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当前,中国存在着一种制度化的非正式行为———“GDP崇拜”,其组织基础和制度环境为压力型体制。某些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导致了以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碎片化、部门碎片化、功能碎片化、服务裂解性等为特质的碎片化政府的形成,其根本治理策略就是以公民整体性需求为导向,建构整体性协调机制,型构整体性责任,打造整体性服务型政府,实现整体性治理。  相似文献   

2.
林聪 《学术论坛》2012,(6):41-44
多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治理结构和模式的创新是实现多民族地区农村居民脱贫致富和维护多民族地区稳定的关键。多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着多元文化冲突,社区治理责任碎片化,社区治理政策碎片化,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社区治理信息孤岛化等困境,需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建构一套整体性和容忍性文化制度;构建民主透明的公共决策机制,制定整体性公共政策;整合基层治理权力,实现整体性治理模式;整合社区治理功能,施行整体性治理功能;整合社区治理责任,型构整体性责任机制;加强信息系统整合,打造整体性信息系统;坚持城乡一体化,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整合。  相似文献   

3.
发展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已经成为横向地方政府间关系的重要趋势。在现有区域环境治理中,地方政府协作存在价值和理念的碎片化、管理体制的碎片化、运行机制的碎片化和技术的碎片化等问题。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区域环境治理的现实需要,以及公共行政改革的内生需求,要突破区域环境治理中的碎片化困境,应从治理理念、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技术系统几方面构建一套地方政府协作的整体性制度体系和策略系统。  相似文献   

4.
从竞争治理迈向整体治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科学的治理模式对政府有效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整体治理是对新公共管理范式下的竞争治理所导致的政府组织分部化、管理碎片化和公共服务裂解性的反思与修正,力图构建一种基于协同、合作与整合的整体性治理框架和政府运行模式.从竞争治理迈向整体治理不仅仅是一种工具理性意义上的治理模式变迁,更是一种政府治理理念的重塑,将极大地深化和提升政府治理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旨.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社会流动性增强,城市跨边界社会问题扑面而来,封闭式分割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城市治理现代化需求,城市治理陷入碎片化悖论之中。整体性治理是在不改变行政部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体制创新和工具创新来实现跨边界社会问题联动治理的新模式,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新思路。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分析上海长宁区社会治理大联动模式经验,总结出理论与现实的逻辑契合性,对该模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推动智慧城市治理的“去碎片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前,处在压力型体制下的我国政府组织层级之间是一种有着较为森严等级的关系,这种层级关系逐渐演变成了基层政府的政策象征性执行和选择性治理的组织基础和制度环境,导致政策制定与执行的碎片化、功能的碎片化、部门的碎片化以及服务的间断性等,严重影响着整体性政府的构建。为此,有必要对政府组织层级关系进行有机整合,加强政府组织层级间的协同与合作,形塑整体性政府组织层级关系和整体性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组织整体性治理。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镇政府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层级,是各项改革政策落实的前沿,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在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乡镇政府在基层治理职能的现代化演进过程中,表现出治理职能定位与基层治理实际存在偏差、公共服务职能扩张与财政投入不匹配、基层治理力量下沉不足及治理理念未转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完成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的现代化转变,应通过治理资源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构建协同合作的乡镇治理模式以及完成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型四个方面的调整与实施,层层递进,以期实现乡镇政府基层治理职能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8.
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受到政府治理碎片化的影响。在社区治理中存在着治理责任碎片化、治理权力碎片化、治理利益诉求碎片化、治理信息碎片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社区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要实现“十四五”制定的社会治理发展目标,需要重点解决治理碎片化问题。结合中国国情和转型期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深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社区治理资源整合,从而探索出社区治理效能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整体性治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性治理是西方国家后公共管理时期行政改革的最新实践成果,其针对政府管理的碎片化和服务的裂解性,提出构建协同、合作、整合的整体性治理框架和政府运行模式.这一理论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低效运行提供了改革思路.首先,在组织形式上,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变革应该在横向和纵向上打破功能分化的组织壁垒,形成统筹协调、密切合作的服务机制;其次在社会参与方面,应该打破政府垄断性监管的局面,将部分监管权力让渡给公民,非政府组织及社会中介,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公私合作”的网络监管状态;最后,在供给方式上提倡监管的“一站式”服务.  相似文献   

