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卜藏丹津事件后,为了削弱和硕特蒙古的势力,强化清朝中央对青海蒙藏民族的控制,清朝在政治上实行了蒙藏分治和“扶番抑蒙”的政策,其结果是经历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元年,青海蒙古族不仅人口锐减、牧地日缩,且民众流离失所,生活极度贫困;而藏族则人口与牲畜数量剧增,蒙藏两族从清初期的“蒙强藏弱”变为“藏强蒙弱”.为了拓宽生存空间,自嘉庆朝开始,居住在黄河以南的藏族各部就不断向黄河以北迁徙.这既冲击着清朝划定的“北蒙南番”的居住格局,也使蒙藏地区社会局势动荡不宁.那彦成基于当时情势,制定了一套严密的经济封锁政策以保证青海蒙藏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鼎波 《中国民族》2007,(7):70-70
为庆祝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236周年,由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长篇历史小说《渥巴锡大汗》研讨会6月22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原常务副书记玛拉沁夫,中共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刘进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作者就目前对蒙古族教育状况的认识和看法对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蒙古族学校师生进行了专题问卷调查,并结合调研、访谈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青海蒙古族从迁徙到青海高原以来,相对于蒙古族主体独立生存,于青藏高原这个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在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丰富了蒙古族文化的内涵。本论文从青海蒙古族历史文化形成的特点入手,对青海蒙古族古代文学的发展特点,从古代蒙古语书面文学、用古代藏文撰写的蒙古族书面文学、古代蒙古族民间文学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究青海蒙古族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归纳其独有的特征,从而,论证青海蒙古族文学在蒙古族古代文学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蒙古民族自13世纪20年代进入青藏高原活动以来,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但对青海蒙古族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建国以后开始正式起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青海蒙古族的研究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有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青海蒙古族婚俗文化青海蒙古族的婚配形式为一夫一妻制。在同姓、姑表及姨表兄妹之间均不通婚。在婚姻的缔结上虽有听凭“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包办婚姻,但青年男女自主其婚的机会也是很多的。过去讲究“门当户对”,头人等上层之“大家阎秀”一般不嫁平民百姓,但小家...  相似文献   

8.
十六世纪初期,右翼蒙古势力进入西番地区,打破了明初以来以甘肃镇为军事枢纽,“北拒蒙古,南悍诸番,俾不得相合”的战略格局,也揭开了继蒙元之后蒙藏两族新的历史性互动关系的序幕。右翼蒙古势力深入西番地区建立游牧区,并将大量明朝属番收为己用,“番达合势”,严重冲击明朝在西番地区建立的羁縻统治体系,西北边防也承受巨大压力。“洮河事变”爆发,迫使明朝采取强硬的军事和政治措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遏制蒙古势力在西番地区的扩张势头,缓解西北边防压力的目的,但已无力改变蒙古势力在西番地区作为重要政治存在的既成事实。而伴随着蒙古各部皈信藏传佛教,蒙藏间结成更为紧密的具有融合性的互动关系。基于彻底解决来自蒙古方面政治军事威胁的政治期待,明朝对于蒙古皈信藏传佛教则持积极推助的态度,试图以此来化解北部边疆问题,这可视为后来清朝统治者“兴黄教所以安蒙古”国策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明朝在青海地区的施政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在青海地区的施政方略宋宁明朝洪武初年,通过军事征伐和招抚措施,甘青等地归于明朝版图、元帝虽败退漠北,但势力仍盛,屡谋兴复,成为明朝最大边患。明廷为巩固北部边防,除沿长城一线列置若干军镇以外,在西北边卫,军民兼治,并建重镇于甘州,以实现“北拒蒙古,...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蒙古族进入青海的不同历史阶段,简略的叙述了青海蒙古族服饰文化形成的历史脉络及形成后随着地域、自身的发展和周边民族的不同而又形成独特的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11.
狩猎文化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真实的资料 ,着力于探讨青海蒙古族狩猎文化的内容、特征  相似文献   

12.
巴拿族约10万人,居住在嘉莱一昆嵩、义平和富庆三省,是居住在我国中部中区和西原地区孟一高棉语族的民族中人数最多和最主要的民族。巴拿族分为勒敖、泽楞、格锐木、云耕等一些地方支系。巴拿人可能就是占婆碑记中称为“麻  相似文献   

13.
青海蒙古族是整个蒙古的四大部之一,青海蒙古虽然称厄鲁特蒙古,但实际上不完全是厄鲁特蒙古,有元朝遗留下来的土默特达尔吾等部,有明朝遗留下来的火落赤、真相等部之土默特遗民,有却图汗所属之喀尔喀部,以及察哈尔阿曲赤马蒙古,还有康熙年间徙牧青海的喀尔喀蒙古。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是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多民族省份。世居于黑龙江的蒙古族,有14万多人口,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全省有1个蒙古族寓治县,5个蒙古族乡(镇),66个蒙古族村。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泰来县和富裕县单设了蒙古族学校,主要采取“汉语授课、加授蒙语文”和“蒙语授课、加授汉语文”的两种形式。共有单设中小学97所,其中小学85所,在校生5734人;中学12所,在校生2823人;中小学教职工649人。非单设校小学蒙古族在校生4830人,初中2513人,高中592人。蒙古族在普通教育阶段学生总数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17%。全省有1所多民族的师范学校,每年招收1个蒙古族班,蒙古族在校生180人,其中蒙语授课师范生39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中的额勒苏台嘎查察哈尔蒙古人的研究,力图反映镶黄旗与其他生态地域的蒙古族牧民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存状态.文章又从额勒苏台嘎查牧民人口、村落、牧业生活、风俗习惯、生产收支变迁等视角来阐述当下牧区牧民生活现状,并对保护牧民生态环境和生态民俗等方面的政策与现行探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甘肃循化厅乡约设置始于清朝平定青海蒙古罗卜藏丹津之乱后,随即以“口内各族”向“口外各族”推广.其间,乡约制度的推广借助于少数民族基层组织形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并根据地方社会的特点设立了寺约、集约等多种形式.但其推广的不彻底性与不完整性,则使这一响应国家政权建设而向下层社会渗透的半政权化组织,并未能有效地辅助国家权力在区域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元16世纪上半叶,大批蒙古族靠武力占据了环青海湖地区的肥沃牧场,而世居当地的藏族各部落被迫渡黄河南迁.19世纪中叶,藏族抓住青海蒙古族日趋衰落、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导致满清政府无暇顾及青海的有利契机,率众北渡黄河,从而形成了青海今天的蒙藏民族分布格局.本文结合汉藏史书文献,探计了"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青海蒙古族大、中学生为例,采用问卷法及访谈法对少数民族青年的文化习性和跨文化适应力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蒙古族青年的文化习性与跨文化适应力的发展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文化习性和跨文化适应力状况既受教育程度影响也受年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青海蒙古族的一部分是明末清初由来源于新疆的卫拉特蒙古和硕特等部组成的。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卫拉特蒙古族“不习耕作,以畜牧为业。饥食其肉,渴饮其酪,寒衣其皮,驰驱资其用,无一不取于牲。”“夏食酪浆酸乳,冬食牛羊肉,”“乳茶”为日常必不可少之饮料。所以,绝大部分青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蒙古语青海方言辞典》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及其编写特点等,进行了概括的分析和介绍,强调了该辞典在研究青海蒙古族文化、历史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