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逻辑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的整体性以及逻辑在诸文化要素中的特殊意义,使逻辑与文化成为应予关注的一个课题.逻辑与文化的关系既表现为逻辑对文化的影响,又表现为文化对逻辑的制约.这要求我们对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应给予逻辑的关怀,对逻辑的研究与分析应注意文化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3,(4):121-121
《文化创意十五讲》(王文革主编)于2013年5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十五讲分别为:文化创意与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一切皆有可能;文化创意:我行吗;文化创意:我行;文化创意:文化的创意;既要心动也要行动;出版创意;报刊创意;网络创意;影视创意;动漫网游创意;创意城市:面向世界和未来;文化帝国;文化消费的特点及主体;文化产业的基本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化创意驱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平 《社会科学》2012,(7):40-48
文化创意驱动城市转型发展一般有四种模式:文化创意空间设施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文化创意生态营造。文化本身的特性决定文化创意驱动城市转型发展具有六种作用机制:即创造性、融合、美化、个性化、多样化和社会化。借鉴国外城市的经验,一是以文化为灵魂,创意为手段寻求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二是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上面;三是同等注重扩大文化创意的生产与消费;四是构建社会网络,促进全民参与文化创意的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4.
认真研究和解决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的矛盾、冲突,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跨制度、跨时代的重大课题。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的乖离,对精神文化生产形成的深刻影响之一,就是造成了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内在财富与外在财富的诸多对立。由此对文化逻辑形成的挤压与扭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介入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传播,使社会文化生活脱离原有精神生产技术基础上形成的既定逻辑与价值秩序,在认知和价值理性方面发生畸变。资本逻辑对文化逻辑的扭曲或解构,从价值系统销蚀文化生产主体的创造性进力。凡此种种,都需要用一种充满社会大智慧和科学自觉性的系统理念与工作策略,去克服市场机制与资本逻辑自发调节给文化生产可能带来的价值偏颇与逻辑扭曲,如此才能保证精神文化生产的正确方向、社会价值与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5.
周兰桂 《学术论坛》2007,(10):149-153
文化转型与价值重建对传统学术与文艺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面对社会转型特别是后现代各种消费文化现象,文艺理论仍然没有摆脱"失语症"的梦魇与尴尬,从而引发出文艺学界对文艺理论与研究的困惑、对危机的反思.文章就解蔽文论与文论家的"失语症"、实现当下文论与文艺的同步性发展、拓展文论创新的方法论视野展开言说与回应,探寻文化转型大语境下文论创新的逻辑前提,以期获得既具学理深度又富人文关怀的理论视阈.  相似文献   

6.
资本的历史本性在于追求自身的无限增殖。植根于这种历史本性,造就了资本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逻辑:一方面形成资本的文化形态,从而资本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对文化权力的追逐,从而实现对社会的全面控制。文化产业化既反映了资本形态创新的需要又是资本实现对社会全面控制的根本途径。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下,要发展文化产业但不能把文化产业化作为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应给予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张筱薏  李勤 《学术论坛》2006,1(9):35-38
传统经济学奠定了对消费的最初界定,即消费即是对使用价值的消费。然而,消费不只是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离开使用价值消费的经济学视角才能深入到消费的本质,消费文化就是对使用价值消费的背离,但这种背离在消费主义流行的时代则走到了一个极端,又带来某种后现代的弊端。文章以此为线索,厘清了消费、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关系,并力图梳理从使用价值消费到符号消费的演变逻辑。  相似文献   

