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时务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学堂,也是湖南第一家新式学堂。在教育宗旨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的人格教育与近代西方大学的知识教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出既有士大夫精神人格、又拥有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和思想的近代知识分子。在教育内容、课程安排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教学内容与西方大学教育教学课程结合起来。在教育方法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教学方法与西方大学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时务学堂兼传统书院与近代大学之长的特点,为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做出了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2.
李时灿 ,字敏修 ,清同治四年 (186 6年 )生于卫辉府城 (今卫辉市 ) ,194 3年在禹县 (今河南禹州市 )沙坨里村逝世 ,享年 78岁。他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 ,率先在全省改革书院教育 ,并亲自创办中、高级新式学校 ,特别是创办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优级师范学堂、河南法政学堂  相似文献   

3.
清朝末年,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重庆教育迈向近代化的历程也肇端于这一历史时期,其标志即为新式学堂在重庆的创办和发展。重庆的新式学堂主要有小学、中学、半日学堂等类型,分官立、公立和私立三种。创办方式一是设立新学堂,二是由书院、私塾改造而成。重庆各区县积极筹措经费,加强选用和考核教师,多渠道、多形式地创办新式学堂。所以,虽然重庆新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后来居上,短短10余年时间,重庆的新式学堂就初具规模。新式学堂的兴办,引进了西方近代文化知识,促进了重庆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使当地社会风气发生转变,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督鄂期间,因洋务所需而办新式教育,成果斐然:(1)以师范学堂为主带动其它门类教育发展,形成规模效应。(2)新式学堂培养了大量新型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客观推动作用。(3)湖北新式教育对中国新式学制的形成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其新式教育思想具有急功近利、尚实尚精等显著的时代特征。其新式教育实践本质上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大旨。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前后,由于时局的变化,传统史学教育受到批判。西学的传播成为变革史学教育的助推力量,以京师同文馆为首的一批新式学堂陆续创办并开设史学教育课程,但涉及范围有限。甲午战争后,新式学堂大量出现,史学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晚清时期的史学教育,还很难将此认定为专门的历史教育,传统的经、史不分还在相当程度上延续着。及至分科分置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史学教育才开始真正推行。  相似文献   

6.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经历了清末传统书院向近代新式学堂的教育组织转型、近代新式学堂向近代大学的教育制度转型,以及近代大学由人才培养向社会服务的教育职能转型。其自觉探索之路在于:高等教育的转型加速了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促使了高等教育的全面革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浙江大学源于1897年创办的求是书院,在不同的办学历史时期采用了不同的治校模式,虽历经曲折,但总的发展方向则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支撑一流大学建设。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在其创办之初就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求是书院章  相似文献   

8.
新式教育即近代文化知识在中国的传授,起步于鸦片战争前后的东南沿海.而同一时期,广袤的西部地区则相对沉寂,无论是教会学校还是洋务学堂,多是在1891年重庆开埠通商后出现的;即使在清末新政期间及民国初年,新式学堂的开办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也阻力重重.教育的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揭开辛亥革命大幕的骨干力量,是两湖地区组织化、军事化的近代革命知识分子。武昌首义的胜利离不开这些接受过近代教育的知识青年,而在湖北近代教育发展史上,两湖书院又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清末张之洞筹办于武昌的两湖书院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变革,更在西学东渐的风气下无形中成为了蕴育革命思潮,培养革命者的研学基地。该文分析了两湖书院及其延续两湖总师范学堂,如何引领了两湖人士创新图强的革新风气,成为了武昌首义前后的革命堡垒,对两湖书院是辛亥革命文化领域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受西方列强的冲击及西学东渐的影响,沿袭中国古代近千年的传统书院面临着挑战及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河北书院也在清末"戊戌改制"与"新政改制"中发生剧烈变革。在20世纪初新教育制度建立过程中,旧式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从此河北书院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教育舞台,却成为新教育的重要资源或组成部分,为近现代河北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作为近代教育家,早期曾对传统书院教育进行改革,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洋务运动期间,试办以"西学"为主的新式学堂;甲午战后,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这些活动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推行书院改制,创立新式学堂 张之洞很早就教育领域,其最初办学的方向多是书院,如湖北的经心书院、四川的尊经书院、山西的令德书院等.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而且一生十分重视办教育。他创办和改造书院、兴办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近代教育之先河。张之洞办学堂的数量和类型之多,范围之大,以及在废科举、建立系统教育制度等方面,在当时没有人能同他相比。他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家和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
河南大学堂是清末河南创办的一所近代新式学堂,由河南巡抚锡良于1902年在河南省城开封游击衙署原址上创建。它与大梁书院和河南贡院并无联系。  相似文献   

15.
张之洞把兴学育才作为强国安邦的重要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改造旧式书院、创设各类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构建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而且同时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陕西书院发展的顶峰时期。书院藏书主要来源于皇帝御赐、官吏赠书、私人捐赠、书院自置四个主要途径,制定并实施了图书的典藏、借阅、保护制度管理制度,并进行了图书编目的工作。根据书院藏书及其学风的不同,书院分为理学的书院、科举的书院、新式书院等类型,反映了清代陕西书院藏书特点及其与区域学术发展、教育理念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对直隶师范、军事等学堂的分析透视,揭示了日本教育对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认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受日本影响很深;日本教习及留日毕业生对帮助中国建立新教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所谓学堂乐歌,通常是指我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也常常用于指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中开设的乐歌课。它是随着新式学堂的诞生而诞生的,在维新变法中起步,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发展壮大。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第一次提出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科:1901年建立的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第一次真正将“乐歌”课列入课程设置;1907年(光绪33年),清政府学部颁布的《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相似文献   

19.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谕令全国进行学制改革,建立学堂教育制度。甘肃各府厅州县设立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或两等小学堂;于省会设速成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初级师范学堂,文高等学堂,陆军学堂,农林学堂,矿物学堂等。清末学制改革,揭开了甘肃教育制度的近代化序幕。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兴起,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传入我国,推动了新式学堂的产生,触发了晚清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虽然晚清新式学堂对学生日常事务的某些方面仍采取封建式的管理,但在学生教育、培养和管理方面引进某些西方学校的相关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奠定了近代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雏形,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