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当·密茨凯维奇是十九世纪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英勇战士和卓越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波兰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较高的文化.沙皇俄国为了实现其扩张领土的野心,不断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在1772年、1796年和1795年与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它先后吞并了原属波兰的西乌克  相似文献   

2.
王艳雯 《南都学坛》2002,22(5):23-26
17世纪中叶以前的波兰曾经堪称东欧强国,其疆域和当时的俄罗斯相差无几。但是从17世纪中叶以后,波兰国家渐渐由盛转衰,趋向没落,在18世纪的最后30年,遭受数次被瓜分以至亡国的命运。波兰是在内忧外患的综合因素作用下由强变弱的,复杂的民族宗教纠纷是近代波兰遭受列强入侵的重要原因;“农奴制第二版”直接导致了近代波兰的经济落后;封建贵族专权致使波兰中央政府的衰弱和国家政治的混乱;“自由选王制”是波兰近代亡国的祸患;俄、普、奥的三次瓜分是直接导致波兰亡国的外因。  相似文献   

3.
十八世纪末,波兰贵族共和国被俄、普、奥三国瓜分后,波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它才得以重新独立。在巴黎和会上,波兰问题成了和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它既反映了波兰力图恢复昔日“大波兰”国家的野心,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协约国在中东欧问题上勾心斗角的斗争。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密兹凯维支(1798—1855)是波兰人民解放斗争的英勇战士,也是波兰民族的天才歌手。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赢得了后人千秋万代的敬仰。波兰原是一个独立国家。但是,野心勃勃的沙皇俄国,为了实现其扩张领土的罪恶企图,于1772年、1793年和1795年,同普鲁士、奥地利一起,三次瓜分波兰,彻底把波兰从各民族的名单上勾销掉。就在祖国被第三次瓜分后的第三年,即1798年,密兹凯维支降生到这块多难土地上的一个小贵族家庭。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出世就遇到奴役,在襁褓中就被钉上了锁镣”。在整个民族和家庭的复国救亡的氛围的感染下,诗人从小就养成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的信念。亡国之痛把他推上了祖国解放斗争的舞台,复国的理想把他驱上了为民族自由而斗争的疆场。1815年,他进了维尔诺大学读书;“为了祖国、学问和正义”,曾先后组织和参加秘密社团“爱学社”、“爱德社”的爱国活动。1823年,“爱德社”遭破坏,同年十月,密兹凯维支被逮捕,1824年被流放俄国达五年之久。但是,逮捕、流放和沙皇的种种暴行,都没能扼杀诗人献身祖国的崇高理想,他继续关注着波兰国内  相似文献   

5.
波兰历史上的三次被瓜分,沙皇俄国要承担主要责任。1940年发生的卡廷惨案一直是历史疑案。史实证实,这一惨案是苏联政府所为,共屠杀了21857万名波兰军官。  相似文献   

6.
波兰是欧洲中部一个历史悠久、命运多舛的国家。波兰在建国以来的千年历史中,也曾有过“百年辉煌”的昌盛时期,但是从17世纪以来,波兰国运衰落,历经战争、冲突的磨难和被大国瓜分宰割的命运。在波兰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过程中与它的东方邻国俄罗斯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产生了恩怨纠缠的波俄关系。本试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波兰的独立与俄罗斯对外战略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波兰是中欧的一个具有千余年文明史的著名国家,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和瓜分,但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波兰人民,以极其英勇悲壮的业迹,向历史证明:波兰人民是不可凌辱的,它对于任何敢于来犯的强盗,都是烈火和剑。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法西斯不宣而战,突然袭击,在短短几周内便践踏了波兰布格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建立起法西斯的统治机构。法西斯以极其野蛮残酷的方式吞并和分割  相似文献   

8.
1939年苏联出兵,伙同德国瓜分波兰。虽然苏联以种种理由证明其出兵的正确与正义,但从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看,苏联占领波兰带有明显的侵略性质,这是无可辩驳的。  相似文献   

9.
亚当(J.Adam)1968年由捷克斯洛伐克移居到加拿大后,作为其早期关于价格和税收研究的自然继续,依然从事他对东欧国家就业和工资政策的研究工作。在本书中,他集中分析了三个已相当发达的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匀牙利。在这三个国家中,前两个国家已经试行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勾结和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在亚洲大陆瓜分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活动的一个缩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日、英、俄、德、美等国都趁中国动乱之机展开了紧张的活动,企图维护、扩张本国的既得权益,抵制它国势力的扩张。其中,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最为猖撅。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后的兴盛时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基本上确立起来。甲午、甲辰两次战争的得利,更使其资本主义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当时,日本一部分狂热的帝国主义分子正在做着“大陆雄飞”、制霸亚洲的迷梦。他们认为中国辛亥革  相似文献   

