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联蒋抗日”是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一方针的提出和实行,大大促进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加快了抗日战争的发动。但这一符合全民族抗日要求的重要口号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史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  相似文献   

2.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刚建立时,毛泽东就指出:“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形式,最关键的因素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考查这一正确政策制定时所经历的由抗日反蒋—一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复杂过程,对于帮助我们认识过去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今天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实行,都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3.
几乎在日本侵略满洲的一开始,原东北军各个部分就违抗不抵抗的命令,自作主张开始抵抗日本侵略军,并在其周围逐步形成各种抗日队伍,但初期的抵抗运动带有自发的性质。李立三的“左”倾路线严重影响了满州抗日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种种因素又干扰了中共满洲省委及时纠正“左”倾错误和正确分析新形势、制定新路线,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经历了许多曲折,中共满洲省委才逐渐纠正了“左”的错误,满洲的统一战线由狭隘的发展为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这一发展过程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能够准确地确立它的策略方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深重灾难,中日民族矛盾日益成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作为中国主要政治力量之一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创导和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它的策略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从下层统一战线到抗日反蒋策略方针的提出,接着转变为逼蒋抗日,最后发展为联蒋抗日的策略总方针,构成了“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期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基本框架,同时  相似文献   

5.
抗战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薄一波等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和山西省国民党当局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了牺盟会和决死队。牺盟会的成立,对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巩固和团结国民党抗日起了重要作用,对我们党组织和实现发动群众抗日起了重要作用。通过牺盟会和新军我党发动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参加抗日队伍,对培养训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这次合作“酝酿时间很长,差不多‘九·一八’后就逐渐向着这个方向发展。”在重谋国共合作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表现了很大的主动性,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其中从“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方针的转变,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完成抗日大业,奠定了基础。我党这个方针的转变,是几方面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安内攘外”是国民党南京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方针;“反蒋抗日”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处理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的基本方针。这两个方针是两党在同一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不同的历史抉择,这既是由各自不同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也是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反映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互以对方为主要敌人的基本思路。但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国共两党都在调整自己的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并率先放弃“反蒋”的口号,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国共两党在抗日的大前提下,重新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并且最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彻底打败了妄想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日本帝国主义,并发展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结束,还发展为数千年来剥削阶级统治中国社会的结束,建立了消除剥削和压迫的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国家。这些伟大的转折是怎样得来的呢?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逼蒋抗日”政策。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中国出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组成了包括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在内的全国各阶级、阶层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开始。战争开始的一年多的时间中,日本把国民党政府作为主要作战对象…  相似文献   

9.
《救国时报》是我党在海外创办的主要从事抗日宣传和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刊物,它直接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在争取国际舆论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同情和支持;宣传我党全民团结、抗日救国的主张和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救国时报》发挥了宣传、鼓动的积极作用。作为曾经担任《救国时报》负责人的吴玉章,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我党伟大的战略策略。它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周恩来同志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和毛泽东及党的其他领袖们一起,为实现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为了推动民族革命战争的进行 ,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领导全体人民建立了具有广泛民主性的抗日政权。这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在政权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创建新型国家的第一次完整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1938年11月至1939年10月,刘少奇在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初期,曾两次奔赴河南,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实现中原地区党组织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发展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恢复、发展、重建和整顿党的组织和党的队伍,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政治理治水平和党性修养;为开辟和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努力建立了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特点,即广泛的民众性、相对的稳定性、在共同纲领统一下的一致性、坚持抗战的坚定性、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具有典型性等。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早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国抗战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胜利,为我党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一、长征是党的左倾负责人处理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失误的结果“九·一八”日本侵略者的枪声唤醒了中国各阶层人民,全民族各种形式的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席卷全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要求。然而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蒋介石政府却推行一条“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于是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中国北部半壁江山,日寇气势汹汹,如入无人之境;而整个南中国却激烈进行着上百万军队的大规模内战。国民党蒋介石的“安内攘外”是一条置中华民族于水火的政策,这一政策不改变,中华民族就没有出路。蒋介石是内战的罪魁祸首,动用大量军队围剿红军,而我党只是被动地进行反“围剿”。在这种形势下,我党只有转变政策,团结一切力量,实行逼蒋抗日方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适应全民族一致抗日的潮流。  相似文献   

15.
王文鸾 《阴山学刊》2002,15(6):40-42
张学良的国家统一观是沿着息争统一到统一抗日再到抗日统一的轨迹运行的,是一个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无论是制止战争、改弦易帜、入关助蒋,还是拥蒋"剿共"、捉蒋送蒋,都可说是他统一思想的具体实践.他的统一思想又是以民族息争御侮复兴为目的,以遵行父愿,拥护蒋介石为实现手段的.  相似文献   

16.
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共产国际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以此为标志,共产国际的政策和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变,而这一转变,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共产国际政策的转变和中共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斗争,对于全面认识和正确总结我党这一时期历史斗争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不仅广大工农和小资产阶级行动起来,坚决要求抗日,就是民族资产阶级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甚至国民党营垒也发生了分化,有的中立动摇,有的同情抗日反蒋,更有些爱国将领纷纷起来抗日。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表明中日矛盾正上升为主要矛盾,客观上已经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但当时在主观上却不具备建立抗日民族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陇东分区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陇东分区在由原革命根据地向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转变中,曾经历了一个统战区的特殊时期,它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中形成的,最终又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中转变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抵御外强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在抗日战争中,四川党组织根据我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结合处于抗日大后方的四川的特点,为发展四川的抗日形势,为争取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早在1933年,新桂系就表示了反对妥协,抗日到底的政治态度。从“两广事变”到“七七事变”,新桂系的抗日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拥蒋抗日的转变过程。研究新桂系抗日政策几经变化的原因,对于我们正确评价新桂系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及作用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