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基本判断1.1992年的形势分析1992年是我国实施“八五”人口计划和十年规划的第二年,对计划生育工作来说,也是工作任务艰巨、困难较大的一年。1992年是建国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峰顶,育龄妇女人数和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达到了3.157亿,20至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达到1.230亿,23岁生育峰值年龄的  相似文献   

2.
今日妇女的生育意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目前,人口增长正值新的生育高峰。这是近几十年人口发展过程在现实人口再生产中的再现,属建国后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能否抓住这个调整时机,控制人口增长总数和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以利于今后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决于人口发展的客观基础和主观因素。从客观基础看,目前婚育人群庞大,如我省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就近1,100万,尤其生育旺盛期妇女众多,20~34岁妇女人数为587万,这说明面对的计划生育任务至为艰巨;从主观因素考虑,一有国策,二有民意,既要对人口增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育龄妇女以每年400万的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妇女的生育低龄化。据统计,我国早婚妇女占同龄人口的比例已由1984年的3.04%,上升到1986年的3.45%;妇女初婚年龄逐年下降,1984年为22.87岁,1986年妇女平均初婚年龄降为22.29岁,接近1976年的水平(22.30岁)。据估计,20岁以内妇女生育的婴儿已占我国计划外生育婴儿的20%,约占当年出生婴儿的9%。  相似文献   

4.
<正> 报刊的宣传和领导同志的讲话中,都把1992年视为第三次出生高峰的峰顶。其实这次出生高峰的峰顶不在1992年,应在“八五”后三年。把1992年视为这次出生高峰峰顶的由来我们知道,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决定人口出生多少的直接因素是进入婚育期的妇女人数。我们平时讲从某年进入出生高峰期,高峰期要持续多少年,哪年或哪几年是出生高峰的峰顶,主要依据就是进入婚育期的妇女人数。15—49岁的育龄妇女是生育的主体,这个  相似文献   

5.
一、十五年来广东人口的发展状况 广东省是全国人口较多和较稠密的省份之一。1993年,全省总人口已达到660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5.57%。自70年代开始,尤其是1978年后,随着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人口发展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广东妇女生育水平明显下降,人口出生率从1978年的22.14‰下降到1993年的18.34‰,人口自然增长率随之降低。与1978年的5064万人相比,1993年全省总人口虽然增加了30.47%,但如果我们不搞计划生育,自70年代至今都保持1970年的生育水平,1993年的广东人口就会高达8019万人。换言之,23年间广东共少生1412万人,其中近15年就少生1069万人。因此,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已得到初步的控制。 人口控制已获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节约了大量未成年人口抚养费用。  相似文献   

6.
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广东省于1995年10月1日0时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现将这次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的全省人口的主要数据公报如下: 一、全省总人口 1995年10月1日0时,全省人口总数为6838万人。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6283万人相比,五年零三个月间增加了555万人,增长8.83%,年平均增长1.63%。“八五”与“七五”计划期间相比,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70个百分点,这表明“八五”计划期间我省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人口出生率为18.10‰,出生124万人;死  相似文献   

7.
育龄妇女的人数多少和生育状况直接影响总人口的规模,研究育龄妇女生育状况,对控制人口发展,实现2000年人口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0%机器汇总资料,对北京市育龄妇女现状及其生育特点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影响女性绝育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绝育是一种安全、可靠、永久性的避孕方法。我国是在1939年开始把输卵管绝育工作作为一种避孕手段实施的,但是在50年代末期以前使用的人数极为有限。在1979年我国政府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深入到穷乡僻壤,采用绝育的人数迅猛增加。在各种避孕方法中女性绝育占38.24%,仅次于IUD(41.48%),成为我国育龄妇女最主要的避孕方法之一。绝育对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来说,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确切弄清楚女性绝育妇女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找出影响绝育的主要因素,对于进一步有效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本研究资料取自1988年中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调查10%的资料,其中在调查时20—49岁已婚妇女39525人,已采用女性绝育方法(输卵管结扎、输卵管粘堵、输卵管栓堵、输卵管银夹)的妇女10878人。  相似文献   

9.
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总量直接影响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一。因此,研究城市人口规模总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各种人口数据,根据年龄递推等模式,在计算机上运算得到一系列结果。现对上海人口规模变化分析如下。 一、户籍人口前景 影响人口总量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出生人口状况,出生人口的多少则取决于育龄妇女人数及生育水平的高低。在育龄妇女中,20至29岁组妇女是一个特殊人群,称为生  相似文献   