11.
《可乐》2006,(9)
2005年12月23日,莱赫·卡钦斯基宣誓就任波兰总统。时隔半年,今年7月10日,作为孪生哥哥的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从弟弟手中接过总理职务的任命书,登上了总理的宝座。这对曾经为波兰人所熟识、轰动一时的双胞胎电影童星,共同掌握了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这在国际政坛上是史无前例的事情。然而,这段政坛佳话给人们提供更多茶余饭后谈资的同时,也招来了国内外一片质疑之声。"国家权力集中在亲兄弟的两双手内,波兰人有理由担心……""我担心雅罗斯瓦夫出任波兰总理后,波兰会变成一个更加极端的国家……"小时候玩转了电影的双胞胎兄弟,能否再次灵犀相通,玩转整个波兰?  相似文献   

12.
“间岛问题”是1907年7月30日《日俄密约》(世称第一次日俄密约)签订后发生的事件。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推行“大陆政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日本外交文书有关这方面的记载,结合延边人民当时为此而进行的斗争情况,概述其始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很快发展成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强国。它在日俄战争中靠美英列强扶持,勉强战胜腐朽的沙俄后,一方面加紧推行吞并朝鲜的步伐,另一方面又制造了排挤美帝,联合沙俄瓜分我东北的“大陆政策”。  相似文献   

13.
经过斯大林去世后苏联政策调整的影响和苏共二十大的冲击,波兰的改革在1956年下半年达到高潮。战后世界的这一著名事态既表现了东欧国家对苏联模式及其严厉控制的不满和反抗,也显示了斯大林去世后由内政变动引发的苏联对外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大致放弃把苏联制度作为东欧社会主义的唯一合法模式,转而试图将其领导地位改建在一种比先前较为平等地对待东欧国家的基础之上。波兰十月事件所确立的那种波苏关系是战后苏东阵营内前所未有的,它对此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特别是苏联与其东欧盟国之间的关系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波兰事件发生在…  相似文献   

14.
波兰地区自建有国家以来,在历史上、特别是18世纪70年代后,就成为东方的俄罗斯和西方的德意志两大势力争夺的场所.它几经分割,亡而复兴,是欧洲大的动荡地带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极其重视波兰问题,认为这个问题事关整个欧洲.马克思于1863年和1864年写的关于波兰问题的手稿中指出“恢复波兰,就是消灭俄国,剥夺俄国取得世界统治的资格.如果波兰并入俄国,抵当斯拉夫洪水的唯一堤坝也就决溃了.……”长期以来,波兰边界经常变动,二次大战后,成立了波兰人民共和国,并在当时召开的一些国际会议上才确定了它的疆界.本文拟就波兰地区政治地图的历史演变,和影响这种变革的内外因素作如下剖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1973-1975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过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某些变化,美国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扩张受到阻碍。于是,它在商品出口、直接投资和放款方面,都加紧了向发展中国家的扩张。这种对外经济扩张的新趋势,是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形势下对外扩张和争夺战略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消费系统现代化——一个扩大消费的社会学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反思消费市场扩大的问题.文章认为,当一个社会实现了生产现代化(工业化)以后,生产过剩与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便成为社会的一个关键问题.从历史上看,工业化国家首先是通过消费市场的地理扩张来解决这个矛盾.但是,随着海外市场的饱和,一个社会必须开辟新的扩大消费市场的途径,为此,就必须实现消费系统的现代化.消费系统的现代化包括消费工具现代化、消费制度现代化和消费人口现代化三个方面.与它们相对应,在消费市场的地理扩张之后,出现了三种消费市场扩大的途径:心理扩张、制度扩张和生活方式扩张.文章据此分析了中国的消费状况,并认为,中国的消费系统现代化滞后于生产系统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有赖于消费系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英德对东非的殖民渗透分别始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八十年代中期后,双方的争夺趋于白热化,经过一番较量,两国于1890年完成了对东非的全部瓜分,其中:英国夺得肯尼亚、乌干达和桑给巴尔;德国则占领了坦噶尼喀、卢旺达和布隆迪。英德争夺和瓜分东非的斗争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波兰人民共和国(1952年-1989年)在其存在的47年间于1956年、1970年和1980年-1981年发生过三次政治危机.每次危机发生后,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者都会更换,但这并不能阻止社会主义波兰最终走向剧变.这三次政治危机产生的共同原因,即国内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和国际因素的共同作用.从更深层次来讲,二战后波兰在苏联的影响下而走上不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使危机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1956年“波兹南事件”之后,波兰开始探索“通向社会主义的波兰道路”。从那时起,波兰先后进行了四次重大社会改革,前三次都是围绕经济体制这个中心展开的,第四次兼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两方面内容。在三十多年的实践中,波兰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和研究它,对当前社会主义的改革事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孟君 《延边大学学报》2008,41(6):140-144
波兰第三次被瓜分时期.芬兰也逐渐处于俄罗斯帝国的统治之下。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决定了俄罗斯帝国对芬兰采取宽容的实用主义政策,赋予芬兰自治的权力地位。19世纪末期,随着国际形势和对内政策的变化,俄罗斯帝国政府实行一体化和俄罗斯化政策.不断加强对芬兰的压制,以消除芬兰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