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农村土地资产化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度缺陷凸显,要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吸引资金向农业投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土地收益,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发挥土地的资产化效益,实行农村土地资产化。本文深入分析了农村土地资产化的利益和弊端,认为农村土地资产化的利益远远大于弊端,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资产他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度缺陷凸显.要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吸引资金向农业投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土地收益,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发挥土地的资产化效益,实行农村土地资产化.本文深入分析了农村土地资产化的利益和弊端,认为农村土地资产化的利益远远大干弊端,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生产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流动、土地流转以及农村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悖论表明,我国农业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以市场为导向,靠政策来扶持,进一步深化农业生产各要素的流动性变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该项事业的创新和发展,是科学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构建了政策保护体系,为当代新农村文化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始,农村文化遗产保护进入高潮,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出现了文化生态恶化、文化传承断档、文物流失、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消失加快等问题,因此,加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主要应从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入手,以科学保护为手段,探索建设与保护的良性互动模式,保住中华文明的根,为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我们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闽西北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农业劳动力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非农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内拉力,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农民自发的选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计划生育、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等负效益。提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广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建立与完善劳动力中介组织,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发展农村小城镇与返乡创业相结合,加速农村城镇化;扩大金融信贷渠道;完善农地“三权”分离机制,促进农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加强政府的服务完善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家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对土地的巨大需求,由此造成耕地红线与土地供需矛盾。农村土地整理作为一种针对农村土地性质普查、开发复垦、再规划整合、产权调整与创新、产业激活与创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综合性过程,从保护耕地并开发、激活与优化农村的土地、人力、技术、资金、制度与基础设施等资源层面,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采取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展开当前农村土地整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优化整合研究,对土地整理工作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要促进生产发展.而促进生产发展,一条根本出路在于依托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村科技进步机制的稳健运行,以此带动福建省的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目前,福建农村科技进步机制运转效率低,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村科技进步的带动性不强.农村科技进步机制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本文通过对现行福建农村科技进步机制的运行分析,透视出当前机制运行中的一些弊病,并就如何促进福建农村科技进步机制的健康运转提出一些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战略措施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定发展;优化农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改革和完善农业和农村管理体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缩小城乡差距等.  相似文献   

9.
要建立增加农民收入长效机制,应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真正为农村提供综合性服务;建立以农民对土地入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机制,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疏通农民工的就业渠道;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非点源污染的广域性、随机性和监测困难,使得非点源污染治理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即使在发达国家,非点源污染治理政策设计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包括:如何从政策角度诱导和激励农户的土地保护行为、政府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支持农业土地保护技术变革和与农户分担土地保护的成本、如何通过劝说和教育方式诱导小规模养殖场遵从政府管理规定.中国农村土地环境管理的关键在于政策与制度创新.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使得中国的非点源污染政策设计面临更大困难.中国农业污染的事前预防,显得更为迫切;考虑农业生产行为变化的环境和社会效果后的资源保护行为变化的政府与农户成本分担是政府环境政策制定的基础;如何通过激励机制诱导农户的资源保护技术参与行为,对于未来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创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人地关系现状不容乐观。东北地区农民市民化能够从根本上缓解人地关系矛盾,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优势,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远和战略高度认识东北区域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以农村城市化为动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以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为基础,解除农民市民化的瓶颈约束;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保证农民市民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努力构建东北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2.
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休闲农业是新农村建设中能够直接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我国的休闲农业要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应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因地制宜、科学选址,突出休闲农业的特色;统一规划、优化结构,促进城市与农村休闲业同步发展;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增加对农村的投入等.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福建省在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下,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机制,建立平等公平、互动互促、和谐共富的新型城乡关系.要找出福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探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模式和路径.通过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改革、劳动力市场制度及公共管理体制等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消除城乡体制性障碍因素,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化.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经过长期研究,推断出促使美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土地、劳动力或金融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我国农村长期落后,新农村建设肯定需要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本,增加农村的基础设施供给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物质技术条件。但应该看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的机遇、条件和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宇 《河北学刊》2007,27(6):172-176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收入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经济是基础,而农民增收是关键。对历史和现实进行考察,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从本质上看,主要是受资源、结构、市场和体制的制约;反映在制度层面上,则面临着一系列对政策、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当前,一定要按照"两个趋向"的判断,重新审视"三农"工作,跳出农业抓农业,城乡统筹抓农村,抢抓机遇促增收。要树立农村农民主体发展意识,整合利用政策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区域资源等各类资源,奠定和壮大促进农民增收的社会物质技术基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带领农民闯市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广辟农民增收的多种途径。要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农村改革,强化科技支撑,推行民主管理,为农民增收创立可靠保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及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是市场机制作用与政策推动的结果,目前正呈现出流转形式多样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流转动机现代化的特点。从国内各地的实践看,土地流转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了流转中的交易成本,推动了流转市场体系的形成,减少和控制了流转双方的矛盾纠纷。同时,现行的农村土地流转实践还阐释了它在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稳定现行土地制度、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布局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生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农村改革发展中的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30年,也是农村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的30年。其中,家庭经营承包制、农产品价格放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资源环境制度建设、农村社保体系构建等,极大促进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巨大贡献。回顾和分析农村改革发展中制度创新与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前提条件,先后经历了初步形成、巩固发展、丰富完善和突破创新四个阶段。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演进为背景,在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演进和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将农村劳动力流动划分为起步阶段、大规模流动阶段、劳动力市场基本形成阶段和劳动力市场规范发展阶段。同时,研究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演进与农村劳动力流动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同步性。为适应农业规模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应当从建立农村承包地动态补偿调整机制、促进农业合作化经营、创立依托集体经济的生活保障模式等方面继续深化制度改革,优化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以要素集聚促进生产集聚,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关系到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为促进农民增收应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结构,开辟增收途径。同时要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普及和创新。要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落实惠农政策,提高政府效率。  相似文献   

20.
曾建民  彭玮 《江汉论坛》2006,(12):30-32
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建设与发展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本文论述了发达国家在推进农村建设中致力于保护农业与促进生产发展、实施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建设、注重推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达国家乡村建设实践对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