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是我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崭露光华的新星。她的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曾得到鲁迅、茅盾和胡风的高度评价,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为人们所注目的精神财富。对于她的散文,鲁迅也是很看重的,曾说她比谁都更有前途。的确,萧红称得上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尽管她不同意人家称她为散文家,而偏要写小说,但她的小说还是象散文。茅盾就曾说:“《呼兰河传》不象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象’之外,  相似文献   

2.
孙犁是一位以小说名世的作家,写于四十年代的《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短篇小说及建国后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均确立了他作为一代名家的地位。然而,从骨子里说,孙犁却是一位散文家。他的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着意平凡生活场景的显现,带有明显的散文味;其散文则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散淡自如,浑然天成。与一些专事散文的作家相比,孙犁的散文数量不算太多,但质量较高,屡有精品。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的新时期十年,孙犁全力以赴地从事散文创作,从又一个侧面展现了他的创作实绩,反映了新时期散文的水平与成就。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散文作家行列中,有位别具风格的作家.他不象刘白羽那样豪情奔放,雄浑遒劲;不象秦牧那样丰富博大,妙趣横生;也不象扬朔那样明丽清新,质朴华赡;而以深沉含蓄,优美凝炼,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他就是大家交口称赞的散文《第二次考试》和《临江楼记》的作者何为.何为的散文,既有散文的诗情文采,又有小说那样的情节结构,同时,还如电影、特写一样使人感到亲切而真实.它是我国当代散文园地百花丛中一枝鲜艳夺目的花朵.广大读者喜爱他,更渴望了解他.但是,关  相似文献   

4.
乡土作家沈从文,在他所有的以湘西边陲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最能赢得读者喜爱的,是那篇在艺术上堪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媲美的《边城》。由于作者“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①意图对湘西村镇、码头的“人事哀乐,景物印象,试作综合处理,看是不是能产生点散文效果”。②所以他把诗的意境移进小说里,用散文的笔法去写小说;用亲切、素淡而又优美的语言编织充满湘西地方色彩的美  相似文献   

5.
杨朔是描写人物的能手。从三十年代后期起他就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先后写过几十个短篇,《红石山》《望南山》《三千里江山》等七部中长篇,为我们制作了一幅众多的生龙活虎的人物画廊。看过杨朔全部作品的读者,感到他散文中的人物比他小说中人物更美,更动人,如果说一位作家的早中期作品是为他后期创作做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准备,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杨朔的小说创作为他后期的散文创作积累了经验。他将小说中人物描写的丰富经验,用于他艺术性散文的人物刻划,以至达到大朴之巧、娴熟自如的地步。这是多数读者偏爱他散文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6.
这个题目,人们还没有专门研究过,多少年来,人们注重研究的是朱自清的散文和诗歌创作,这当然是因为它们代表了朱自清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同散文和诗歌相较,他的小说创作,不仅篇幅少,甚至其中两篇,可以当作散文来读;而且,朱自清本人对此也多所不满意,他说:“我觉得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当然不完全是自谦之词。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特长,对各种体裁都能技巧娴熟并且成就卓著的作家毕竟是少数。虽然如此,朱自清的小说却别具风采。研究他的《别》、《笑的历史》、《飘零》和《阿河》等小说,对于研究朱自清的早期  相似文献   

7.
玛拉沁夫同志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蒙古族作家。他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无论是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还是电影文学、报告文学,他都有建树,都有力作。虽“文革”时期中断创作,但到了新时期,他又有新的探索,新的成果,其中,散文创作尤甚。“文革”前十七年,玛拉沁夫同志的主要精力放在小说创作上,只是断断续续地写过一些散文。这些作品,由于题材的新颖,草原、森林气息的浓郁,以及文笔的明丽流亮,受到了广大散文读者的喜爱和创作界的好评。在“文革”前,谁要观赏蒙古草原的散文,他就不能不读玛拉沁夫的作品,谁想研究当代少数民族散文的创作成就,他就不能不提到玛拉沁夫的名字。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是“为艺术派”创造社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创造社散文创作代表作家之一。六十多年来,对他的小说创作、旧诗词、游记,以及生平思想,作了不少研究,但在一千多篇文论中,对他的散文,尤其是议论性散文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郁达夫的散文,在新文学的散文创作中颇具特色,在二、三十年代有着相当的影响。他的议论性散文,常以其明晰的思想,热烈的情怀,大胆激越的反抗,震惊了当时  相似文献   

9.
<正> 在南阳众多的作家里面,周熠的创作是较有特色和个性的,他也是近年来崛起并呈上升趋势的“南阳作家群”里唯一融小说、散文、诗歌于一身的三栖作家,而他创作的主要成就却表现在他“为人生”的乡土文学方面。近年来他的作品多次被全国一些报刊刊登并转载也说明了这—点。由于论题与篇幅的限制,我们在这里且不论其散文与诗歌,仅就周熠新近出版的小说集《杏儿黄熟时》(河南人民出版社)谈谈自己在解读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与看法。  相似文献   