10.
一、人口年龄的变化特征(一)我省各年龄人口变化趋势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育思想和生育状况。据我省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1982年全省0-6岁的婴幼儿占总人口的12.76%,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下降6.84%;7—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23.56%,比1964年上升2.98%;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24.88%,比1964年上升1.72%;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6.61%,比1964年上升2.37%;老年人口占总人数为7.07%,  相似文献   

11.
育龄妇女的婚育状况是相对于15—19岁女性人口的婚姻和生育状况来说的。因为这一阶段是妇女生育的主要阶段,其生育水平(生育率高低、生育胎次及其时间间隔等)直接影响着人口的增长,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所在。本文从白银市近些年来,特别是第三次人口普查(以后简称“三普”)和第四次人口普查(以后称“四普,’)的人口统计资料着手,对白银市现阶段育龄期妇女(15—49岁)的婚姻和生育状况进行了分析,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1970-1990年15-19岁育龄妇女婚姻生育状况研究杨子慧近些年来,我国15-1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状况发生了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引起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关注。本文即以1990年第四次人口查100%数据和1988年全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  相似文献   

13.
当前,河北省人口形势十分严峻,人口出生率回升很快,特别是自进入第三次生育高潮的1986年以来,每年出生人口都在100万以上,人口出生率连续3年超过20%。1988年底,全省总人口已达5795万。1980—1987年全省总和生育率为2.57,高于全国2.47的平均水平。如果按目前生育水平发展,到本世纪末全省总人口将大大突破6450万人  相似文献   

14.
1995年是“八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努力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各项任务,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八五”时期,我省连续五年完成了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取得较好成绩。并且是在我省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的顶峰期内取得的,很不容易,这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形势仍不容乐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然不少,一是全省人口基数大,育龄妇女生育率仍高,多孩率高,计划外二孩出生仍较严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几年来我省控制人口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工作稍一放松,  相似文献   

15.
1986年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开始明显回升,其原因有二:一是育龄妇女数量不断增加,婚育人群持续扩大,形成生育高峰;二是大量的计划外生育,使妇女生育水平提价。育龄妇女的数量,是过去人口发展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而计划外的生育,却是由人们生育意愿所决定的,是出生人口增长的主观因素或可变因素,必须严加控制,使其按计划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比较低、生产关系不断变化、人口正值生育高峰的新形势下,对计划生育工作这个战略问题,要进一步加深认识,才能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我省人口发展的特点是增长过快。1987年全省人口1%抽样调查,到7月1日零时,全省总人口为20,855,018人,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5年间增加人口1,285,827人,增长6.57%;与“八五”期末全省总人口20,412,905人相比,18个月增加442,113人,月均增加24562人。城镇人口(不含市辖县)比例由5.25%上升为15.31%。  相似文献   

17.
<正> 1988年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开始回升,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地加快,其原因有二:一是育龄妇女数量不断增加,婚育人群不断扩大,形成生育高峰;二是大量地超计划生育使妇女生育水平提高。育龄妇女数量是过去人口发展的结果,是出生人口增长的客观  相似文献   

18.
在育龄妇女年龄队列中,15—19岁尚处于准婚姻和准生育年龄段。她们的婚姻、生育状况如何,对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水平和人口增长具有直接的影响。近些年来,15—1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引起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关注.本文以1988年全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结合其它有关的社会学调查,对1970—1987年18年间中国15—1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和生育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变化的基本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1 “八五”人口计划执行情况 “八五”期间,国家下达给我省的人口计划是:到1995年末,全省总人口为9040万人,五年共净增人口547万人,平均每年净增109.4万人,计划出生人口833万人,年平均出生166.6万人,年平均出生率19‰,年均增长率为12.56‰。 按统计局调查推算,1995年全省将出生人口87万人左右,年末总人口约8700万人。以此为准,“八五”末总人口将比国家下达我省“八五”人口控制目标减少340万人;五年出生494万人,年平均出生人口98.8万人,年平均出生率11.49‰,年均增长率4.83‰,分别比计划低7.51和7.73个千分点。“八五”五年与计划相比少出生339万人,与“七五”相比少出生308.7万人。 表1 人口出生率实际与计划对比 单位‰  相似文献   

20.
以孩次递进与生育间隔变化为主要特征的中国计划生育已推行了20多年,如何客观、历史、辩证地研究与分析中国妇女生育率,尤其是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以来妇女生育率及其变动趋势,正确估价计划生育工作在中国妇女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帮助我们认清形势,总结经验,指导当前计划生育工作,以进一步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用排除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婚姻结构与孩次结构影响,因而比妇女一般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妇女实际生育水平,同时与中国现行生育政策联系最为密切的孩次递进比指标,对近20年来中国妇女生育率变动趋势与生育政策实际执行效果作一粗浅的分析。文中分析所使用资料为1988年中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