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冷战及系列制度的背景下,中美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互动历经兵戎相见冲突型、威慑冲突型,随后由于朝核危机的爆发而转型为竞争—合作型互动模式.中美维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及地区稳定的共同利益促使双方进行了系列的合作性互动,但两国在朝核问题互动中表现出的结构性分歧表明双方仍然处于竞争状态.国家利益是中美选择对朝政策、从而决定中美互动模式的直接因素.中美在朝核问题上的互动可以折射出两国关系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朝鲜半岛形势急剧变化,朝韩关系紧张,"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使双方再次处于战争的边缘;韩美黄海联合军演严重侵犯中国的核心利益,导致中韩关系受损;"钓鱼岛撞船事件"导致中日关系急剧恶化;美国借助这些突发事件实施"重返亚洲"的战略布局。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加强沟通、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略有缓和、朝美重新寻求对话、六方会谈有望重启之际,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的突然病逝导致刚刚有所好转的东北亚局势再度骤然紧张。这主要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处于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对外政策出现较大变化;东北亚大国对朝鲜半岛不同的利益诉求、大国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朝鲜半岛南北双方与周边大国关系互动等因素影响的结果。文章将对上述问题作出理性分析,并试图寻求使朝鲜半岛融入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理想框架。  相似文献   

3.
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通过分析各方面因素确定了战争动员的目标,即出兵朝鲜半岛是美国进行的一次反共集体安全行动.政府希望透过新闻媒体强化出兵的正义形象,引导公众舆论的走向.同时,公众舆论也对政府战争动员政策施加影响,迫使政府不断调整宣传方式与宣传强度.杜鲁门政府的战争动员政策在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反共集体安全行动与控制战争规模、冷静处理朝鲜危机的实际中不断寻求平衡.政府与公众舆论的互动对朝鲜战争的走向甚至美国政坛的发展都产生了诸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一、为朝鲜核危机埋下了祸根1.朝鲜战争使半岛南北彻底分离早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就根据《雅尔塔协定》分别进驻半岛朝鲜南北两侧,双方按照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占领区进行管理并帮助分别建立了政权,造成了南北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差异,美苏矛盾加深和南北尖锐对立,朝鲜半岛局势不断恶化。朝鲜南北双方建国特别是苏美撤军之后,都宣称自己是唯一合法的政府,并都视完成朝鲜半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承袭了朝鲜半岛分裂和南北对峙的格局,并被处于“一超”地位的美国所主宰.由于失去大国保护,朝鲜开发核武器力图实现安全自救.作为应对,韩国引入“萨德”.然而,“萨德”不能有效应对朝鲜的军事威胁,其战略手段与目标严重错位.该现象主要源于美韩同盟中韩国的从属地位以及美俄和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如果韩国要维护国家安全,应当把维护半岛安全作为战略目标,为此,其应当构建真正的南北互信以减轻对域外大国的战略依赖.  相似文献   