10.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的涉外小说表现了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涉及形形色色的“美国人”。小说塑造了自立自强的中国移民,解构了美国自塑的“救世主”形象,反映了不同的异国形象。形成这样的异国形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二是作家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1.
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任何派别的文学史家也无法低估他在小说创作上的巨大业绩;晚年,他更以五卷辉煌的《随想录》代表了一代中国知识者的良智,震动了海内外文化界。小说创作的独具风骚与暮年谱写的“天鹅之歌”合力构成的眩目强光,常常使得读者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早年同样风格独异的散文创作.对其早期散文的研究与评论也仍颇显寥落。事实上正如巴金早在五十年代就承认过的那样:“三十年来我一共出版了二十本散文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海行杂记》还是在我写第一部小说之前写成的”。仅从1927年到1949年建国前,他就创作和出版了18本散文集,共50余万字。这样庞大的散文创作量,在现代作家中是不多见的。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也自成一家.风格卓著。它们系统地记录、描写和抒发了作者在长期的社  相似文献   

12.
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以诗品丰富凝重著称。他也写散文、杂文和文艺论文,成绩斐然可观,屡见评陟。惟有他的小说,或许因为数量不多,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文学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创作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数量的多寡。臧克家只出过《挂红》《拥抱》两部短篇集,共收十五篇短篇小说,加上集外的四篇和收在散文集里的一篇,总共不过二十篇。为数的确不多,却颇有特色。这些小说描摹社会人情世态的本领,是他的诗歌、散文、杂文所不能比拟的。其绘声绘色的程度,即在同一时期专写小说的作家中也不多见。这些小说作为臧克家整个创作的有机构成部分,有其独特性,不容忽视。研究他的创作而舍弃这些小说,便不能全面认识和说明臧克家的文学成就。本文拟就他的小说的总体特点加以考察,以说明他对我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贾平凹是屈指可数的优秀作家之一。他以小说著称文坛,事实上,他的散文创作与小说相比具有更为独特的艺术价值;禅宗意识的自觉追求与渗透就是一个重要特征。贾平凹散文写自然,也写人,在自然中感悟人生的奥秘与在人生中追求自然的情趣是他的散文创作(尤其是游记类散文)的主旋律。这里就融入了禅,融入了禅对人与  相似文献   

14.
吴伯箫开始写作于一九二五年,奠定他散文地位的,是他三十年代出版的集子《羽书》,而标志他创作风格成熟、代表他创作最高成就的则是他在六十年代写的散文集《北极星》了。《北极星》中,尤其以那组回忆延安生活的散文为最佳。这组散文,有写当时“革命者荟萃的地方”的《延安》,有反映当时延安军民“丰衣”和“足食”的《记一辆纺车》和《菜园小记》,有写“安居”的《窑洞风光》,还有表现当年延安军民精神风貌的《歌  相似文献   

15.
康濯是一位以创作农村题材的小说著称而兼写文学评论及散文、儿童文学和民间传说的现代作家。几十年来,他在革命现实主义的征途中,不断地追求和探索,前进的步履,越来越稳健坚实,艺术的触角,日益伸向生活的深处,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文学画廊增添了璀烂夺目的色彩。他总计发表作品约  相似文献   

16.
张承志是当代享有盛誉的回族作家。80 年代,他以《黑骏马》、《北方的河》饮誉文坛。进入90 年代,他的创作热情丝毫未减,先后以长篇小说《金牧场》和融文学、历史、宗教为一体的长篇著作《心灵史》再次震动文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承志主要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奠定了自己独具风貌的作家形象。但我们多少淡漠了这样一个事实:进入“后《心灵史》”阶段的张承志,事实上已进入了一个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如果置他的散文创作而不顾,仅仅只是评论他的小说,我们就很难整体地把握定位作家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变化。本文从平民意识、民族情怀、理想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张承志的散文。  相似文献   

17.
人,总要在生活征途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一个作家自然也会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留下鲜明的印记。因此,二十三年前,也正是我们年轻的共和国刚刚迈过了第一个十年的时候,李准曾把他献给祖国的一个创作合集题为《车轮的辙印》,显然,这个命名是意味深长的。李准,他是属于在新中国的生活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第一批作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遵循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的方向,深入生活,投身火热的斗争,使自己的笔锋始终伴随着农村生活巨流前进的一个有影响的作家。从一九五三年发表《不能走那条路》起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李准是驰骋文坛的一员骁将,他发表的小说有四十多篇、电影文学剧本八、九个,另外还有不少散文、特写和戏曲,在当时同辈的青年作家中是个硕果累累的丰收者。他走过的道路,被作为一种“明确而健康”的方向受到文艺界的关  相似文献   

18.
作家路遥出生在陕北山区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曾在《路遥小说选》自序中这样写道 :“我的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种种情态与感受在我的身上和心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因此也明显地影响了我的创作过程。”一体现在路遥作品中 ,鲜明的思想倾向之一是对农村的深深依恋之情以及对农村的无限热爱 ,这也是从农村走出的作家的共性。贾平凹曾这样说过 :“知青受了一点苦 ,所以写了很多小说 ;农民受了很多苦 ,所以什么也没有写出来。”怜惜之情溢于言表。路遥也不例外 ,他的作品中的浓郁的…  相似文献   

19.
吴组缃小说名重一方,散文创作也颇具特色.但评论界长期以来对其散文的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他在现代散文史上作出的独到贡献估计不足.本文就此问题发表见解,阐述了作家在现代散文发展关键时刻开拓与创新的努力及成就.  相似文献   

20.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作家。解放前他主要写小说,也写散文。巴金解放前的散文如同他的小说一样,热烈、深沉、凄楚,浸透着血和泪,充溢着爱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