聚居在哀牢山区的红河哈尼族彝族  相似文献   

9.
爱尼人的变迁——一位女学者眼中的“并寨进场”文/张宁本文是云南民族学院副教授张宁1995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国营勐捧农场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写成的。对女性生育文化有较深入研究的张宁女士,以学者的眼光考察了哈尼族支系爱尼人进入国营农场之后,生产...  相似文献   

10.
男子结婚必须先入赘到女方家,生活若干年接受磨炼和考验后,方可携妻子儿女返回自己家里或分出另立门户。这就是滇南绿春县的西么罗人“考”女婿的传统习俗。 西么罗属哈尼族支系,在绿春县主要聚居于半坡乡许多山寨。西么罗人很少有开始就把新娘接到丈夫家成婚的惯例。男青年经过定亲喝上门喜酒后,即可到女方家与之生活居住、  相似文献   

11.
哈尼梯田成功申遗为哈尼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依托梯田稻作促进哈尼族发展是其发展的趋势。然而现阶段由于梯田稻作经济价值较低,猛懂村选择了香蕉种植,香蕉种植破坏了哈尼梯田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本文就挖掘梯田经济价值、保护哈尼梯田文化和开展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景颇族共分为五个支系,即景颇支系(又名大山支系)、载佤支系(又名小山支系)、勒期支系(又名茶山支系)、浪速支系(又名勒浪支系)、博洛支系(又名博拉支系)。这五个支系中的姓氏和名字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其中景颇支系和载佤支系属于同一类型,即有若干姓氏,有固定排行的名字。浪速、勒期、博洛三个支系属于另一类型,即实行父子连名制。  相似文献   

13.
哈尼梯田成功申遗为哈尼族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依托梯田稻作促进哈尼族发展是其发展的趋势。然而现阶段由于梯田稻作经济价值较低,猛懂村选择了香蕉种植,香蕉种植破坏了哈尼梯田文化和生态环境,因此本文就挖掘梯田经济价值、保护哈尼梯田文化和开展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缅甸的哈尼族──阿卡杨六金哈尼族是个跨界民族,分别居住在中国、越南、老挝、缅甸及泰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哈尼族的自称和他称有所不同,但其意义基本一致。本文拟对缅甸哈尼族的情况作一介绍。族称与人口分布缅甸哈尼族自称和他称有“平头阿卡”、“尖头阿卡”、...  相似文献   

15.
天南地北     
哈尼族文化走向世界〔本刊讯〕今春,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云南个旧市召开.130多位中外学者和特邀代表研究探讨了古老神秘的哈尼族文化.哈尼族是一个世界性民族,我国哈尼族有125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的红河州、玉溪地区、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哈尼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文化宝藏十分丰富,民间传承大量古老的传说、神话和史诗,  相似文献   

16.
哈尼族木雀舞巧用道具,拟雀而舞,是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的典型身体艺术。文章以舞蹈生态学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其舞蹈形态的舞动因子分析,进而探索影响其形态、律动的因素,从而在微观上完善对哈尼族木雀舞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7.
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哈尼族在千百年的农耕文化中创造了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梯田文化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睦、人与神共处的古老而优秀的文化特质。哈尼人穿的是艺术,戴的是神话,其服饰是哈尼族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织自染的小土布衣服,反映了哈尼族自耕自足的农业生态特征,以黑为美的民族审美观念,反映了哈尼族大山般的深沉和厚重,头上的“吴芭”刻录着祖先迁徙的历史,胸前的银饰记载了宇宙万物的起源。服饰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承载民族历史有形的文化符号。千百年来,哈尼族从祖国西北向西南乃至东南亚迁徙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服饰特色。如何欣赏和解读哈尼族服饰图案象征文化与服饰变迁,记者近日走访了哈尼族文化学者、云南红河哈尼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绍文先生……  相似文献   

18.
哀牢山哈尼族妇女梯田养鱼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哀牢山哈尼族的梯田养鱼有上千年的历史,对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哈尼族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哈尼族妇女就是梯田养鱼的参与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哈尼族妇女还成为梯田养鱼的主要管理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但与此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妇女的劳动负担。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乐器方面的研究是我国民族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哈尼族作为众多少数民族中较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哈尼族的鼓的传统制作工艺蕴含了哈尼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制作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红河县作为哈尼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红河县哈尼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带来了哈尼族群众价值观念的变化,另一方面导致许多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陷入逐渐减少甚至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本文意在通过对红河县哈尼族鼓的传统制作工艺及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根据分析所得出的结果提出相关的意见或建议,为红河县哈尼族制鼓工艺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相关实践探索发现,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生态建设智慧结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文化屏障,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能够有效继承发扬哈尼族优秀文化,彻底解决以往强势文化所带来的众多消极影响,借助哈尼族民族文化实现生态屏障建设最佳成效。本文主要以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民族文化为例,针对屏障与生态建设展开深入化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