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齐物论”几乎被公认为是庄子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若仔细考察《齐物论》原文,可以发现这是对庄子论述的极大误解。从对全文内容的考察来看,《齐物论》的主题不仅不是“齐物论”,相反,其所要论证的是物与物不齐、物与物论不齐、物论与物论不齐,因此,通过辩论和两极式的概念思维不能达于道。本文具体分析了《齐物论》中被公认的齐物论观点,指出它们并不包含万物齐同的含义,“齐物论”这一标题与其内容不符,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许多学者关于《齐物论》标题是汉代学者所拟制、《齐物论》的主题不是齐万物的猜测是有道理的。吗  相似文献   

2.
宣颖在《南华经解》一书中,视《庄子》为一个思想的整体。他将《庄子》的宗旨归结为“无己”,认为《庄子》通篇都是为了论说“无己”这个意思,《齐物论》中的“丧我”、《人间世》中的“心斋”以及《大宗师》中的“坐忘”本质上都与“无己”意义相通。  相似文献   

3.
庄子物论的意向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论”一词出于庄子《齐物论》 ,是庄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但被许多研究者忽视了。检视郭象《庄子注》、王夫之《庄子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 ,其要义有二 :一、平齐是非 ,二、均齐万物。蒋锡昌认为 :“物”即万物 ,谓万物之理 ,“论”即言论或辩论或论说 ,谓当时各家各派的不同言论。① 闻一多认为物论犹事类。② 笔者认为 ,庄子哲学所谓物论表述的是人理解和掌握物的活动价值评价 ,是对主体生存方式的一种确证。因此 ,物论是庄子哲学的坚实支撑 ,是其元典精神的鲜明凸现 ,讨论这个问题 ,有利于敞开庄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庄子·齐物论》的主题出发,考察白居易对《齐物论》的接受及《齐物论》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齐物论》中的“个体自足”、“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等思想在白居易那里一变而为“遂性逍遥”,进而成为白居易标榜“庸人”、摆脱社会承担的道德理据;《齐物论》的“吾丧我”、“心如死灰”等哲学境界,成为白居易“消心”(消除自己的道德牵挂)的理论出发点;《齐物论》中“人生如梦”的感叹,更成为白居易“及时行乐”、“知足常乐”人生态度的哲学依据.总之,庄子超越性的哲学,成为白居易应对日常生活苦恼和道德难题的“智慧”之源,也成就了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特色.  相似文献   

5.
张静 《船山学刊》2004,(2):121-125
对《庄子·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辨”历来有着不同的解释,这分歧引申出对《庄子》的矛盾理解;这一矛盾可以置疑:《逍遥游》和《齐物论》是否体现出庄子思想体系的明显的悖论,还是庄子自身的思想并不存在一个体系;由这一悖论出发,可以阐发出截然不同的游世的人生哲学和超越的美学,审美超越的意义在于对束缚自我现实的否定和对自由境界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6.
“齐物”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庄子通过“齐物”这一思想路径,使万物呈现出和谐的整体意蕴,而庄子的“齐物”的关键就在于其以心体物的思想方法。通过对这一思想方法的梳理,揭示了对于世界整体的认识方式,并印证了庄子哲学在内心修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 孟轲与庄周是战国时期儒、道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孟轲游说梁惠王、齐宣王之事,既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又见于《孟子》书中。《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则谓“庄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所以朱熹说,孟子与庄子同时,“庄子后得几年,然亦不争多。”但是这两位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处于百家争鸣之际,都未曾在各自的论著中道及对方;史籍所载,亦未有二人相遇互论之事。关于这一点,朱熹的悬测是:“庄子当时也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孟子平生足迹只齐、鲁、滕、宋、大梁之间,不曾过大梁之南。庄子自是楚人,想见声闻不相接。” 孟、庄二子是否曾经相遇,不可确知。先秦史籍传至今日者甚鲜。墨子读  相似文献   

8.
《逍遥游》和《齐物论》暗藏着庄子自我设计的思想困局。庄子的"逍遥"是排他的,而其"齐物论"则主张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乃至齐存亡、齐是非等等。这让同为《庄子》核心思想的"逍遥"和"齐物"陷入一种悖论般的两难:既然《齐物论》可以齐物我、齐物论、齐生死、齐是非,为什么《逍遥游》不可以齐大知小知、齐大年小年乃至齐逍遥与不逍遥?排他的"逍遥"与包容的"齐物"让庄子陷入一种无法自破的价值悖论。但是,正是"逍遥"与"齐物"所形成的悖论揭示庄子世界观的复杂性和哲学属性,庄子在论述其思想时呈现出来的批判精神具有超越个体经验的人道主义理想,其对存在的怀疑、对绝对价值的怀疑、对救世之道的独特态度成为先秦思想演变极其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二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秋水》,演绎晦涩艰深的《齐物论》而又流畅浅白,遂被旧庄学视为整部《庄子》首屈一指的篇什,然而魏牟却因误解《齐物论》而初步遮蔽庄学真谛。郭象又篡改曲解《币欠水》,支持其对《齐物论》的篡改曲解,支持其否定“道”之存在的“独化”谬说。篡改版《秋水》及其郭象谬注,是旧庄学理解《齐物论》及至整部《庄子》的义理源头,也是彻底遮蔽庄学真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天钧”、“两行”出于《庄子·齐物论》,是《庄子》哲学认识论中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重要概念。在学术界,一些论者认为“天钧”是形容“道”的,或认为它是形容“道”的自然均平,或者说“天钧”把“天道”比喻成一个围绕中心旋转的轮子或磨盘;至于“两行”,则多以为是指“是非两行”,即“是”与“非”两者并行不悖。我认为,这几种解释都不尽合《庄子》原意。实际上,《庄子》所谓“天钧”虽然体现着“道”的本性,但并不是用来比喻“道”的,而是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循环运动和齐一之性的;而所谓“两行”则  相似文献   