10.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政党被视为具备政治整合、组织动员和参与治理等功能的社会政治组织结构。发挥政党基层治理效能重要路径在于党建引领,基层党建也更强调治理和服务功能。通过理清政党、政府和村庄社会三者的治理关系发现,政党能够弥合行政与自治之间的张力,对政府进行政治领导和机制创新,对社会进行政治引导和整合动员,将社会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反馈到行政体制,优化政府政策和政策执行。基层党组织遵循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党组织结构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机制创新以及党员的政治培养和转化机制创新等,从治理结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主体四个方面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党建引领将是未来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完善党的组织建设和群众工作方法、创新治理机制还存在大量值得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地方机构改革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党和地方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与完善地方机构职能体系的关键。随着新一轮省级地方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基于对各省级地方机构改革情况的梳理和比较发现,新时代地方机构改革呈现出以健全党委领导体制为基础,以优化职能配置为核心,以构建协同机制为关键,以增进人民福祉为重心,以对标中央机构为基调,以扎根地区特色为导向的总体趋势;并表现出目标定位空间分异,机构数量规模差异和特色机构类型多元的差异性特征。究其原因,一是问题驱动、统一性要求及治理现代化需求的动因逻辑;二是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与稳妥创新的目标逻辑;三是治理碎片化与整体性治理的行为逻辑。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8,(3):165-172
城市政府作为基于城市治理多样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而在城市设置的地方政府,主要承担着城市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职能。如何有效地治理城市,为居民提公平、高效、完整、精准和无缝隙的公共服务,进而在综合效益上为居民带来更多、更好和更便利的公共福利,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使城市成为人们安全、幸福和文明的居住地,并防止出现"大城市病",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城市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有效治理,与城市各级政府职责划分密切相关。合理划分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是构建地方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与体制保障。有鉴于此,我们以整体性治理理论和方法为分析框架,对我国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及其供给(履职)存在的"分割化""碎片化"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城市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及其供给的整体性治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创新也在基层。改革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运行机制,解决基层社会治理的碎片化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整体上进行推进。形成党领导下多方参与、互动协作、共同治理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体系,实现民心在基层凝聚,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切实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从"理念"到"实践"的转换。这对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整体性治理基于公民需要确立治理目标,立足于宪法、法律、管理层次实施治理整合并建立制度化框架,以信息收集与数据共享的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支撑与实现工具,深切契合了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核心诉求。目前,特大城市社会治理面临着结构激变、怠于应变等困难,应在确立治理目标的基础上,重塑整体性治理理念,整合协同治理主体,在“逆碎片化”的关键活动中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表达、决策、筹资、生产、评估和问责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15.
街道办事处是我国城市基层政府组织,是实现城市有效管理的直接推动者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在城市的日常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行政权力的下放,市民社会的发展,街道办事处的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和职能权限发生了重大变化,街道办事处的改革显得日益迫切。文章从我国现阶段街道办事处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在探讨整体性治理之于街道办事处改革合理性的基础上,根据整体性治理理论从横、纵、内、外四个维度对街道办事处提出整体性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整合是指一个机构内部文化的整合和连贯程度.[1]一旦机构进行由职能导向向过程导向的转变,机构就必须把内部的体制、结构和新的文化结合起来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1]整合与政府治理的效率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整合的程度超高,凝聚力就越大,各自为政就越少,连接就越紧密.无论是当代盛行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无缝隙政府理论还是整体性治理理论都强调并重视整合,但在三种治理范式下,整合也是存在差异的.本文旨在对三种理论进行溯源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三种治理范式下整合的异同以及在新的数字时代的治理范式下,政府需要什么样的整合,并对以上这些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纪丽萍 《兰州学刊》2013,(6):195-198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存在全能、"碎片化"、失衡并存的缺陷,基于治理的分析视界,我国地方政府文化建设职能必须进行适当分解与重构:地方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出让部分文化管理职能给市场和社会、厘清党政文化职能,建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有效整合地方政府内部分散的文化行政职能;重点加强地方政府关于文化建设的安全保障、宏观调控、监管、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8.
何得桂  韩雪 《江淮论坛》2024,(1):101-108
基层治理现代化命题为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提供范式指引。通过提高基层场域的治理韧性,统合治理克服科层治理和条块分割的内在局限,从而增强基层治理体系的行动力。与协同治理、整体性治理相比,统合治理以“全过程统合”的逻辑积极回应基层社会既要和谐安定又要充满活力的行动目标。它突出和释放党建势能优势,注重向下负责和敏捷回应,强调属地管理和属性治理、为民服务和筑牢基础的互动,致力于探索基层善治和共同缔造的有效实现路径。通过党领共治、条抓块统、融合赋能和激励约束的运行机制创新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从而在执政党整合社会、社会积极回应的统合链条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迈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环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通过联结"利益—情感—文化",为居民提供非利益本位的交往空间,满足人们的社会情感需求,培育和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进而推进社区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利益碎片化、情感弱化和文化异化等是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对此,需要构建融利益整合、情感重塑与文化导向为一体的发展机制,促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构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对解决当前基层治理实践中存在的结构短板问题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和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是对宏观国家治理与微观基层治理之间存在的治理枢纽的补强。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结构性优势、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专业性优势以及协调区域发展的整体性优势,对于破解县域治理和基层治理的结构性困境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构建连续贯通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市域视野下的新型市县关系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