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的系统工程,其参与主体包括政府各部门和经济、社会各层面的每一个人。其中,公民参与是其他各主体参与的基础和推动力,可以说,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成功与否,与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密切相关。在我国,公民对环保的关注度很高,但参与的主动性不强,对环保的要求度很高,但责任心不强。因此,我国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公民承担起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公民责任。  相似文献   

2.
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引导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4,(6):212-217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企业环境友好行为是企业作为社会的微观经济单元参与两型社会建设所采取的亲环境的积极行动。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如何引导企业走向环境友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环保主义者、政府、消费者,是企业环境友好行为的重要引导主体。但是,当前环保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缺失,环保主义者的影响力有限;企业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低,环保法规不足以威慑企业实施环境友好行为;市场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驱动企业主动进行环境技术创新;社会公众绿色消费意识低,制约企业绿色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因此,扶持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严厉惩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倡导社会公众绿色消费、重塑企业环境伦理文化等措施,是引导企业走向环境友好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认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也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已经不单纯是一个逐利的时代,保护生态与环境的理念日趋被各国企业接受。比如微软公司、德国大众、新日本制铁、宝钢等均非常支持环境建设。提倡企业社会责任,其原因在于企业是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体,也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环保意识,重视环保工作,用法律法规的硬约束和社会道德责任的软约束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主动从源头上抓起,从“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转换到“少污染少治理”,直至进入“不污染不治理”的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环境NGO在数量和规模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其环保实践能力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上,环保实践的效果较差。究其原因,既有环境NGO自身建设不足的因素,更为关键的因素是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为克服上述困境,一方面政府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为环境NGO开展环保实践提供制度支持;另一方面,环境NGO也要努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环保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环境NGO发展历程和环境治理潜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环境NGO已多方位参与到中国的环境治理工作中,但目前资金和人员不足、制度性支持不足等因素阻碍其应有功能的发挥。为充分发挥环境NGO巨大的环境治理潜能,必须继续松动政府主导型环境治理模式,加大对环境NGO的资金、人员援助,逐步解除制度性制约因素,使其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中国环境治理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6.
环保NGO就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性服务的非政府部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保NGO发展并不充分,在数量、规模、影响力和知名度上都比较落后,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经济、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环境有着劣化的趋势,这是与这一时期的制度变迁分不开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基层治理体制的变革、法律对农村环境污染事件处罚的缺失等是重要原因。要扭转这一趋势,必须加强环保教育,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及相关机制建设,加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正式制度创新与建设力度,以此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8.
农村NGO对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不过,由于乡村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农村NGO自身的不完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尚未理顺等原因又决定了农村NGO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拓展农村NGO发展空间;加强导向,大力扶持培育农村NGO建设;完善法律,保障农村NGO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政府与NGO信任关系研究——以"合作式治理"模式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下,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并非仅限于政府组织,它需要最大限度地吸纳NGO参与公共物品的供给,需要政府与NGO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实行"合作式治理".在双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基于理性选择,政府应该通过建立一系列信任机制来监督和约束NGO的运行,而NGO也应该在自身建设、利益追求等方面与政府的社会目标相一致,从而促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实现政府的良治与善治,并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近年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虽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有较大发展,也得到<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肯定,但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实效仍不明显.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环保NGO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国家对NGO的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NGO也没有用尽现有的法律资源.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国家给NGO提供宽松的法律环境,NGO也应当积极用尽法律资源参与环境保护,以提高公众参与的力度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