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比丘三千威仪》,旧题“后汉安世高译”,一些学者也把它当作东汉语料来使用,颇值得商榷。从词汇角度考察,《大比丘三千威仪》中“阿闭梨”、“布萨”、“捷椎”、“檀越”、“维那”等佛经译名以及“橙”、“抖擞”、“猛利”、“某甲”、“爬”、“绳床”、“食堂”、“下”、“执作”等普通词语最早见于两晋时译经,未见于东汉三国可靠译经,而部分普通词语亦始见于晋代(或者更晚)中土文献,可见该经中明显存在着具有两晋时代特色的词汇,因而这部经书不可能是东汉译经,其翻译年代不会早于西晋甚至是东晋。  相似文献   

2.
试论汉译佛典四言格文体的形成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汉至南北朝,汉译佛典四言格文体经历了一个逐渐定型的过程,其形成是时代骈体风尚、四言雅正观念、四言语音优势、译经者语言文化素养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特殊的文体结构一经形成便无形地制约着译经者的遣词造句,在表义明确的前提下.译经者往往采取增删字数等手段对文句进行调控,译经中不少表达形式的生成与这种调控密切相关.同时,为满足四言"二二"节奏对双音形式的需求,译经者还采取多种方式延长或简缩词语形式,以凑足四言.不可否认,由于译经者的这些努力,语言中形成了大量的双音新词语,客观上对汉语的双音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甚大”作状语最早出现于东汉译经,魏晋南北朝和唐代译经续有沿用,用例甚多。与这种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甚大”作状语在中土文献中极为少见,我们只在《太平经》、《太平广记》、《祖堂集》、《敦煌变文》等几部文献当中发现了几个例子。所以,“甚大”作状语能在中土文献中出现,是佛经语言现象“直接移植”的结果,而其不能真正融入汉语,则是因为与汉语的语法规则有抵触。  相似文献   

4.
"甚大"作状语最早出现于东汉译经,魏晋南北朝和唐代译经续有沿用,用例甚多.与这种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甚大"作状语在中土文献中极为少见,我们只在<太平经><太平广记><祖堂集><敦煌变文>等几部文献当中发现了几个例子.本文认为,"甚大"作状语能在中土文献中出现,是佛经语言现象"直接移植"的结果,而其不能真正融入汉语,则是因为与汉语的语法规则有抵触.  相似文献   

5.
在英语中,否定概念的表达方式纷繁复杂,否定概念与否定形式并非永远一致:肯定的形式可以表达否定的概念;否定的形式可以表达肯定的概念;有时同一形式既可以表达肯定的慨念,也可以表达否定的概念。加之我们和英美人民在思维、生活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我国中学生在理解否定概念,掌握其不同的表达形式上的困难。为此,本文试图将中学英语课本中出现的表达否定概念的各种形式加以整理归纳,供中学英语教师教学参考,帮助中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否定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弄清否  相似文献   

6.
"颇……不"疑问句最早出现在东汉昙果共康孟祥《中本起经》卷下,后来的中土文献也有使用。"颇"在这一句式中作语气副词,缓和疑问语气,这是中古汉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颇……不"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系统性,根据这一句式在《撰集百缘经》中的使用情况来考察这本译经的翻译年代,可以初步得出它的成书年代不会晚至公元六世纪。  相似文献   

7.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前者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后者是物质存在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表现。20世纪后半叶三峡峡口区的时空表达形式,包括有关面积及相关度量、一年至一日之内的主要时段、时点的表达,体现了"近取诸身"的思维认识特征,散发出传统自然经济的淳朴气息。  相似文献   

8.
《分别功德论》是一部失译经,旧附"后汉录".但以下语言现象表明这部经不像是东汉译经:(1)在语法方面,被动句中,"被"字式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达到22.2%,而东汉佛经没有"被"字式被动句.疑问句中,语气助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东汉佛经;语气助词的种类与东汉佛经不同;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气助词是"耶",而东汉佛经是"乎";出现新兴语气助词"那"的可靠用例;反复问句"颇……不"的使用频率比东汉佛经高;特指问句疑问词语"何者"、"何等人"东汉佛经未见.(2)在词汇方面,佛经译名"阿那律"、"阿练若"、"耆婆"、"耆域"、"南无"、"岚"以及普通语词"双生儿"、"骆驼"、"算术"、"秃头"、"殊途同归"等,在东汉佛经中均未使用.据此综合考察,这部经的风格和魏晋时期的译经相近,最早也只能是三国时期的译经.  相似文献   