6.
刑罚威慑过程是刑罚裁决与威慑对象行为选择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刑罚裁决与威慑对象之间通过刑罚信息交流而相互作用或影响,刑罚信息的传递影响着犯罪行为选择,进而影响刑罚威慑效果.现实中,威慑对象难于获得有用的、确定性的刑罚信息,这主要是人民法院没有一个具体的、稳定的、连续的、一致的量刑策略造成的.建立于普遍意义事实基础之上的量刑经济学规则,更好地解释了犯罪行为选择,也为降低刑罚信息成本,增强刑罚的威慑效果,提供了可行的量化分析工具或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华 《学术探索》2004,(3):66-71
冷战时期驻韩美军的历史使命是威慑、遏制来自北方的进攻,2002年10月朝核危机以来的驻韩美军重新部署是朝鲜战争以来历次调整的继续,但其使命已经开始转变为对亚太力量的多方制衡。这一历史角色的重大转换必将对地区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万历二十年,日本丰臣秀吉突发大军侵犯朝鲜.应濒临亡国的朝贡属国朝鲜的请求,明朝政府作出了出兵救援的决定.战争后来以明朝、朝鲜、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对峙与讲和为主要形式而持续七年之久,最后以丰臣秀吉痛死、日军撤退而告终.这场以朝鲜为战场,以明朝、朝鲜、日本三个主要东亚国家为参战对象的战争,给东亚世界各个相关国家之间的交流注入了新的内容.战争期间参战方之间的人员往来,比以往时段变得更为频繁,随之而来的则是迅速膨胀的信息流通.出于战争的需要,明朝政府通过派遣间谍等形式,积极地搜集和研究日本情报,藉以把握战争形势,谋求战略上的主动权.这些情报关乎战局的进退和战争的胜负,时这场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2016年以来,朝鲜核导试验不断、“萨德”入韩进程加速,朝鲜半岛危机迭起,变数增多.中国需要对朝美韩的战略动向以及东北亚地区总体安全形势作出新一轮评估,把我国在半岛的利益、底线和愿景进一步明晰化.在中美两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对半岛核问题应加强沟通协调,增强信任,为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以及对话解决朝鲜核问题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末期开始,生存与发展的双重需求推动中国军事威慑力量弥补欠帐式发展.然而伴随中国崛起,国际政治的"恐惧困境"心理动力与权力转移的消极心理反应,导致不少国家遏制中国崛起的军事反制行为.针对军事力量增长的结构性矛盾,中国需要确立总体把握军事威慑的指导方针,既不能放弃军事威慑这一从根本上确保国家利益的手段,又要确立超越单纯威慑的大战略观,增强军队的软实力,以此优化我国的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11.
霸权威慑与战略反制--双重标准下的伊朗核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危机的出现是伊朗与美国霸权长期对抗的必然,也有伊朗企图通过获取核武器寻求安全自助的因素。从战略行为方式判断伊朗核危机中的动向在于通过理论与现实的对照,理解战略的根本目标与实现手段间平衡互动,探寻化解核危机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村规民约的效力:道德压制,抑或法律威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乡规民约与国家法律在各自领域中依据不同的规则调整着社会秩序。革命和改革改变了乡规民约的社会基础,国家权力的渗透制约了乡规民约运行的空间。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间规约与国家法律此消彼涨,在互动过程中渐次提升村民的现代法律意识,进而推动法治中国缓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早期的执法经济理论,关注如何通过惩罚违法者威慑潜在违法行为.然而,考虑到执法本身的成本,特别是当法律本身非优化时违法行为带来的外部收益(或执法的成本),简单地威慑执法带来的成本可能大于收益.因此,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执法目标的最优执法理论认为,并非对所有违法行为都要实施威慑,只有当执法收益在边际上大于执法成本时,惩罚违法者才是有效率的.基于相关文献,本文试图梳理和介绍执法经济理论的基本发展脉络和思想.  相似文献   

14.
脆弱的高边疆:后冷战时代美国太空威慑的战略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奇松 《中国社会科学》2012,(4):183-204,208
冷战时代太空资产成为美国核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后,美国太空威慑成为相对独立的威慑力量,成为军队战斗力倍增器。美国大力发展太空实力使得美国高度依赖太空,而太空资产与生俱来的缺陷是对攻击具有相当的脆弱性,这种依赖性和脆弱性造就了美国太空威慑的根本性困境。随着反卫星技术的扩散,美国日益关注如何慑止对手攻击美国太空资产,试图构建太空威慑理论。在太空威慑实践上,美国采取了广泛的措施,包括确立国际太空行为规范,与盟国建立太空伙伴关系,增强美国在恶劣环境下作战的弹性和能力,制定替代选择方案等。然而,美国的太空威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面临着难以化解的战略窘境。  相似文献   

15.
2002年3月9日,美国一家报纸披露了一个惊人内幕五角大楼在其所在提交的《核态势回顾》报告中称,有可能在特殊情况下对中、俄等七国实施核打击。该报告预示着美国的核战略已开始发生实质性转变,由“威慑”走向“实战”,开始呈现一些新特点。美国核战略的调整将对国际核军控、国际安全形势等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