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把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纳入保护的范围;1989年又在《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中,把民族传统和民俗文化纳入保护的范围。世界各国大都制定了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法律规定,我国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立法正在抓紧进行,开发和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加快对民间文学艺术等遗产的立法保护,积极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相似文献   

2.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与性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论者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类型遗产的区别中,提出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变异性、综合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基本特点,以及其他特点。同时,论者还结合中国的国情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并建议据此制定相关政策、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物质文化遗产是自然与历史用另一种方式赠予我们的瑰宝,它们体现出来的价值无穷无尽,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满足,还会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愈加追求开发物质遗产带来经济效益,商业性的开发对其造成建设性的破坏,使得遗产失去了原有价值。由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存在价值和稀有状态可知,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课题研究在各个国家或社会中的重要程度。在这方面我国的管理制度、法律法规等还不够完善,需要总结和借鉴先进国家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教训,从不同的案例或相似的情况中探索出适合我国的管理制度和保护体系,努力使我国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使共赢的初衷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内容包括综合性成果中的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研究和相关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的理论问题.在综合性成果方面,当前国内学术界对鄂伦春族的综合性著作多部,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研究,有大量关于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内容.在专题研究方面,包括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比较研究、调查报告、传承与弘扬研究等.在理论问题研究方面,主要研究要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要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重视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等.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研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从其界定、特征、价值、功能、保护的原则和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怎样发挥政府主导职能之外的社会参与及民间保护作用方面的研究,涉足不多。笔者通过对湖南凤凰山江苗族家庭博物馆调查研究,认为民间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和消耗性,在历史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并不是为了其成为遗产而制作和生产的,而只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使用价值。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推广,形成当代语境下的"新遗产",从而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本文主要探讨东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相关旅游纪念品的推广现状,研究其在当下"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推广特征及开发与创新的新路径,使其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化遗产的国家,在其悠久的文化历史中,文化遗址和古迹受到现代人的保护,保护宝贵的遗产和不可再生资源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社会中博物馆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保护博物馆遗产的重要性,本文概述了管理博物馆遗产的基本要求及在新时代中对其进行保护的步骤,并阐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了文物保护措施在博物馆管理中的作用,以期为中国文物保护的深入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相继开展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工作以来,中国的很多社区同时承担了多项不同类型遗产的保护责任。多类型遗产地社区如何在公约间、机构间开展多类型遗产协同保护,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地是多类型、多层级遗产保护集于一身的典型社区。在这里,多重遗产化进程不可逆地改变了社区面貌,涌入梯田的多元行动方组成新的社区主体,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大遗产观统摄多类型遗产保护,成为像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地这样的中国遗产地社区开展活态遗产保护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清晰地表明,当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由最初的本体保护上升到历史环境保护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之一与重要关注对象,其破坏、保护、利用值得研究。我们以历史文化名城韩城为例,提取了其城市文化内涵,客观分析了其保护中面临的严峻形势,进而提出:对本体保护应该采取“新旧城分离”的新型保护模式,同时强调历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文章启示:要保证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必须将本体保护提高到历史环境保护的认识阶段。将文化遗产的本体保护与历史环境保护有效结合,应该为当前遗产研究界所遵循。  相似文献   

10.
文化景观遗产及构成要素探析——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的人文景观其实质就是文化遗产.景观遗产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历史遗留",是稀缺的、独特的和不可再生的.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包括山地自然要素、梯田文化景观遗产、古村落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梯田--古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维度,每个维度又有各自的分级指标.本文以广西龙脊梯田为例,分析对比了东道主和游客双方对龙脊梯田遗产的感知差异,提出了龙胜梯田文化景观遗产要素,以求达到景观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有效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陈云霞 《民族学刊》2013,4(4):62-70,120-122
一直以来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开展了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渐形成了国家、省、市(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后申报时期",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应力争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文化资源与优势资源结合、民族文化资源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化、产业化、多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发展策略和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12.
韩国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之争的本质,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发扬。学术界以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本身,但是对于两国遗产保护制度较为忽略。再加上第一手韩文文献难以取得,更增加了这一问题的研究难度。本文结合韩文文献,探寻其文化渊源,比较其文化差异,同时对非物质遗产保护制度进行深入分析,提醒我们: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人群共同体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的文化产物,有着自身特定的属性:主体性、整体性、活态性以及无形性等,在文化旅游盛行的情境中,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一直都是焦点问题。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区的理念出发,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为非物质文化能够继续活态的、原真性的存续提供一种方法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注重因类而宜,实施各不相同的分类保护方法。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可在合理开发民俗旅游中盘活民俗文化资源,创建民俗文化保护区,利用高科技手段记录和保存。对民间文学的保护,既要加强理论研究,又要宣传推广和开发利用其资源。对民间表演艺术的保护,要营造好文化生态环境,提高民间艺术工作者和艺术骨干的素质和水平等。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主要应做好优秀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工作,通过多种方式使他们的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文化旅游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直接涉及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开发、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了开发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些具体措施。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以保护在现代社会已失去实用价值、逐渐消亡的民族文化。通过法律保护可接触性文化遗产,通过引导、教育社区民众以保护不可接触性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马晓琴 《回族研究》2012,(2):122-126
回族口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种类众多。相关政府部门和学者积极有为,在抢救和保护回族非物质文化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回族口承文化仍然面临边缘化和被消解的窘境。因此,对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亟须跟进。  相似文献   

17.
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现代文明和主流文化的强势渗透以及人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恶化,加之现有的保护措施与传承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许多弥足珍贵的土家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濒危和消亡,因此,必须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寻求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国际社会保护濒临消失的人类文化遗产的热切期待,推动了声势浩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潮流的形成和发展。文化主体之于文化身份的诉求、权力承担者之于政绩的追求以及商业资本之于利润的追逐,正逐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演变成为一场规模宏大且影响深远的资源博弈运动。正视全球化背景下断裂与脱节的文化经济秩序,客观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博弈现象,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繁荣,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黄彩文  梁锐 《民族学刊》2014,5(1):16-22,-100-101
近年来,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民族地区的文化生境不断遭受破坏;加上人口较少民族的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现断层等问题,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形势严峻。云南布朗族在应用信息化手段保护民族文化方面有很好的实践。布朗文化遗产可数字化资源划分为实体和物质文化遗产与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按照三级指标评价模型,结合可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特点,首先聘请专家依据"可数字化资源评价赋分标准"对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打分,并采用微积分运算公式计算出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根据最终评价得分来评判布朗族民族文化资源是否具有可数字化的价值。然后,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综合采用静态数字化技术、动态数字化技术和三维数字技术,按照文本数字化、图像数字化、三维图像建立、虚拟物品制作四个数字化级别来进行信息化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