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年来中国美学的思想既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又大量吸收了西方美学和西方文化的新观点、新方法。以学科发展为视角,梳理反思了20世纪中国美学的四个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学启蒙及其学科创建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的中国现代美学奠基期;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讨论为特征的美学争鸣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反思与发展并存期。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必须改变跟在西方现代美学后面跑的被动局面,才能建构起对中华民族文化具有独特解释力的中国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低谷期,这当然有其外在的原因,但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来自美学研究的内部。回顾20世纪中国美学所走过的道路,不难看出有三个高峰:一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了一大批美学著作,和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美学大师;二是40年代末至50年代,出现了空前的美学大讨论热潮;三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美学新观念新方法席卷全国,涌现了一大批美学新秀。但是,即使在这三大美学高潮中,仍可以看出中国美学的先天不足和根本缺陷。首先,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学始终没有出现具有世界影响的、独创的、站在学科最前沿的美学思想。第一次高潮追随西方,第  相似文献   

3.
自然美是美学的一个经典范畴与基础课题。自20世纪初与美学学科一起由西方传入中国起,自然美问题便与百余年的中国现代美学史结伴而行,甚至成为备受关注的学术热点。20世纪以来中国的自然美问题研究大致经历了20世纪前半叶的起步阶段、50-60年代的本质论阶段、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实践论阶段和新世纪以来的生态论阶段四个时期。尽管自然美在国内美学研究中是一个相当受重视的美学论题,也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一是对自然美概念缺乏合乎逻辑的界定,从而影响了整个自然美问题研究的学理严密性,二是针对自然美范畴本身的观念史、问题史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多,三是关于自然美的一般理论性研究问题意识不强,一门研究自然审美活动的美学分支学科——自然美学之建立尚待时日。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理论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华 《学术研究》2007,(4):132-13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小说理论研究是从小说美学研究起步的,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小说理论更多地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小说理论。西方叙事学的引入促进了中国小说理论的建构。然而,中国小说理论建设并没有完全遵循西方从经典叙事学转向之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对小说美学和叙事学的兼收并蓄中,一直自觉不自觉地走着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路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初,东南大学掌门人、哲学家刘伯明论述文学的美学要素、西方美学主潮和美育学说体系,起点高卓,视野宽广,立论精准,彰显了现代美学的学科意识,体现了20世纪早期中国学者的现代文化意识和美学思辨精神.过去,由于理论框架、观念、眼光的限制,学界未能发现和理解刘伯明的美学贡献.本文旨在揭示刘伯明在中国现代美学建构过程中的学术实绩.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中国美学30年的核心问题,是中西美学关系问题。“文革”后中国美学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打开国门,重新融入了国际美学界。此前中国美学界对于西方美学的了解,主要还停留于20世纪之前的西方古典美学,与50年代“美学热”不同的是,80年代“美学热”的一  相似文献   

7.
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兴起绝然不同,中国现代美学是在中国被迫纳入现代性发展轨道的历史条件下从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反省起步的。从承继的关系来看,中国现代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的若干精神有所反思和张扬,但就总体而言中国现代美学又是在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学基础上开始建构的,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有着相当的差异。由于这一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境遇,发轫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在之后的岁月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审美观念强有力的两翼,即审美自由主义与审美功利主义。审美功利主义始终处于强势地位,但审美自由主义也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即使是在民族决战和阶级决战的关键时刻,对审美自由的向往仍然被顽强地表述着。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的萌芽和发展到1949年告一段落。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西方美学思潮和理论大量引入,促进了中国现代美学观念的生成和定型,尤其是为后来发生的若干次美学大讨论准备了人才和资源。就中国现代美学的最基本特点而言,美学问题始终是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互动决定了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历史特征和命运。  相似文献   

8.
李滨 《云梦学刊》2003,24(5):127-128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开始以西方接受美学为理论参照。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读者接受的思想资料进行审视和研究。如今,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批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向我们展示出广阔的学术前景。邓新华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武汉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诗学》)就是该研究领域内一部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内兴起的,它主要研究读者文学接受活动的一系列特点和规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接受美学就是西方的专利,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文学接受的思想资料就相当丰…  相似文献   

