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作为大学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了创新要素之间的汇聚与融合。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而产生创新聚集,进而获得创新优势的创新集群业已成为了世界各发达国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存在方式。创新集群之中所存在的产业链、价值链和知识链耦合效应,强化了大学的创新主体地位,使其为集群内的其他主体提供了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并建构起了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范式的技术—经济合作网络。从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创新集群的发展趋势而言,我国未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应该重点发挥大学的知识核心作用,培育大学内部的创新创业文化,强化大学与产业部门之间的交互式合作机制,最终形成区域性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辽宁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企业还未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投入主体和需求主体,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不够充分,学研机构的研发活动缺乏市场导向,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以及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有待加强等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建立产学研全面协同合作机制,是指要实现产学研合作主体的协同,也就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协同合作。通过各个主体的协同,使产学研合作在实践层面上发挥应用的作用,推动辽宁实现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协同创新是各协作主体利用各自优势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以及市场运营等系列活动。美国协同创新体系中,大学、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等不同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各个主体在技术创新的研发、传递、转移和应用环节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有力推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了国家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值得我国深入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双赢"为目标,构建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知识网络是大学和企业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求得生存和稳健、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阐述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知识共享、网络能力、创新绩效三方面构建了产学研知识网络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些指标体系对太原高新区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协同创新现状作了实证评估,得出太原高新区产学研知识创新网络仍需进一步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和完善知识创新网络的各项功能,推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城市往往面临着在资源枯竭后不能持续发展的困境,如何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章在界定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中的创新主体要素和创新环境要素构成。创新主体要素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及科技中介机构,创新环境要素包括法制与政策环境、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完善程度。最后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6.
以20082017年京津冀产学研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基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10年间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规模持续扩大,网络密度稳定提高,网络中心性不断增强,创新网络主体占据结构洞的能力得到提升,协同创新网络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偏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和产学研创新主体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合作体制主导下的协同创新是面对当前复杂环境变化的一种深层创新模式,受到学界、政界及商界等多方关注。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研究对象,探讨技术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协同创新意愿及创新投入五个因子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能够更好地促进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建立。基于385份有效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五个因子均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正向显著影响。其中技术投入对创新产出影响最大,其次是技术环境,影响最小的是政策环境。因此应当通过加强政府的协调与支持、完善协同创新的技术环境、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水平、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8.
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看,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主体选择误区、模式选择偏差、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融合,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实施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对接,开展多主体、多层次、跨学科的联合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协同创新是新兴技术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地突破多个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实现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文献研究,提出了新兴技术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过程模型,以及影响协同创新绩效的内外部驱动因素,以湖南省内新兴技术企业为样本数据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外部驱动因素中的技术因素和市场因素直接促进协同创新绩效,且影响显著,而政策因素对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则表现为间接促进;作为内部驱动因素的研发能力、协作能力、网络关系和创新意愿等因素均表现为显著直接正向影响协同创新绩效;同时还发现,除网络关系外,内部驱动因素中的研发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创新意愿与协同创新绩效的关系均受协同创新组织形式调节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协同创新的一种基本范式,如何提高产学研联盟中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合作的积极性和稳定性是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借鉴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国际商品贸易合作现象为启发,通过构建产学研比较优势数学模型验证了比较优势的存在是促使双方合作的重要内在动力。研究发现当各参与主体拥有的比较优势越明显时,双方协同合作的可能性也会越高。针对以上研究结论,从参与主体、政府、市场三方面提出增强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动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形式,而协同创新已成为当今创新发展的主流模式.文章将产学研创新主体划分为核心主体和外围主体,构建了核心—外围超网络模型,选取知识转移数量和协作水平作为决策变量,利用多目标最优化与变分不等式相结合的方法寻求超网络均衡,并对均衡结果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协同创新是当前产学研创新主体深度合作与共生优化的最佳途径;超网络均衡表明创新主体间能够同时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目标最优化;在出现均衡偏差时,超网络优化机制将促使创新主体进行行为再优化,使各创新主体更加明确其角色和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1985-2019年粮食产业合作专利数据,结合产学研合作发展实际,将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划分为五个演化阶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剖析合作网络整体结构和主体特征的动态演化。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的规模、范围明显扩大;无标度特征、小世界性及核心-边缘结构越来越显著;在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网络中,企业、科研单位及其他创新主体分别担任引领者与主导者、参与者与桥接者以及支持者与服务者。由此提出:中国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应坚持创新的核心地位,促使合作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企业应从纵向延伸、横向扩张和侧向拓展三个维度拓宽创新尺度;高校应积极与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人才交流、学科交叉和技术跨界等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推进粮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政府应继续完善粮食产业产学研合作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溢出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形成与演进的重要动力机制。文章基于无标度网络和社会资本理论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并对其知识溢出进行了界定和分类,然后从研发合作、技术协作与转化、人才流动和企业衍生4个方面研究阐释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进而从区域环境、创新网络、网络主体、溢出知识4个维度分析论述了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知识溢出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协同创新成为一种趋势。根据创新主体的作用,把产学研协同创新分为高校协同创新和企业协同创新两个子系统,并构建协同创新系统模型。深入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路径,构建"三轮驱动"的校内协同创新体系,以及"立体化"的企业协同创新体系,提出了技术储备、项目合作、校企研发平台、校地创新平台四个层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耦合系统,大力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无锡企业协同创新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高校依托行业、适应社会,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充分调动政府、行业、企业、研发及金融机构等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合作,共同参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以行业特色高校为例,探讨通过产学研合作途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客观效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及其客观效用进行界定,建立包含经济效益、知识效益及人才培养效益3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在内的主体客观效用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得到产、学、研三个主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企业在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应以经济效益为重,同时注重人才培养;高校应以人才培养为重,并加强对知识的积累;科研院所应以知识效益为重,同时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的重要形式。近年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激励评价、科技与金融结合、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逐渐完善,但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法律制度、组织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需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信任评审、协同组织内部管理、创新运行互动协调、协同创新投融资等机制和优化协同创新外部环境,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多源流理论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有效分析工具,是揭示政策过程"黑箱"的经典模型.运用多源流理论政策框架,揭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制定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问题源流——国家、产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遇到的现实困境,催生诸多解决方案形成了来自政府官员、高校管理者、技术需求方和创新研发个体的政策源流.二者互动的同时,变化的政治源流——党和国家的关注、公共舆论的压力——与二者共同作用.最终在关键节点,党中央明确提出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开启了政策之窗,实现了政策落地.应该围绕各源流及政策之窗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政策,以期进一步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可实现资源共享、知识增值,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同时有利于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运用演化经济学的动态观点,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Matlab数据仿真分析可以得出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的几个关键变量: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知识转移意愿、企业的学习意愿;企业的吸收能力;双方沟通能力及收益分配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成功进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如何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是地方高校需要思考的重大命题。我国的行业特色高校经过多年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形态。高水平优势学科建设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对地方特色高水平高校如何高质量发展优势学科进行了探讨,提出应实施引育学科人才、促进学科交叉、构建创新平台、创新产学研机制等策略,优化特色优势学科发展,依托优势学科促进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