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商品经济,从最抽象的层次上讲,就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交换经济。人类对商品和商品经济的认识就是从商品交换开始的。离开交换,商品、商品经济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交换关系的总和便是市场。马克思曾说:“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资本论》第3卷,第718页)列宁也说:“哪里有社会分工,哪里就有市场。”(《列宁全集》第1卷,第83页)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市场从来就是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并不是说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发达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正>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由自给性、半自给性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变的过程中。在这个历史巨变中,研究如何发展社会分工,促进商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前提和基础,这是早就解决了的一个理论问题,但赵惠明同志提出“社会分工起因于商品交换”的观点,①却把这个问题又弄得真伪难辨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党中央根据中国国情所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它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克服过去那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也是应当的,但我认为并不必要因此而把已被马克思所批判的斯密的“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重新加以肯定,这样会重新造成理论上的混乱。我认为,就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来说,应当是社会分工引起和促进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又反作用于社会分工,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下面打算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说:“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资本论》第一卷第390页)马克思所说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是社会分工,即不同经济职能的经济单位之间的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唯一基础。现在大家都承认社会主义仍然是商品经济,中国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但是怎么发展商品经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发展商品经济的关健在于改革  相似文献   

4.
所谓流通,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总体上看的交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2页)又说:“流通是以全面的交换行为和这种行为的经常更新为前提的。”(同上书,第101页)这就是说,流通既是商品和货币不断转化所形成的一种交换序列,又是一切商品交换行为的总和。  相似文献   

5.
论国内市场     
市场,狭义上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上是同家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国家、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换关系的综合。列宁指出:“哪里有分工,哪里就有市场”,“市场不过是这种分工和商品生产的表现。”(《列宁全集》第一卷第83页)市场,既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工、商品生产深化和发展的条件;既是一个同家和地区经济状况的“仪表”,又是反映该国该地人民生活水平的“镜子”。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广大的市场,是发展我国经济的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个国内市场的作用,利用和发展我国的国内市场,把经济搞活,加快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长时间以来,国内不少政治经济学教材都认为,物物交换的同一过程,既是卖又是买,交换的每一方,既是卖者又是买者。例如南方十六所大学编本说:“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是采取物物交换的形式,即商品(W)——商品(W),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统一的,卖同时又是买”。(《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份第84页,1980年成都版)其它一些书的解释,也大致相同。(参见:于光远、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份上册第46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论述商品经济的普遍原理时,提出了“私人劳动”这一概念,这是研究商品经济存在条件的一把钥匙。在《资本论》第一卷首篇首章,马克思指出:“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亚种、变种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虽然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会分工;但产品并不成为商品。或者拿一个较近的例子来说,每个工厂内都有系统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通过工人交换他们个人的产品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奚兆永同志在《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上发表了《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唯一条件》一文。我支持奚兆永同志的观点。但奚文并没有深入分析:一、社会分工与商品生产的关系是怎样的?二、社会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三、社会分工为什么必然引起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拙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拜读了奚兆永同志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唯一条件》一文(《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以下简称《奚文》)。觉得文中一些提法似乎不妥。一、关于社会分工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中确实使用过“社会分工”、“社会内部的分工”、“整个社会内的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等一些关于分工的概念。我们与奚兆永同志的分歧首先是在对马克思所使用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上。  相似文献   

10.
《经济研究》第二期刊登了赵惠明同志的文章:“对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不能一概否定。”该文对商品交换产生于分工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不能否定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命题。笔者就此谈点不同意见,并对分工的起因作一些探讨。 一、亚·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命题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什么是“生产社会化” 在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中是这样解释“生产社会化”的:“指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上册,第429页)《辞海》中对“生产社会化”的解释是:“分散的个体生产转变为由社会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第1731页)由此可见,生产社会化一般被理解为一种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读了《经济研究》1979年第八期孙冶方同志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很有启发,但有些说法还不能同意,提出来和孙冶方同志商榷。一、关于斯大林同志的生产关系定义中的“交换”问题。斯大林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有没有“交换”?孙冶方同志说:“斯大林定义中没有‘交换’”,“斯大林同志因为一般人都把‘交换’理解为‘商品交换’,他怕引起误解,所以就把‘交换’这一项目取消”。斯大林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13.
<正>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只有从社会分工及其与交换的关系出发认识商品经济,才可能获得对商品经济本身真正深刻的理解。作为劳动者分工和劳动本身分工统一体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而社会分工本身的发展又蕴含着商品经济消亡的基础。社会分工决定商品交换表现为一个效应链:有用物的差别和物质利益差别是社会分工的初始二重效应;商品交换是社会分工的继发效应。只是在社会分工发生有用物差别和物质利益差别二重  相似文献   

14.
岳飞究竟是什么时候追封鄂王 ?各家说法不一。张高宽等人主编《宋词大辞典》认为 :“嘉定四年 (12 11) ,追封鄂王。”(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第 70页 )唐圭璋等主编《唐宋词选注》认为 :“宁宗嘉定四年 (12 11) ,追封鄂王。”(北京出版社 1982年版 ,第 36 3页 )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词大辞典》认为 :“嘉定四年 (12 11) ,追封鄂王。”(凤凰出版社 2 0 0 3年 ,“词人”部分 ,第 5 0 5页 )唐圭璋编《全宋词》认为 :“嘉定四年 (12 11) ,追封鄂王。”(中华书局 196 5年版 ,第 12 4 6页 )唐圭璋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认…  相似文献   

15.
卓炯同志为了论证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唯一的全部的原因,曾在《对〈商品产生和存在原因的再探讨〉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四期)一文中,这样写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五页中,就已经讲到的社会分工主要是指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这种社会分工当然只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也就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的条件和原因。马克思在同书第三九三页进一步指出,社会分工包括了两种不同的含义,即:第一,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的媒介;第二,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媒介。从而把一个生产单位的内部分工排斥在外了,包括古印度  相似文献   

16.
《经济研究》1984年第二期刊登了赵惠明同志的《对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不能一概否定》的文章,赵文认为不能否定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源于交换的命题。刘佑成同志在《人文杂志》1984年第五期上撰文,提出了与赵文绝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命题是错误的”。但赵刘二人立论的前提却是相同的,即都断定斯密认为分工是  相似文献   

17.
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什么必然是商品经济。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所以是商品经济,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诚然,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社会化大生产,整个社会生产是在分工和协作的体系中进行。社会分工使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交换其产品成为必要。但是,社会分工并不能说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为什么要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更不能说明它同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有何联系。有的同志从生产资料的不同公有制关系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来论证  相似文献   

18.
杨永华同志在《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蔡馥生同志商榷》一文中(以下简称杨文),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和未来命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拟就这些看法作些探讨。一、不能把私人劳动混同于分工作为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杨文认为,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分工,并说这一观点来源于《资本论》第1卷第55页中关于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一段论述。杨文是这样解释的:(1)恩格斯在英文版《资本论》第1卷中,对私人劳动(private labour)作了三处  相似文献   

19.
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列宁关于劳动地域分工的学说,其核心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马克思说:“一个民族的生产力方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这既包括部门、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也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资本论》第1卷第392页)即“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列宁全集》第3卷第389页)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高原教授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提法:“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见该书1983年版第7页)。目前,这种提法使用较普遍,例如,赵明义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上海师范学院编写的《科学社会主义问答》等书都是这样讲的。我认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第一,这种提法不符合经典作家的原意。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确实讲过,“马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