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坚持大众的阶级性的前提下,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既不等于广为宣传,也不等于通俗化,而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被知识分子掌握转化为被工农劳苦大众掌握。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大众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众的哲学,这种转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2.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曾成功地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方式,使哲学成为掌握在广大人民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国际国内形势瞬息万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复杂,如何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尤为关键。因而,比较《大众哲学》与今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背景,解读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所面临的困境与障碍,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大众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人们可以从多重视野来理解它、解释它。在存在论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昭示的是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生活的本性;在主体性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揭示的是一种新的主体性理论即大众主体性理论的建立;在方法论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确立了一种新的解释学即大众化解释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一直以来是我党在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要从社会主义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理解、认识、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新大众哲学》在继承《大众哲学》以往优秀品格的基础上,从内容的更新、理论的更新、问题的更新三个方面,又一次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要看到《新大众哲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事业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功;另一方面,更需要在《新大众哲学》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以此为起点,把握好互联网时代的有利条件,大力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范式,是一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总体性价值规范,它要求哲学教育达到“哲学的生活生成”与“生活的哲学化成”的有机统一.这一范式源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本真精神,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传统之中.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教条主义的干扰与破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逐渐偏离了生活化的路向,严重阻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当前重新确立这一范式,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教育贴近生活、亲近大众,摆脱教条主义的困境,实现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从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现实关怀、实践来源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其真正意义上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具备大众化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向人民大众,实现理论自身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马克思主义既是大众化的产物,又须走向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面向大众的价值取向从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必须以大众为中心,立足于大众的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除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视域来解读外,还需要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来解读。20世纪30年代的唯物辩证法论战,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问题;艾思奇对论战的参与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深刻影响了《大众哲学》的思路、结构与内容。正是在这场论战中,艾思奇通过批判张东荪、叶青的哲学思路和思维方法,形成了阐发辩证法唯物论体系的思路,并根据这一思路在《大众哲学》中对辩证法唯物论体系作了大众化的阐释,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方向。只有看到《大众哲学》的多方面贡献、意义与影响,才能对《大众哲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价值作出深刻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上来源于大众生活实践,是为人民大众提供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因而是大众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掌握了大众,完成由理论向大众社会实践的复归,才能成为指导大众社会实践的思想武器,实现理论大众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面临着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必须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不仅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巩固,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且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对《大众哲学》的评价和研究普遍存在过于强调“通俗”而忽略“大众”的现象。从“大众”视角出发,《大众哲学》的大众立场可以表述为:大众视野、与时俱进、服务大众、大众言语。这对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郭建宁 《河北学刊》2008,28(3):13-16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的社会现实,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这就要求让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事实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迫切需要将其"大众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又在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包容了多方面的新成果,这些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在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的发展,我们同《河北学刊》一起组织了这一专题讨论,目的是通过这组文章与同行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关系论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雍涛 《河北学刊》2008,28(3):20-22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的社会现实,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这就要求让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事实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迫切需要将其"大众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又在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包容了多方面的新成果,这些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在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的发展,我们同《河北学刊》一起组织了这一专题讨论,目的是通过这组文章与同行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庆飞 《河北学刊》2008,28(3):18-20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的社会现实,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这就要求让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事实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迫切需要将其"大众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又在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包容了多方面的新成果,这些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在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的发展,我们同《河北学刊》一起组织了这一专题讨论,目的是通过这组文章与同行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颜晓峰 《河北学刊》2008,28(3):16-18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的社会现实,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这就要求让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事实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迫切需要将其"大众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又在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包容了多方面的新成果,这些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在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的发展,我们同《河北学刊》一起组织了这一专题讨论,目的是通过这组文章与同行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生活化"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克思主义生活化是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体现,同时也是当下现实的社会、文化生活急剧变化的趋势使然及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活化要通过强化问题意识、实现话语转换并在此基础上转变大众认知模式,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进入大众的头脑,指导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从大众现实生产生活中产生的认知流入是马克思主义最深厚的根源,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深厚的根源.如果没有新的认知因素的流入,人们的生活就会维持现状,不会发生改变,而向人们提供新的认知因素,则构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依据.新认知因素提供的现实载体是一级带一级和上下结合,这构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大众不吸取新的认知因素,就不能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不向大众提供新的认知因素,就不能增强自己的物质力量.新的认知因素是大众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中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16.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是纯粹意识哲学或思辨理论哲学的范式,严重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态度.因此,应进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这一转换就是要返回到马克思的哲学范式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实践哲学范式和以现实生活为基石的哲学范式,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突出地体现为“六个结合”:理论创新上“理论”与“问题”相结合;理论武装上“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理论取向上“真理”与“价值”相结合;理论表现上“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理论功能上“大众化”与“化大众”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中客观存在的“大众意识的迷失”、“大众魅力的旁落”、“大众情结的淡漠”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一旦缺乏了掌握大众的意识,吸引大众的魅力,心系大众的情结,又如何能“大众化”呢?  相似文献   

18.
汤超 《理论界》2012,(4):84-86
《大众哲学》是"大众哲人"艾思奇的代表作,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通俗化、现实化和大众化的道路。通过对《大众哲学》写作前艾思奇个人学习生活经历的梳理、思想变化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定位的把握及全书内容的探讨,从艾思奇主体性角度探寻《大众哲学》的成功原因,这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视角.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和实践旨归决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离开日常生活世界.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深刻转型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对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必须消解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现实张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日常生活转向.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的视野来看,大数据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其引发了人们认识方式的变革,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大数据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方面的紧密契合,决定它必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充分运用大数据正确认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通过不断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数据环境,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