11.
提起《庄子》的认识论,人们会马上想到其“齐是非”的相对主义诡辩。也曾有论者认为《庄子》的认识论只是相对主义的,甚至是“彻头彻尾反动的”。其实,《庄子》的认识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不仅有相对主义的狡黠智慧,而且亦有独断论或绝对主义的理论失足,还有辩证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宏大博精,立论多奇异浩荡,傲睨万物而不随流俗。可是,其书的有些篇章常被视为“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甚至被蔑视为“杂纂”而不可观。但若细致考察其思想端绪,则往往可以发现其精蕴之义。其“杂篇”的《徐无鬼》可为其中之一典型。是篇实为庄子学派较早的作品,如发挥庄子关于“道通为一”,“以心复心”,“无意则止于分”以及赤子之德和彼此是非等思想,皆颇有精义。《齐物论》历来被认为是庄子自的典型篇章,其“道枢”的理论,在《徐无鬼》篇中有很重要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虚静”是庄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看来,这是作为生命底蕴的气的一种本原状态。 每当庄子谈到“至人”、“圣人”、“神人”这些理想人格时,总在突出他们的特征:不待于物,不害于物,“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风破山,飘风振海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庄子在《齐物论》里讲到至人神妙之处时的描述。这主要是说妙极之体,体生命之道,处于一种气体本原状态.即虚静状  相似文献   

14.
《庄子》内篇结构紧密、层次分明:《逍遥游》提出逍遥的三次层次———“无名”、“无功”、“无己”;《齐物论》用“无是非”、“无封”、“无我”三重境界对此予以论说;《养生主》是《逍遥游》的续篇;《人间世》的主旨是“无名”,《德充符》的主旨是“无功”,《大宗师》的主旨是“无己”;《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的总结,同时也是对《逍遥游》的呼应。  相似文献   

15.
“天籁”出于《庄子·齐物论》章,是庄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按历代注家理解,“天籁”的基本内涵为宇宙中自然的声响为“天籁”。本文以为“天籁”是对“道论”的形象描述,指的是心灵与“道”相和为一的状态下的言说境界。  相似文献   

16.
王玉彬 《中州学刊》2023,(1):112-117
作为稷下道家的代表人物,慎到等主张的“齐万物以为首”与《庄子·齐物论》之间既有形式上的相似之处,亦有根本性的思想差异。在慎到那里,普遍、整体之“道”乃“齐物”之根源;在政治建构层面,慎到以客观之“法”来充实或落实上述一体之“道”的内涵;同时,慎到还主张通过“去己”来达成一种无是无非、无知无识的理想存在方式。与慎到的“横摄之齐物”相比,以“道通为一”为要旨的《齐物论》呈现的是一种“纵贯之齐物”:在庄子那里,“道”并非慎到那样的消解差异、统一多元的同一性本质或本体,而是可以让差异、多元之万物得以均等共在并成就其自身的“大通”之境;所谓“丧我”,亦不在于泯灭主体之智慧与灵性,而归向“适己”“游心”之逍遥。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一书洋洋乎十余万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庄子·天下》,下引《庄子》之文只注篇名)不为王侯将相之安邦治国,不为圣人君子之普渡众生,只为要塑造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天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的理想人格──“真人”①。正如司马迁所说,庄子“其言 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②。本文旨在探讨庄子“真人”人格的理论根基、品格特征和修为之法。一、道通为一庄子在《齐物论》第一段中为我们展示了两幅极其精彩…  相似文献   

18.
我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教学中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即学者对《庄子》的褒贬悬殊。从魏晋时代开始,好《庄子》者代不绝人。玄学家将它作为经典,称为“三玄”之一。唐代道教称为《南华真经》。许多著名思想家、艺术家,特别是画家,都深受《庄子》的影响,都给它以很高的评价。远的不说,现代许多著名思想家对《庄子》的评价也特别高。例如,鲁迅说:《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就是说先秦诸子的著作没有超过《庄子》的。顾颉刚说:“在战国时代里,《庄子》是最高的哲学表现,《楚辞》是最高的文学表现。”徐复观研究发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写了一部500页的专著,论述《庄子》  相似文献   

19.
庄子人生自由理想刍议毛荣生在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人生自由的理想是居核心地位的。他通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名篇表达这种理想,以“至人”、“神人”、“真人”等艺术形象抒发自己的愿望。这些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曾产生过深刻...  相似文献   

20.
庄子哲学的特色于经典章节《齐物论》可见一斑,而《齐物论》的关键又在于"是非之辨"。《齐物论》明辨知识,《逍遥游》描绘境界。庄子通过解构人类的知识,从而解构了知识指涉的现实事物及世俗价值,使自我处于一种超越的"无"的境界。然而,庄子只是庄子,是个具体的存在。庄子与世人各行其是,彼此是极有差别的,称作"两行";另一方面,从道的角度审视,彼此各自的差别又因差别本身而为一了,是为"道通为一"。庄子与世人之间的矛盾就这样被化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