8.
价值意蕴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增强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丰富了文化建设内涵,创新科学理论体系;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从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时代产物;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从实践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文化自立自强的行动指南。实践指向层面,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南,坚持为人民服务价值旨归;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用全球视野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当前文化与治理间的耦合存在以文化为治理对象的“治理文化”及以文化为治理路径的“文化治理”两种范式,两者在治理主体、治理路径上存在一致性,但在治理对象及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社区治理实践过程中,S社区重视社区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协作,并在治理对象及目标上实现了从对社区文化进行保育到对参与个体、组织集体、社区公共问题进行治理的转变,其治理实践经历了由“治理文化”向“文化治理”的逻辑变迁。通过比较发现,“治理文化”路径重点在于文化,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有益但对于社区其他公共领域的介入存在不足;而“文化治理”路径重点在于治理,更为符合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开放作为资本操控文化的起点,既是资本增殖的手段,也是文化维系的根本。但表层的开放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封闭,这是资本文化逻辑更为本质的向度。封闭性形成以资本为主导的文化利益闭环,加剧异质文化间的断裂,促使“超文化”生成,使文化呈现出生产的非需求性、交换的非平等性、分配的非均衡性和消费的非自主性,强化资本的权力。开放走向人化而封闭导致物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矛盾,解放与奴役、自由与束缚的矛盾,社会关系优化与退化的矛盾,都强化了资本宰制下人化和物化的界分。在宏观上把握文化开放与封闭间的张力,中观上注重文化建设中人文精神的养成,微观上将家庭关系作为生成社会关系完整性的基础,有助于驾驭进而超越资本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1.
张能泉 《云梦学刊》2011,32(3):113-115
生存意识是日本文学涉及的重要主题,也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表征。《挪威的森林》以其独特的艺术世界向世人呈现出一种独有的生存状态:缺乏信仰的都市青年物质的追求与消遣却无法释怀精神的孤独与苦闷。他们在日益物化、疏离的现代社会中无所适从,为此,在世外桃源般的精神寄托处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并在其张力下表现出现代人孤独与焦虑的内心世界和浓郁的生存意识。  相似文献   

12.
消费观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构成等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总和,被用来指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消费行为呈现出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矛盾,消费结构不尽合理、消费水平两极分化等特征,陷入欲望消费、炫富消费的误区。应以生态主义消费观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引领,避免享乐主义等不良消费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焕云 《云梦学刊》2011,32(6):10-14
许多学者认为,异质文化的疆界难以逾越,文化冲突普遍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其成果,充分证明了异质文化的会通融合既可能又是必要.向世人提供了宝贵的启迪意义。基于人的类本质的共同性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生态,不仅激活了中国固有的文化基因,而且促进了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双重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为人类文化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文化中国”的建设中,让“斗争哲学”适当休息,让“和而不同”理念走向前台,学习“别人”、强化“自我”,无疑是比较意义上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14.
区域消费文化观念的差异性:粤甘两省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稳定的消费文化观念会对消费行为产生特定作用。消费文化观念有个体差异性,更体现为一定的区域性群体特征。以具有东西部典型代表的广东省和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消费文化观念各维度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地区的消费者在“物质和精神”、“开放与保守”两个维度上表现明显差异,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从差异性的消费文化观念出发,企业应制定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化视野中的消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庆德 《社会科学》2006,1(2):53-61
消费从来就是“文化”的。文化规制及其意义渗入不仅对消费行为实现了全面性的覆盖,而且为消费行为划分了等级层次。给各种进入使用或消费的物品赋予文化产品的意义,就使文化产品得到了外延的扩展或泛化,消费在不同社会的历史差异性中,呈现为一个由文化赋予、规制并追随其意义变换而变化的动态结构。关注消费中文化意义的赋予与变化,充分挖掘产品内在的文化要素,可以为现存市场体系中的边缘者或新入者提供更多更大的机会,为改变他们在现实经济体系中的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和参与地位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6.
肖治华 《云梦学刊》2006,27(1):62-64
林语堂的"中庸哲学"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和谐地综合东西方文化和整合传统与现代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十分注重近情精神的思想.它既是林语堂文化观的体现,也是其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虹 《云梦学刊》2007,28(6):123-126
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消费伦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中,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消费伦理认识能力;而且要加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修养,还要努力营造节俭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8.
“十五”期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值及人均数总增长均达到8成多,而“十一五”头两年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值及人均数年均增速连续下滑,低于“十五”年均增幅。剐过去的年景,文化消费已经受到国内物价上涨压缩消费的抑制;面l临的年景,文化消费可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波及经济的影响。“十一五”期间文化民生效应赶超“十五’’发展成效,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目前国家正大力拉动内需,2009年正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关口。  相似文献   

19.
贺玉萍 《云梦学刊》2010,31(1):110-113
北魏洛阳石窟维摩变寄寓了北方士人的文化理想,体现了士人放旷不羁、向往自由的精神,它与庄重神秘的宗教题材有相当大的反差,说明佛教在汉文化核心区域发展过程中,在题材和精神上都受到河洛文化的影响和改造。  相似文献   

20.
李锡海 《齐鲁学刊》2007,2(1):151-156
正常的文化消费是遏制犯罪发生的重要力量,畸型文化消费则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因素。畸型文化消费表现为消费心理扭曲、消费行为反常,其对犯罪的影响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模式。畸型文化消费的形成,在于拜金主义泛滥、文化市场低俗化和社会的诸多变异行为。要遏制犯罪的发生和发展,必须从多方面构筑畸型文化消费的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