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作为一个常胜不衰的类型,爱情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类型体系的中流砥柱.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高歌猛进,中国爱情电影发展的势头喜人,《失恋33天》《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票房黑马的出现,更是充分证明了中国爱情电影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容小觑.但是,近年中国爱情电影在数量激增的同时,质量却没有大幅度提升,平庸之作充斥银幕,成为观众的“鸡肋”之选,口碑和票房都持续低迷.针对当下中国爱情电影生产和创作的困境,从探讨爱情电影的本质入手,具体分析中国爱情电影在情感呈现、叙事创新、人物形象、城市景观以及明星搭配等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创作者的重视,为提升中国爱情电影的整体质量,实现良性持久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伊始的中国大片以商业电影的类型姿态,在中国电影的全球化、产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如何做到商业与艺术的双赢、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依然是中国大片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新世纪近10年大片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大片有望突破既有的内容和形式,回归历史,回归传统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如今这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奇观电影成为时代的宠儿,与此相应,学术界也出现一种观点,认为电影的奇观性必将取代叙事性。那么,电影的奇观性和叙事性是对立的还是一致的?影像奇观与叙事话语能否共融并存呢?来自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的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审视了奇观电影的叙事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他们独特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张英 《兰州学刊》2008,(Z1):155-156
冯小刚连续几年推出的系列贺岁片,风靡中国电影市场,其票房收入超过国外及香港地区所谓的"大片",在国内电影市场较为低蘼之际,创造了票房奇迹,成为街头巷尾谈论的热点。而后,冯导却一改贺岁风格,拍摄武侠大片《夜宴》,又转型拍摄战争大片《集结号》。《集结号》算是冯导真正转型的代表作,文章尝试从视听语言来分析其军事战争片《集结号》。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4,(5):96-101
网络文学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中国网络文学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进程刺激了文学活动的开展。以《失恋33天》和《等风来》两部网络文学改编剧为例,媒介融合为网络文学改编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但网络文学改编剧的良性发展更需要创作者平衡商业性与文学性之间的矛盾,加大对剧本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徐刚 《天府新论》2011,(2):106-110
商业"大片"构成了一个国家文化想象的重要侧面,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中国商业"大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市场的"外向化"到"内向化",从民族国家建构的疏离到积极认同的过程,这其实也是一个内在的"文化中国"意识逐渐张扬的过程。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化软实力"逐步得到重视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奇观不仅是一种视听感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其最大特征在于它的非常规化呈现.当前,在技术发展的强劲推动下,视听影像的奇观化特征日趋明显,成为电影区别于其他媒介及艺术形态的方法与路径之一.事实上,奇观不仅在实践层面,更在理论层面上对电影艺术具有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影像奇观作为一种具有区别意义的内容与形式,是电影的内在特性之一,从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层面推动着活动影像不断变革出新.本文将从奇观的审美特征、电影艺术形式及技术等角度对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小说叙述的"影像化"意味,主要来自独特的影像化修辞设置,本文以《天鹅绒》、《望着你》、《陆犯焉识》等为例,分析新世纪小说各类影像性修辞设置在文本中的配合;探讨相对于其他非影像性文本,所表现出的"叙述的场面化"、"人物对话的叙事化"的总体特点。这些影像化修辞设置营造了新世纪小说独特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9.
《定军山》的诞生,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与现实指向,对它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目前学界所示的中国电影(戏曲片)滥觞的具体的感性描摹。《定军山》的诞生,有其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雅俗转换机制与京剧的兴衰历程、电影的艺术本性及特定时代和文化景观诸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定军山》的诞生,不仅是电影的中国本土化的特殊范本,更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的已然“存在”——奠定了中国独有的“影戏”传统,包含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的全部遗传基因和文化代码,不仅指涉到新时期“电影与戏剧离婚”等电影观念的大讨论,也为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大片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10.
"家国叙事"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叙事传统,承袭中国文化中"家国一体化"的理念,在不同时代中呈现出迥异的风貌。中国电影诞生初期,形成民族寓言下的"家国同构"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国叙事"发展为政治图景下"国显家隐"的范式。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浪潮中,家国题材电影形成历史反思与诗意的人性化"家显国隐"书写模式。在新世纪互联网语境以及资本市场的影响下,家国题材电影生发出新形式,并不断更新其美学风格与具象叙事手段,激发出当代电影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以电影《英雄》为研究对象分析新世纪中国电影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策略。一方面,该片试图打破“内”“外”市场的局限,打造真正可以在全球流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从国际市场转向本土市场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开始突破区域边界,跨国和跨地域合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转型期的中国电影如何呼应具体的时代和文化语境建构大国形象、树立文化自信,如何将中国智慧融入电影故事以适应“中国梦”的制造,将中国电影的变化轨道视为一种想象的建构也意味着要去研究它在社会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的困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数字影像技术的面世与发展,对传统影视美学造成了巨大冲击。它动摇了从前以摄影机为客观中介的电影成像机制,使电影的"真实性"与"真实感"分离;它刺激了电影的"奇观化"追求,触发了当代影像艺术创制奇幻图像的巨大冲动。目前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出现了正负面双向效应,必须警惕文化权力、符号经济对数字技术的滥用。  相似文献   