9.
西方审美文化对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的影响大致以1840年为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况,1840年前较为微弱,1840年后则不断地增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第一次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审美文化,尤其是美学思想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涌入并渗透到中国,引发了中国文学界自觉的美学意识,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的现代转型。一些受到西方美学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艺术家,同时又是诗学家或诗人,他们纷纷自觉地以审美眼光观照诗歌,或者从审美视角进入诗歌现象,对古今中外诗歌进行深入研究,或者以自觉的审美意识来创作诗歌。西方美学思想,特别是诗歌美学成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催生婆,在中国诗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了关键作用。中国现代诗学家或者直接引入西方美学范畴,或者受到西方美学思想的启发,对中国传统的诗学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中国现代诗学理论基础的形成正是中国现代诗学家们在西方美学思想启迪之下,对中国传统诗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学术史是一部西学东渐的历史,以中西之易谋古今之变乃其实质性历史内涵,自主性创新能力缺乏是20世纪中国学术最大局限。在新的世纪,中国学术已然进入一个可以自主创造的时代。就美学而言,最关键者有三:走出观念,面对当代大众审美实际;以中华审美特殊性材料研究人类审美普遍性问题;在自主性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升自主性理论。  相似文献   

11.
郭华 《齐鲁学刊》2003,(3):89-94
2 0世纪 6 0年代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 :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在这一复杂的国际局势中 ,有着相似经历的中、南两国 ,依据不同的外交理念 ,分别采取了“不结盟”和“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由于它们在战略重点和策略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 ,在国际舞台上和国内建设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苔丝的反抗意识入手,分析男权思想影响下哈代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3.
姜峰 《河北学刊》2001,21(3):60-63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写作投身社会运动的时代 ,女性意识的变异使得女作家遮蔽或忽略自身独特的体认而竭力达到一种不分性别的认识高度。导致这种主体意识变化的原因既有社会、历史的因素 ,也有创作主体自身的因素。诸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她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意识、政治意识作为主体意识的新支点 ,为女性意识注入新的质素 ,从而使文学创作风貌产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几乎是群体性的 ,即整个女性写作都表现出一种对男性趋向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胡锦涛在总结与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方面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它以科学发展观为切入视角,以"两个历史决议"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史育人"的党史责任观,将党史研究与政党建设、先进性教育、理想信念紧密结合,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新时期中共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区组织结构的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传统社区的组织结构是行政化的等级机构,现代城市社区是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重建社区 网络结构的途径是:党组织重建、行政组织重建、社团组织重建。  相似文献   

16.
自巴门尼德以来,虚无问题就是哲学家们探索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海德格尔通过将虚无阐释为使存在得以显现的,此在超越的对应物。然而,尽管萨特继承了"此在"作为"存在"这一条海式路径,来探究自己的生存本体论,但萨特还是对海德格尔的虚无观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萨特将海德格尔的"此在"改造为"意识",进而认为这种"意识"就是"虚无",这种虚无的本质就是一种否定性意识。尽管基于不同的构建本体论的出发点,萨特对海德格尔关于虚无概念的批评和改造还是切中要害,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上的主体 ,一不参加有关法律的立法 ,二会因法律关系的灭失而不复为主体 ,三可能因为成了某种法律关系的主体而受法律的制裁。法律的主人参与法律的制定 ,不因具体法律关系的灭失而丧失主人地位 ,法律反映其意志与利益。区分这两个虽有联系却又根本区别的概念 ,对守法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是守法 ,有消极守法与积极守法之分。消极守法虽为守法的主体 ,却非法律的主人 ,他们把自己置身于法律的对立面。积极守法者必为法律的主人 ,只有法律的主人才可能成为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积极守法者。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中 ,要做法律的主人而不只是法律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田刚 《人文杂志》2002,2(1):98-103
鲁迅是一个对人生的虚妄感有深切体验的作家 ,这种体验与庄子哲学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通过对人生虚妄感的体验、承担和反抗 ,鲁迅才在战士和诗人的角色转换中时时奔突、返顾与前行着 ,这就形成了鲁迅与庄子的虚无主义迥然有别的精神特征。鲁迅的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随便”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既体现为思想方法上的 ,又体现为性情气质上的。这二个方面的相互促动与展开 ,构成了鲁迅充满“毒气”和“鬼气”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李淑梅 《社会科学》2012,(6):108-118
施蒂纳将"自由主义"理解为崇拜国家、社会或"人"的理论,包括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和人道自由主义。他认为,只有消灭国家和社会观念,消灭一般的"人"的概念,摆脱这些外在力量的束缚和限制,个人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才能成为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唯一者"。马克思揭露了施蒂纳对自由主义划分和理解的狭隘性和扭曲性,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说明现存国家、社会和思想观念,把根本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作为实现人的自由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孔孟荀之君子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孟荀为儒家思想的主流, 自不待言.他们的思想实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伦理道德为儒家思想的出发点, 也是归宿点. 在儒家看来, 做人最基本的努力是修养合于仁义道德人格; 人生最崇高的目的是实现合于人性的道德理想. 几千年来, 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在亚洲传统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继承和发扬其积极因素,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当代人而言, 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