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这是作者关于文学创作中人物性格塑造问题的系列论文里的一篇。本篇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文艺作品所采取的性格的外部对照、表里对照和内部对照这三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作者从这一特殊的角度,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行宏观思维,运用中西文学比较的方法探讨了我国的小说、戏剧创作中人物塑造方面的长处和根本弱点。作者指出,要提高我国小说、戏剧创作的艺术水平,应特别注意人物形象性格内部二极因素的对照和组合。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吉姆爷》小说主人公性格的二重性入手,探讨了其性格悲剧的深层原因。由此,引发了对该小说叙述结构特征的多重分析,即:不仅主人公性格具有对分与聚合的双重性,而且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甚至读者也具有类似的特性。进而指出该小说作者藉此形式写作的特殊含义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从小就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本人则是最崇拜《道德经》中道家的对立统一思想,这一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小说中人物自身性格的矛盾以及最终超越矛盾后的统一,一方面体现在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性格上的截然对立和最终达到融合统一。黑塞的小说尽管题材不同,情节各异,但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可以说是其小说中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4.
这几年古代小说美学的研究,发展速度较快,成绩也较显著,尤其是性格论的发掘和整理,破除了以往关于古代文论无个性典型说的陈旧偏见,最引人瞩目。目前,这方面的探讨正在向更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许多问题还有待于作更加深入的研究。这里,笔者仅就小说美学中的性格理论的民族特征问题,从其渊源和内容两方面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郁达夫小说《沉沦》中,"他"展示了小说核心内涵,"他"最令人关注,也最让人争议。"他"性格诡异,忧郁和孤愤是"他"性格中的两个基本要素。"他"的性格生成严重的"自我拒绝"和"性格障碍"。"他"性格的稳定性和差异性、复杂性和主导性、表层性和深层性,呈现出"他"性格丰富多样性,展现了"他"性格的魅力。《沉沦》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表现领域,首开"另类小说"之风,影响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试论《大人物盖茨比》中尼克的叙事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布斯的理论,就小说《大人物盖茨比》中叙述者尼克性格的彰显,小说悲剧主题的颠覆,小说中主要价值观的呈现三个方面分析尼克作为不可靠的叙述者的作用,揭示其叙事伦理的实质和特征。  相似文献   

7.
《寒夜》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社会悲剧小说 ,小说的背景首先奠定了作品的悲剧性 ;小说的主要人物汪文宣就是一个悲剧人物 ,其悲剧性格主要体现为情与理的冲突和希望与现实的落差 ;而汪母和曾树生的婆媳矛盾 ,其根源在于新旧文化的冲突 ,属于文化悲剧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其小说《爱玛》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女性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在她精准的刻画下各有特点,各自在小说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作品通过对一系列人物和事件的细致描写,揭示出小说的主旨和意义。通过对次要人物哈丽埃特的性格及其在小说中意义的分析,可以从侧面更加清楚地认识女主人公爱玛的性格特征并深刻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洞察力。  相似文献   

9.
《卡斯特桥市长》是哈代"性格和环境"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人物形象丰满生动,心理描写细腻深刻,表现出了哈代小说的独到之处。小说主人公亨查德的性格复杂多变,并且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不同的环境下,他展现出的性格特点也各不相同。他一生的命运和最后的悲剧都是由其性格所决定,因此其错综复杂的性格是许多文学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焦点。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对亨查德的性格进行多方面解读。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向以典型人物的塑造而享誉中外 ,笔者认为他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也很有艺术魅力 ,更能发人深省。本文从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 ,探讨了鲁迅小说看客形象的类型 ,并初步阐释了不同类型各自的精神性格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1.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研究者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物的争论不断,但多是着眼于她们的异质特征的对比,很少有人论覆其人物形象的共性。从这两个人物的前生、今生和来世等不同的经历寻求二者的相同处,进而阐释了她们作为一个艺术构思整体在小说文本中的意义,揭示了曹雪芹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12.
《列女传》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运用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对话,表现心理活动的内心独白,形象贴切的比喻手法,丰富多彩的引语,精当独到的议论等不少出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表现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学成就。  相似文献   

13.
从“红楼三钗”到现代女性形象之塑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三钗”(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是一组既有异同但又富有艺术生命力的古典悲剧才女,以中华传统文化与女性观的视角来解读,可领略人生另一层面的生命味道。在崇尚女性主义的“她时代”,在“野蛮”“性自由”被少数人当作新女性标签的时下,“红楼三钗”身上所具备的淑女气质和风范,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现代女性当学习借鉴“红楼三钗”以解析这个时代所流行与负载的东西;新生代“红楼三钗”当用心灵来化解情感困扰以建构生命坐标;时代呼唤新新“红楼三钗”——现代淑女,有独立人格且能不断反省,在事业和家庭中领悟多元化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在他的小说评点中认为创作真实性格的根据就在于通过对性格发生条件的模拟内省来求得真切体验。这种以体验为关捩的审美心理机制强调人物个性化的思想,重视人物行为主观动机与态度。这种侧重微观、感性的性格理论尽管避免了把人物的生动性化为一堆社会学标签,但是,它也给他的人物性格理论带来明显的唯心论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集中探讨了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个性化问题 ,从“说什么”和“怎么说”两方面展开论述 ,从而揭示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既可使人物个性的意识风貌得到明晰、准确地展现 ,又显示其性格特征 ;特别是通过“怎么说”的方式 ,对人物性格进行生动地表现和深入地开掘。  相似文献   

16.
诗化小说《红楼梦》写了许多质量上乘的诗歌,作者通过代人物所作诗与写人物论诗,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诗学思想。从人物诗的个性化特征、人物论诗表达的诗学观念以及作者诗学观念形成渊源三方面进行论述,可以揭示出人物诗与人物个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物论诗体现出作者的诗学观念,进而找到作者诗学观念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7.
应用韩礼德功能文体学中的语言模式化理论对《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主要和次要的语言型式做了尝试性的分析,探讨这些语言型式对体现人物性格和表达语篇主题意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爱伦·坡的代表作《厄舍屋的倒塌》为例 ,着重探讨了作家所使用的效果统一技巧。并讨论了坡如何使用激起读者情感的叙述技巧 ,将作者的感受传达给读者 ,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威廉·戈尔丁笔下的《蝇王》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主人公之间如何从开始建立一个文明组织到最后变得一片混乱的故事。在小说中,作者展示人类所具有的两种不同的个性,一个是文明的、另一个是野蛮的。威廉·戈尔丁在《蝇王》中利用背景、人物个性、和象征,详细地给读者描述了这些双面人。威廉·戈尔丁用《蝇王》告诉读者最危险的敌人是藏匿在每个人心中的邪恶,人们必须正视人性中的恶,不可忽视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沃尔夫小说《海浪》中的两个女性对色彩词语的使用为例,指出人物的色彩词语使用与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是相呼应的,颜色词语的使用完成了人物的心理情结表述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