13.
以2001年的《英雄》为标志,张艺谋“代表”中国电影“冲奥”已过10年,但仍然“奥梦”不圆.从对张艺谋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和伊朗导演Asghar Farhadi的《别离》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张艺谋电影的误区在于对全球化语境下的电影理念错误:追求影像唯美主义和电影全球化.走出张艺谋电影误区的途径是:电影家要培养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国际文化视野,以切入现实和揭示人生问题的诚意创新电影.  相似文献   

14.
包燕 《社会科学》2012,(6):187-192
"国家形象"既是国家现实的呈现,也是媒介建构的结果。以上世纪70年代的《精武门》、90年代的《黄飞鸿》、新世纪初的《叶问》等华语功夫电影为中心,考察影像中的国家形象与时代的互文关系,我们发现当代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经历了政治认同焦虑、物质现代性追寻、文化自信重建的深层嬗变。而新近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在理想性意识形态的敏锐输出同时,呈现出现实质感的匮乏。走出刻板叙事,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感的平衡是华语主流商业电影获得有效认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王鹏 《中州学刊》2012,(2):194-198
"后百亿时代"的中国电影产业继续凯歌高奏,截至2011年底,全国票房收入再创新高,成功跃上130亿关口,国产票房过亿电影数量稳中有升。受"注意力经济"和"饥渴营销"的推动,多部国产大片首周放映票房创下新高,然而受口碑不济拖累,次周、第三周出现票房集体"高台跳水"现象。事件群发凸显出中国电影十年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唯票房论"的货币拜物教风险陡然上升,以及创意匮乏、娱乐至死、品味低俗等文化贫血症隐忧加剧。电影创作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生产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高质量作品,才能推动电影产业的振兴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进武 《东岳论丛》2014,(3):103-108
如今,动漫文化已经成为国际性与民族性、高雅与通俗等互动共享且又彰显人类意识及生存意义的文化。动漫电影则是这一文化中最为活跃且又最具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在2013年中国大陆上映的动漫电影中,美国梦工厂推出的《疯狂原始人》是其中最具闪光质地的动漫大片。这部动漫电影将人物划分为以瓜哥为代表的甘于"守旧"的"穴居人"和以盖为代表的敢于"创新"的"现代人"。影片将这两类人的命运颇为巧妙地融为一体,并借助疯狂的想象力和精良的视听效果,有力地将观众吸引到影片预设的叙事空间。这种"原始"与"摩登"对立的叙事结构无疑是好莱坞电影经典化的冲突模式。恰恰是在这样的交错与冲突中形成了一种叙事张力,而"成长"及其指向的启蒙之"光"与"合家欢"式的怀旧则正是这种张力中的主要着力点。同时还应该看到,这种启蒙与怀旧产生了一种"黏合"作用,把青少年与成人凝聚在一起,从而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共同的话语与共通的感动。这样的叙事方式对于当下中国动漫电影的制作同样不无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读了孙席珍先生的《鲁迅诗歌杂谈》(见本刊一九七八年第二期)中关于《我的失恋》的新解,使人大喜过望。照孙先生所说的这首拟古的新打油诗的内容和内幕,过去确是闻所未闻。孙先生说:鲁迅写这首诗是讽刺“诗哲”徐志摩的,徐当时正在追求某女士而闹失恋。孙先生还很具体地指出:诗中“回她什么”的四件东西,也都是指徐志摩的诗文,  相似文献   

18.
王姣 《重庆社会科学》2011,(11):104-110
从建国初期到新世纪十年,从最早的电影《我这一辈子》到热播的电视剧《茶馆》,老舍作品深受影视界人士的青睐而被改编成了诸多电影、电视剧。这种经久不衰、"前仆后继"的改编成就了"影像老舍"现象,对当下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小刚是一个颇具话题性的导演,电影风格从《甲方乙方》《一声叹息》等喜剧化电影到《天下无贼》《夜宴》等商业大片转型,再到《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悲剧转型,每一次转化都在中国电影市场内掀起一阵讨论热潮,而刚刚上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大片"的起点、拐点与落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和<卧虎藏龙>探寻出的一条中国电影国际化的出路,激发了中国电影界中国式"大片"的创作热情.自张艺谋的<英雄>开始,这类影片不断涌现也争议不断.纵观其发展历程,中国式"大片"经历了初创时视觉追求的偏颇和发展中内容至上的转型,并最终找到了符合中国时代精神、秉承民族传统文化、追求人文精神价值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