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而作为国家基层政权的乡镇政府,在进行行政管理中与村民自治有着种种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既不利于村民自治的发展,也于国家的基层管理无益.为此,应从法律、制度层面及村民的民主意识方面来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自治制度的顺利实施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该制度已日渐成熟。然而,在村民自治进程中亦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村民自治制度的相关法规存在漏洞,村民在选举过程中存在重大问题,两委关系紧张,政府对村民自治干预过多等等。因此,急需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选举,协调不顺畅的关系,以确保村民自治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村民自治是农村居民根据法律独立自主地管理本村事务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也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充分体现了群众自治、直接民主、普遍平等、基层自主等原则和特点。村民自治既是对社会主义自治理论的发展,又是对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创新,也是对中国村治传统的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又是宪政制度的创新与民主政治的进步。村民自治是法治之下的由村民组成的“村共同体”之治,强调村民自治主体的宏观性、概括性与相对性。,村民自治的主体是集体行使自治权的全体村民,村民自治的性质是具有特定内涵的“基层自治”。基层自治的特殊性是自治主体在法律不禁止的情况下充分实现自己的权利,是在国家权力之外法律之下的权利自治。村民自治既不同于国家主权之下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也不同于同一社会制度下国家权力有限让渡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基层民主宪政制度,它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农村的政治面貌,推动了整个国家民主化进程。文章通过阐释村民自治的内涵、村民自治法制的合理性以及对村民自治制度现状的简单归纳,力图为村民自治理论的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自治制度,是区别于主权自治和地方自治的基层社会自治。村民自治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二元化权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体现了中国宪法中国家与社会互相分权的发展趋势;落实了人民主权的宪政理念,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实践了宪法上的人权原则,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村民自治权具有宪法基本权利的属性,应在宪法中明确村民自治的宪法地位与村民自治权的基本权利性质,并制定出关于村民自治的《村民自治法》。  相似文献   

7.
“团队竞选制”是我国基层民主选举中自发生成的一种新的选举模式.“团队竞选制”对于激发村民民主意识,形成监督与制衡机制,建立有序的基层选举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基层民主法律制度与民主实践存在背离的今天,解决基层民主实践中存在的难题,实现真正的村民自治,“团队竞选制”具有突破口的作用,其既能突破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力对基层自治的制约,又可自下而上地自我建构与完善我国基层自治制度.同时,团队竞选制作为一种新的选举模式,还需要从理念、制度供给及竞选资金规制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村民自治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的关系成为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关系。然而,在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实际发展进程中,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现象,构建村民自治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协调关系模式成为了村民自治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发展关系的重点。在新的关系模式下,在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的规范下,村民自治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当各司其职,互相协调,共同构建文明、民主、繁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9.
中国基层群众自治主要包括农村的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区的居民自治.它是指"城乡居民群众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制度和实践."  相似文献   

10.
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不仅是村民自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主自治的前提条件: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的实行,有力地保障了村民的民主权利,也为基层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政治规则和程序,有助于推动包括村民自治和乡镇改革在内的基层民主建设。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应在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切实保障村民民主权利,充分发挥村民自下而上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民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新创造。但在其运行过程中却遇到了村委会与乡镇政府关系不顺、村乡两级干部对选举有厌倦情绪、村委会与村党支部权利界限模糊、村干部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文章认为,加强对村民自治的领导、理顺和完善各项农村政策、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减轻农民负担,是改善目前村民自治状况的根本环节。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村民自治”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 2 1世纪 ,村民自治研究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研究的路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由村民自治引发的诸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 ,其中以村级治理、村民自治中的乡村关系和国家与农民的关系等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在研究理论的偏好上以及在对村民自治制度相关问题的分析上还显不足。可以预计今后村民自治研究的走向是 :关于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等诸问题将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研究的方法选择上将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村民自治运行的困境及其解决思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村民自治在现实运行中出现了困境状态:村委会组织地位尴尬,乡村关系、两委关系难以协调;村级民主选举单一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严重滞后;村民自治的动力资源严重匮缺和流失.要推进村民自治进一步发展,必须改革乡政体制,推进乡级民主和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的法律体系,加强对农民和村干部的政治教育,同时应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并坚持村民自治各项制度建设的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4.
引导与规范:促进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封建思想的影响 ,选举程序的不规范和选举的不公正 ,农村宗族势力的存在 ,是影响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主客观原因。因此 ,在观念上对妇女进行引导 ,在政策上实行倾斜 ,在法律程序上规范选举和做好培养选拔女干部的工作是促进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试论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是新时期推动村民自治深入发展的重要举措。从过程来看,尽管不同阶段有不同解读,但是由国家权力与农民民主良性互动到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一共经历了四个不同时期。在既有学术研究以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文章认为,今后应从完善责任制度,健全纠错机制,明确乡村之间的指导及协助内容,增加行政行为的民主性等方面促进乡镇行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互动和衔接。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体制的确立,是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产生和发展的,它是我国农民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新创造,但在其运行过程中却遇到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两委关系不协调、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等方面的问题。要促进村民自治的完善和发展,应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简要分析并对其解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中牟县白沙镇村治实践的特点是:第一,注重村民能力建设,找准农村民主权利主体建设的突破口;第二,注重对乡土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把村民自治的发育成长建立在农村社会现实之上;第三,注重"培育引导",理顺乡镇政权在村民自治运行中的角色和作用;第四,注重制度创新,为非权力精英提供制度化参与村民自治的平台。白沙镇的村民自治实践对于村民自治的未来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启示。未来的村民自治的发展方向应是由制度民主转向日常民主,具体来说:第一,从选举民主到治理民主:村民自治的内涵得到了深化;第二,从制度建设到能力建设:村民自治重心的转换;第三,从个体参与到组织化参与:村民自治良性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胡庆东 《南都学坛》2004,24(6):100-104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之间的关系即乡村关系在原有深层体制矛盾的作用下其对抗性特征逐步显现,并通过乡村两个层面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有规范化的制度供给短缺、乡村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扰、国家农村发展战略及其矛盾、乡镇功能的特殊性、村委会双重角色的失衡以及乡政村治拥有资源的不对称性等六个方面。在原因明晰的情况下,如何调适乡村关系并实现其良性互动是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寸民自治中罢免权困境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罢免权是基层民主的基本保证.罢免权在村民自治中的困境,源自于法律制度上的缺陷,民主意识的缺位,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村民在与其他政治主体的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