9.
与上古汉语比较,中古汉语相对时点词有以下特点:由位移动词参与构成的相对时点词语明显增多;除继承上古"位移动词 时间成分"方式外,中古相对时点词语出现"副词 位移动词"和"位移动词 位移动词"的结构方式。中古汉语位移动词构成的相对时点词用法更加统一;一些新兴相对时点词经历了"佛典→与佛典有关的文献→一般文献"的发展过程。汉语时间表达的认知隐喻方式在上古还不够成熟,中古才趋于成熟。中古时期,人们更加有意识地参照汉语对时间表达的认知方式,运用位移动词来创造新的相对时间词。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把源语表达的信息移植到目的语中去。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及文化背景存在差异,要传译这一信息,有时须把源语的表达形式转换成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因此翻译中的形式变换是难以避免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不可限量”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不可限量"是否是成语,不同的辞书观点不同。而在部分认为其为成语的辞书中,对其来源,意义发展演变解释不够完善精确。经分析考证,我们以为,"不可限量"是成语,最早见于三国吴支谦的译经,进入中土文献后,意义开始引申,并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开始具有了褒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从佛教的语言观念与译经的特殊形式两个方面,对汉译佛经中白话与文言因素并存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汉译佛经中出现大量白话,既有佛教传统语言现的原因,更受制于早期主译僧人的汉语水平,汉译佛经中的文言因素.则来源于担任笔受及润文的中土文人.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英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调整语句结构,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本文试图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的句式结构和语言表达形式为出发点,探讨英汉翻译的一些规律和技巧.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本质是不同思维形式的转换 ,思维的方式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 ;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影响英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 ,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必须按照译入语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 ,调整语句结构 ,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本文试图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的句式结构和语言表达形式为出发点 ,探讨英汉翻译的一些规律和技巧  相似文献   

15.
结合汉英、英汉翻译实践,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对小说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的不同处理方式及其表达效果,进而指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须充分认识到汉、英两种语言不同的引语形式,认真分析原文引语表达出的特定效果,选择译文中最恰当的引语表达形式,将原文各种不同的声音产生的效果恰到好处地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很多学者对中古时期佛教类语料中的复音词和中土文献中的复音词做了定量-定性式的研究,得出了大量可信的数据.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加以分析比较,可发现中古时期佛教类语料的构词法与中土文献的构词法是同步发展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佛教类语料中单音词复音化的程度与中土文献基本保持一致;佛教类语料中复音单纯词和复合词的能产性与中土文献略有差异,但总体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佛教类语料和中土文献中都是联合式构词法的能产性高于偏正式构词法,佛教类语料中其余五类构词法的能产性与中土文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从12条佛教词语(短语)入手,可以考察《大方便佛报恩经》的年代。其中“观世音菩萨”、“四围陀”、“释氏宫”见于后秦译经;“大悲愿”,“不请友”,与《大方便佛报恩经》中如来十号相同的十种具体名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以及“萨遮尼乾”,“天宝香、天宝花(华)”和“一箭道”均见于东晋以后译经;“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最早见于东晋十六国及以后译经;“三藏九部”除《大方便佛报恩经》外,其余用例均见于南北朝以后的中土佛教典籍;“五盖十缠”最早见于南朝梁的《慈悲道场忏法》。这12条佛教词语表明,《大方便佛报恩经》不是东汉时期的文献。如果是译经,它的翻译年代当在东晋之后。  相似文献   

18.
间接语言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主要通过礼貌语言、辞格、间接言语行为以及会话含义体现出来。英语和汉语作为隶属于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也存在大量的间接语言,其表达方式存在以下四种基本模式:其一,表达形式相似,语用功能基本相同;其二,表达形式不同,语用功能基本相同;其三,表达形式相似,语用功能不同;其四,表达形式空缺,语用功能空缺。另外,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必须有共知的前提,才可能推导出说话人的含意,否则便会导致歧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学英语统考题中,常有表示前后时间紧凑的一类含有时间状语从句的复合句,即汉语“一....就......”的英文表达法。在新颁发的《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也把该语言点列为教学重点之一。本文试图归纳英语中表达“一......就......,’的几种表达方式,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各种表达形式的用法,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中文的某个句型的多种英译方式,从而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20.
论文献信息吸收的若干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信息是信息资源体系中最为稳定并可重复利用的部份。文献信息的吸收是知识创新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被吸收的文献信息在新的文献中获得了一定的表达形式。文献信息的吸收有组合吸收形式、释义吸收形式、书目信息吸收形式、引文吸收形式等诸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